桂峰蘭
摘要:簡·奧斯汀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從小就對寫作表現(xiàn)出十分濃厚的興趣,《傲慢與偏見》是她的一部代表作品。在《傲慢與偏見》這部作品中,不僅闡釋了作者的一種全新的愛情婚姻觀念,還體現(xiàn)了簡·奧斯汀的創(chuàng)作風格。本文從語用視角出發(fā),對《傲慢與偏見》進行解讀,旨在加深讀者對作品及簡·奧斯汀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理念的理解。
關鍵詞:簡·奧斯汀 《傲慢與偏見》 語用視角 語言藝術
引言
不管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人與人之間都會接觸,而在接觸的過程中,往往都需要利用語言進行交流,從而產生了交際語言。語言是人們在交流過程中常用的一種工具,人們一般會通過語言將自己的行動意圖表現(xiàn)出來,在彼此之間傳遞信息以及思想情感,從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人們說話的內容必須要與交談的主旨有關,必須要以體現(xiàn)人們的交流目的為基礎進行語言交流,這也是語言功能的一種有效體現(xiàn)。在不同的背景下,往往會產生不同的語境,不同的語境會對人們的交際產生一定的影響。隨著語用學的研究逐漸深入,有的學者開始從語用學的視角出發(fā),利用語用學的相關理論對文學作品進行解讀。《傲慢與偏見》這部作品中的語言藝術就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在進行解讀時對人物的語言進行分析,有助于了解人物的內心,從而加深對小說主題的理解。
一、《傲慢與偏見》的主題及風格分析
簡·奧斯汀是英國文壇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從十三歲就開始寫作,創(chuàng)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傲慢與偏見》是人們對她的作品中最為熟知的一部,長期的寫作訓練讓她的語言創(chuàng)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使得她的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語言真實而且含義豐富?!栋谅c偏見》反映了十九世紀初一個英國小鎮(zhèn)上的社會風情,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對當?shù)氐纳鐣L情進行了淋漓盡致地描繪。在這部作品中,簡·奧斯汀對班納特的五個女兒對待婚姻的態(tài)度上進行了不同的處理,通過每個人在生活中與他人之間的對話,展現(xiàn)的是不同性格的人群對當時社會生活的不同態(tài)度。作品塑造了伊麗莎白這樣一個有自尊心和遠見的形象,而生活中的簡·奧斯汀也是這樣的一個人,從小的家庭環(huán)境為她提供了優(yōu)質的生活,她從小就開始追求自己的人生,形成了一種獨立的人格品質。因此,有的學者說作者是以作品中的伊麗莎白自詡,但兩者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栋谅c偏見》中,相比于伊麗莎白而言,她的幾個姐妹代表了社會中的其他人群,通過小說中不同人群的會話特點,可以看出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及內心世界,從而能夠幫助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小說的主題進行更加深刻的理解。
深入剖析《傲慢與偏見》的主題,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一種對待愛情及婚姻的獨立態(tài)度,一種敢于為了自己的幸福去勇敢追求的態(tài)度。作者表達主題的方式是通過不同人物形象之間的對比、人物之間的對話實現(xiàn)的,因此語言在這部作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伊麗莎白的人生以及行為與她的姐妹的生活之間有很大的區(qū)別,五個姐妹對待婚姻和愛情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在文章中,伊麗莎白是一個對于愛情敢愛敢恨、堅強、聰明的女孩子,盡管伊麗莎白第一次見到達西的時候就對他一見鐘情,達西對伊麗莎白也情有獨鐘,但是兩個人之間的感情糾葛持續(xù)了很長的時間。達西放下了一切尊貴來向伊麗莎白求婚,但是伊麗莎白拒絕了他,因為伊麗莎白不喜歡達西作為一個貴族身上與生俱來的一種傲慢,因此對他產生了偏見,導致他們的愛情之路并不順暢。伊麗莎白與達西之間的關系,由于傲慢產生偏見,但是這種偏見最后又被兩個人的堅持所融化,當伊麗莎白發(fā)現(xiàn)自己內心的真愛而不得不去追求的時候,達西身上與生俱來的那種傲慢的感覺也逐漸消失,最終兩個人之間相互調和,使得兩個人的愛情有了一定進展。
在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方面,簡·奧斯汀摒棄了當時社會中常見的那種矯揉造作的寫作手法,她的語言是真實的,是通俗的,直抒胸臆。表達個人情感及思想的方式就是語言,在這部小說中,單純的語言使用并不多,加上作者對人物的心理刻畫,配合簡潔但直擊主題的語言,將作者的思想以及觀念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讀者在閱讀這部小說時,可以對不同的人物形象進行了解,可以對每個人的性格進行分析,從而理解不同人之間的對話含義,理解他們想要通過對話表達的思想。
二、語用視角下對《傲慢與偏見》的解讀
在語用學視角下對《傲慢與偏見》中的語言進行解讀,就是對語言進行推敲的一個過程。語言交際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明顯的語義,通過對語義進行推理就可以了解說話人的含義。從語用學視角對作品進行解讀,就是要對作品中人物的語言進行分析,要從說話人所提供的話語信息中推理出其進行交際的目的以及意圖。在《傲慢與偏見》這部作品中,作者采用了比較優(yōu)美的語言對人物形象進行刻畫,人與人之間的對話產生了一定的語境及語言運用效果,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對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對小說中人物的語言進行推理
在《傲慢與偏見》這部作品中,有很多的人物對話,人物之間的關系也十分復雜。在交際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語言的較量,進行的談話應該是與交流的內容和主題相關的,但在交流時往往會出現(xiàn)不相關的現(xiàn)象,人物之間的交流就是一個互相推理彼此意思的過程。比如“這是世界上一個眾所周知的真理,每一個有錢的單身男子都希望有一位妻子。”這是小說開篇的第一句話,也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首先接觸到的一句話,如果只是從字面的意思來說,這句話并沒有太深刻的含義,讀者或許會覺得只是一句簡單的陳述。但深入地分析,就可以體會到作者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如此之高,這句話的背后有一種耐人尋味的諷刺意味,語言十分含蓄,但是卻也十分鋒利。對這句話進行推敲可以得出,其實作者是使用了反語,既不是說像達西及賓利那樣的男子希望自己可以有一位妻子,而是未婚的女性希望自己可以有一位有錢而且單身的男子,這是當時社會上很多女性的一個訴求,作者運用這句話,只是想表達對這種社會大同價值觀的反對,這句話也為后文的情節(jié)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再比如第四章中貝內特先生和太太之間的談話:貝內特太太一直喋喋不休地說賓利先生,當她看到賓利先生和自己的女兒跳了舞時卻非常高興,貝內特先生已經被他念叨得十分不耐煩,因此在他們的談話過程中,貝內特先生說了一些無關的話語希望能夠結束貝內特太太的絮絮叨叨,從中可以看出貝內特先生是一個喜歡譏諷人的角色,他與太太之間的對話表明了他對當時社會上比較常見的一種希望將自己的孩子嫁給有錢人的現(xiàn)象的諷刺。
(二) 小說中人物之間的對話融入了很多其他含義
在明示的語義推理過程中,人們一般會根據(jù)當事人說出的話語的關聯(lián)性對事物以及詞語進行認知,聽話的人為了能夠理解說話人的意圖,往往會尋求一種最佳的語境效果。比如柯斯林向伊麗莎白求婚的時候,伊麗莎白說了一段話,目的是為了能夠讓柯斯林明白自己真實的想法,她說:“……我和那些喜歡用甜言蜜語來講自己一生幸福和快樂作為人生賭注的小姐們不一樣……”從伊麗莎白的話語中可以看出,她已經表明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即自己永遠不會答應柯斯林的求婚,因為自己與社會上那些大同價值觀影響下的小姐是不一樣的,自己的人生并不是為了追求甜言蜜語。再比如伊麗莎白和凱瑟琳夫人之間的對話:凱瑟琳夫人是一個十分傲慢無禮的人,她詢問伊麗莎白的年齡,但是伊麗莎白并沒有直接正面地回答她,而是說自己的三個妹妹已經長大成人,凱瑟琳夫人這么問并不能讓自己說出自己的年齡,伊麗莎白的回答讓凱瑟琳感到十分驚訝。在這場對話中,伊麗莎白的回答不是單純地針對夫人的問話做出的回答,由此可以看出伊麗莎白是一個不卑不亢的女性。再比如貝內特太太和賓利先生之間的對話,賓利先生從她母親那兒詢問簡的病情,本來簡的身體已經好轉,但是她母親卻說自己的孩子病得還十分嚴重,因為她不希望簡嫁給賓利,而希望簡嫁給一個更有錢的人,從中揣摩貝內特太太的心思,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十分勢利的人。
結語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文壇著名女作家簡·奧斯汀的一部代表作品,體現(xiàn)了作者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以及對語言的應用能力。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詮釋了現(xiàn)代人對于愛情和婚姻的觀念,即女性應該擁有一種獨立的人格,擁有一種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不能依附于男人去生活,兩個人之間是平等的,這種婚姻以及愛情的觀念對現(xiàn)代人也還是有很多啟示。小說中獨特的語言藝術是一個亮點,需要讀者對人物之間的對話進行分析,掌握人物的心理特征以及想要表達的意思,從而才能更加透徹地理解小說的主旨。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利用了不同人物之間的簡單對話以及對人物的形象、性格等方面的刻畫,對文章的主題進行闡述。隨著語言應用學的迅速發(fā)展,從語用學的角度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也是當前進行文章解讀的一種全新的視角。語
參考文獻
[1]呂代珍.《傲慢與偏見》中的語用學滲透——言語行為理論和違背合作原則的體現(xiàn)[J].巢湖學院學報,2007(06).
[2]王登云.文學作品中反諷的言語行為理論闡釋——以《傲慢與偏見》為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12).
[3]林敏.普遍性與個性——禮貌原則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