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榮
【關鍵詞】專業(yè)發(fā)展 教學模式 專業(yè)特長
【背景】2014年7月初,我接到教育廳相關通知,就“高效課堂教學”課題于8月中旬赴壽縣完成高中語文教師培訓任務。面對同仁,講什么?怎么講?會有怎樣的反應?這些是我隨后兩周里反復思考的問題。作為一線教師,我決定選擇兩組案例,說說合肥六中近三年幾位語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所走的路,與同仁們共同研討“高效課堂教學”這一議題。此文為8月11-13日講稿。
一、教學:在多元視角下
一張報紙引發(fā)的思考
02版《告訴學生“你有權做什么”》
——《中小學生守則(征求意見稿)》之一刪一增(“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見義勇為”等被取消,增加的是“勇于發(fā)表見解”)。我們修訂的守則要體現什么樣的培養(yǎng)目標?如何提高孩子們的思辨能力與獨立意識?如何促進學生自信力?
07版《68.3%受訪者反對重獎高考狀元》
——能否獎勵?誰來獎勵?重獎為了啥?
09版《我的私人定制:從臉萌到大師畫》
——幾張圖片中,90后在追求什么?
10版《誰的青春都悶,誰的青春都狂》
——誰是偶像?王蒙與韓寒、郭敬明?
以上是2014年8月5日《中國青年報》中的4篇文章。
提出多少話題?引發(fā)哪些思考?
今日,經濟快速發(fā)展,文化繁豐而多元,這些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會有怎樣的影響?
中學語文教育教學,在多元視角下,處于優(yōu)勢?處于劣勢?
語文教學存在難題:
(一)理論研究:語文學科不同主張之間的包容度。
(二)教材:歷次新編語文課本試驗和修改的提升空間。
(三)教學模式:承繼的連續(xù)性與創(chuàng)新的可操作性之間的兼容面。
(四)大規(guī)??荚嚕好}的效度、信度與區(qū)分度等,特別是高考語文高分段缺失,多年懸而未決,嚴重消耗損著學生的高中語文學習興趣,妨礙“全民閱讀計劃”的落實。
相應的困惑:
多元視角下,高中語文教師,如何保持獨立判斷?如何進行高效教育教學?如何提升個人專業(yè)發(fā)展的空間?如何構建富有特色的語文學科?
二、教師:在探索中行走
結合近年來合肥六中語文學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探索,與同仁們交流兩個問題:
(一)教學模式多樣化
如何積累課堂教學經典案例呢?介紹4位優(yōu)秀教師的課例。
探路1:小組合作式教學
《葡萄月令》教學
授課人:吳雪飛
(2013合肥市級研討課執(zhí)教者)
一、重難點確定及其依據
重難點:
1.品味語言(重點)——揣摩體味你喜最歡的句子。(手法、句式、內涵、感情)
2.體會結構(難點)——本文的結構(“月令”)好在哪里?
依據:在單元學習目標的指導下,根據自己對本課的把握,結合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考慮小組合作式學習的操作特點。
二、課堂教學四環(huán)節(jié)
1.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2.PPT呈現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見前面“教學關鍵問題”),同時各學習小組組長上臺抽簽,明確本組學習任務。
3.各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4.各組反饋討論結果。先語言組,再結構組,各組按課文抽簽順序。教師給予及時的評價和補充。教師總結。
三、效果、提升和新想法
效果不錯:品味語言上,能較為準確地判斷出哪些句子值得欣賞,欣賞句子的思考方向。教學重點落實得較好。
存在問題是:學生在組織語句時,詞匯量不夠,或不夠準確,或無法言傳。
體會結構方面,有一個小組能夠結合作者經歷答題,表現很好。其他三組均未考慮到這一點,可見,在挖掘課文內涵上還有欠缺,教師的指導要及時跟上。
教師反思:
小組合作式學習的模式是很好的,我在四班一直嘗試這種模式。這種模式能真正地把課堂交給學生,前提是要給學生科學的指導,讓之認識到這種模式的意義并熟悉其操作流程。
預設上,老師要根據合作學習的特點有效地設置主問;課堂上確保學生充分地討論、有序地反饋交流;指導上,老師要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地評價并給予指導。學生思維很快,并不完全按著老師的思路來,他們對問題的理解、表達豐富多彩,這些對老師也是一個挑戰(zhàn)。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逐漸完善這種模式,并不斷地提升自己。
探路2:主問題教學法
貝多芬百年祭
授課人:袁樹眾
(2012年安徽省教學大賽一等獎獲得者)
【教學重點難點】
1.研讀文本,理解文中的關鍵詞句,感受大師人格及音樂魅力。
2.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
難點:感受詩化的語言中的豐富的情感,學會分析品味。
教學過程(主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對于貝多芬,你們知道多少?
二、整體感知
1.本文主要寫了貝多芬哪些內容?
人與音樂的特質。
2.總結性的段落是哪一段?第七段,謎——病征——激動——籠罩
三、合作探究
1.深入理解“病征”在文中的體現。人的特質;音樂的特質。
(1)合作探究人的特質;學生分別找出人的不同的表現所在。
明確:
人物性格方面
唐突神靈、蔑視天地、反抗性的化身。靈魂是最奔騰澎湃的、狂風怒濤一般的力量,除了貝多芬,誰也管不住貝多芬。
無顧忌的驕縱的不理睬傳統(tǒng)的,不羈的,
清教徒性格、穿散腿褲的。
(2)合作探究音樂的特質。學生合作找出音樂的特質表現所在。
明確:音樂方面:
雜亂、使他們困惑不解的意想不到的音樂,把音樂完全用作了表現心情的手段、活力和激情。
2.探究形成貝多芬及其音樂特質的原因是什么。思想,社會。
四、解題
對于貝多芬,到底祭什么?思想價值和音樂價值。
教師反思:
1.預設:這篇文章篇幅較長,又是翻譯過來的語言,課前預設的教學過程主要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教學規(guī)律,引導學生品讀語言,快速把握課文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探究本文的思想價值和藝術魅力。
2.生成:課堂生成過程中教師發(fā)現學生的預習比較充分,對文章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理解的層次較淺,只是對文章有一個籠統(tǒng)的感性理解,而不是建立在對語言的分析綜合的基礎上的理性把握。所以教學中老師重點點撥貫穿文章的重點詞語,啟發(fā)學生討論探究文章的思想意蘊。
3.小遺憾:在結尾環(huán)節(jié)“到底祭什么”拓展延伸的不夠深入,有點遺憾。當時省教科所楊樺主任在肯定了的教學設計的同時,也指出了拓展部分的探究還可以再挖掘一些。教學是遺憾的藝術,但是對教學藝術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探路3:初高中銜接課
囚綠記
授課人:劉海波
(2014年廬陽區(qū)初高中跨學段校際研討課)
一、確定重難點
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高中生在老師的指引下,應該能夠獨立完成散文篇章的探索式學習,領悟作品內涵。
二、課堂教學問題
主問題:高中階段學習散文的新體驗、新方法有哪些。
問題一:看標題,能讀出哪些信息?
問題二:就標題,進一步會產生哪些疑問?
問題三:敘述這些事情干什么?
問題四:作者的情感為什么會由喜愛上升到敬愛呢?
問題五:作者使用擬人的手法寫常春藤,有什么好處?
問題六:作者為什么要突出表現它“固執(zhí)地朝著窗外和陽光”的特點?
問題七:和初中的課堂相比,我們今天的教學方法有什么不同?
聯系:自主讀懂內容——自主設問探究——自主解決疑問——自主總結方法。
三、效果和提升
學生在由老師引領讀具體散文的基礎上,自己探索、得出讀散文的一般方法。
學生在由老師引領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學會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讀出散文的深層內涵。
教學設計(因篇幅有限略去)
探路4:作文升格教學
高三作文修改
授課人:龐麗亞
(2014屆“最牛學霸班”語文教師)
一、學生發(fā)現主問題
①內容空泛,思想欠深刻
內容單薄貧乏,文章泛泛而談;對已掌握的素材,不會多角度進行分析,甚至對材料不加分析。
②文體感不強,敘議不分
文體感不強,敘議不分,比如:一篇文章是一半故事,一半議論,前半部分記敘,后半部分把前邊的記敘當成了引出觀點的材料或證明觀點的例子,弄得既不像記敘文,也不像議論文。
③思路無序,游離中心
學生寫作前,不是先定主旨,確立寫作角度,而是思維漫無邊際,邊想邊寫,使得文章入題慢,主次不分、詳略不當。
1.作文分段計劃:
文章一般采取三段式結構——開頭、主體和結尾。
開頭提煉中心,結尾揭示主旨,首尾相呼應;主體部分則緊扣中心展開,其基本層次有三種:并列式結構(包括正反對比)、層進式結構和綜合式結構(并列、層進的綜合)。為了使文章主體層次清楚,思路有步驟,需要指導學生選擇基本層次中的一種,圍繞主旨進行設問,以“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怎么辦”等形式分解中心。
2.作文課主要問題連續(xù)教學設計:
以《項脊軒志》為例,教學細節(jié)描寫:
讓學生自己從中找出細節(jié)描寫的精彩部分
分類:語言、動作、心理、神態(tài)。
尋找精彩的原因:生動、形象,展現人物的風貌、表現人物的內心。
尋找感動我們自己的細節(jié),用文字的形式描述出來。
邊讀邊評,邊評邊改。
3.反饋效果:在理解的基礎上,有參照,有模仿,再加以引導,學生掌握會更輕松。
4.學生習作舉例(略)
(二)專業(yè)特長個性化
再說說第二個問題:
如何聚焦亮點,發(fā)揮學科組內每位教師的個人專業(yè)特長?如何匯聚語文學科組能量?如何自我發(fā)現語文教師個人的教學優(yōu)勢?
案例1 開發(fā)演講才能
演講教學
授課人:劉勁鳳
一、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圍繞中心,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和評價能力。
3.演講時語言要準確生動,舉止要落落大方,風格盡量多樣。
二、具體操作
指導思想:課前演講和演講比賽相結合。全員參與。
(一)課前演講
時間:三分鐘
主題:師生商定,一學期一個。如“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我推薦的一本書”“時事面面觀”等。
人員:全班輪流
(二)演講比賽
1.宣布主題
2.全班演講稿評比
3.在稿件基礎上現場演講評比
三、學生喜愛的演講標題
1.相逢是首歌
2.我是我的我
3.學會忍耐,學會等待
4.關于愛情
5.盤點2013,我想說
6.規(guī)劃是成功之始
7.彎道要超越,謹防“安樂死”
8.高一(或高三),我來了
9.向目標奔跑
演講實戰(zhàn):
同題“中國夢”師生演講同獲省一等獎;
《我的中國夢》省級(成人組)一等獎,劉勁鳳老師演講稿;
《懷揣那份夢想 你我在路上》中學生演講比賽,省一等獎獲得者趙雪穎;
《每個社會人都是老師》,安徽省演講學會會員劉勁鳳。
案例2 捕捉論文亮點
說說我的3篇論文。
《關于高中語文選修課開設“電影名片欣賞”的嘗試與思考》一文,因視界直入安徽省2006年開始的首輪新課程改革之語文校本選修課程教學實驗,內容上涵蓋六個要點:(一)課程目標(包括總體目標、知識目標、情意目標、能力目標等),(二)課程計劃(18節(jié)課的課程表),(三)課程參考資料(包括圖書資料、影片資料、最新影評資訊等),(四)課程教與學的方式,(五)課程評價與考核(包括課程要求、成果展示方式與學分認定標準),(六)學生反饋建議和教師對該課程的思考等等。學生62名,來自12個班級,以走班制自主選課,參與性高。該論文觀念新穎,可操作性強,曾被收入《中國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文庫》之中。
《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與思考》一文,是實驗者對歷時6年跨經兩所省級示范高中(合肥一中2009屆與合肥六中2012屆)兩大備課組共同完成的9門選修課程實踐進行的總結,重點內容涉及選修課的方向、選修課的選擇權、選修課的三級組合方式(校級選修、年級選修與學生個人選修)與選修課程的評價與考核四個方面的實踐與反思。論文采用比較式思維,數據源于課堂,真實性強,具有一定的參考性。它刊發(fā)于省級刊物《中學課程輔導》后,被多家網站轉載。
《2012年安徽省中考、高考語文試題之比較與思考》一文,是對初高中大規(guī)??荚嚨拿}的關注與思考,刊發(fā)于中文核心刊物《中國教研創(chuàng)新導刊》(2012年第06期)上。該論文以數字比較法對2012年安徽省中考、高考語文試題的試卷形式與試卷結構的異同進行詳細的比照與分析,特別是對古詩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寫作在試卷內容、試題類型、各部分的賦分、各部分的題量和閱讀字數總量等方面,逐一比較,發(fā)現其規(guī)律性特征,意在做好高中與初中語文教學的銜接工作。
案例3 觀摩大賽中提升
2014年葉圣陶杯中青年教師教學大賽一等獎獲得者課堂教學活動
(地點:湖北荊州中學)
(根據王繁老師的記錄)
《白莽作〈孩兒塔〉序》
執(zhí)教者:李琳(上海楊浦中學)
解決問題:理解關鍵詞“惆悵”如何統(tǒng)領全篇,以及作者情感變化的線索。
解決問題四途徑:
①在文首找出奠定全文基調的句子,說說魯迅更加惆悵的原因。通過誦讀來體會文章的情感基調。
②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了白莽,突出了他怎樣的性格?學生主動去查找,用白描手法描繪了一個樂觀陽光,信仰堅定的形象。
③通過對比魯迅手稿影印件來體會作者的匠心所在,深入體會文字背后的情感。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細微的修改痕跡發(fā)現魯迅內心復雜的情感。
④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回到序的主題,師生共同解決“捏著一團火”“我簡直不懂詩”等問題。
個人啟示:
語文教師,要有自己讀書的體會,首先自己要能深入挖掘文本。
抓住教學主問題,深入探究文本背后的情感,引導學生學會讀書,培養(yǎng)學生自主查找問題的意識。
在課堂上要學會咬文嚼字,體會文字背后的情感。教師要深入備課,補充相關材料,拓寬學生視野。
合歡樹
執(zhí)教者:盧濤(廣西柳州高級中學)
解決問題:理解“合歡樹”意象的豐富內涵。
三個問題:
①母親當年是怎樣與合歡樹相遇?如何照料?
——引導學生品讀第8段,查找關鍵詞句,對“合歡樹”形成初步印象。
②“合歡樹”這個意象在文中是以怎樣的方式出場的?“我”對它的態(tài)度如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
——引導學生重點品讀表現作者內心情感的句子,體會“我”對合歡樹復雜的情感。教師追問:可否只寫母親,不寫樹?引出托物寄情。插入《項脊軒志》評價和泰戈爾的《仿佛》對比閱讀,學生非常投入。
③如何理解合歡樹下“孩子”的意象?
——表現作者個人體驗的獨特性,對生命哲學的思考。
個人啟示:
緊扣“樹”的意象,貫穿課題始終,以“相遇合歡”——“相知合歡”——“相悟合歡”——“相聚合歡”——“相聚合歡”的教學主線。始終圍繞“合歡樹”豐富內涵的挖掘來展開,不蔓不枝。
教師從情感入手,為后面分析合歡樹作鋪墊。引出學生理解散文中托物寄情的常見手法,并深刻理解物中豐富的情感,學會讀書的方法。
多元視角下,高中語文教學如何堅持獨立、融合與提升?高中語文教師如何不斷開拓專業(yè)發(fā)展的新空間?我認為,擁有一顆好奇心,擁有一群同行者,勇敢地行走,從容地思索,路便在腳下延伸。謝謝大家!歡迎交流!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