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素來被認為是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然而,很多人卻認為,中國是沒有悲劇的。因為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民間故事,大都傾向于大團圓結(jié)局,就算是《梁?!愤@種男女主人公都死去的故事,也要最后再加上一個化蝶雙飛的結(jié)局。確實,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追求和諧與善惡有報的觀念,使得中國沒有出現(xiàn)像西方那樣徹頭徹尾的慘烈悲劇。但是,筆者認為,《趙氏孤兒》這部作品卻有著很深的悲劇意蘊。它與中國其他或以大團圓或以小美滿為結(jié)局的作品相比,有著更深層次的悲劇意蘊。
那么什么是悲劇意蘊呢?朱光潛曾談到:“沒有對災(zāi)難的反抗,也就沒有悲劇?!盵1]筆者覺得,如果一部作品只是單純地表達對悲哀人生深切的體驗和對生活無盡的悲憫情懷,面對劫難卻逆來順受或麻木不仁,而沒有對苦難和不幸加以抗爭的話,那這部作品毫無悲劇意蘊可言。而唯有在面對悲哀的人生的進行頑強的反抗,以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態(tài)度力求改變這種看似宿命的結(jié)局,在面臨無數(shù)倍大于自己的強力時展現(xiàn)出蹈死不顧的抗爭精神,表現(xiàn)出一種崇高的氣勢磅礴的人格美,這才是真正的深層次的悲劇意蘊。而《趙氏孤兒》中所體現(xiàn)出的悲劇性以及劇中主要人物如程嬰、公孫杵臼、韓厥等所展現(xiàn)出的人物形象都符合這一含義,而且與其他作品的悲劇性有著明顯的不同。
一般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悲劇性,大多都具有這些特點:首先,結(jié)局一定是大團圓的。比如《竇娥冤》里的竇天章為女兒平冤昭雪,《梁祝》里的雙方都化蝶而去,雖然主角均已死去,但作者還是會以另一種形式讓主角有個好結(jié)局,滿足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根深蒂固的和諧觀念。第二,都會利用超現(xiàn)實的力量來實現(xiàn)大團圓結(jié)局,竇娥化成鬼魂來到父親案前,反復將公案翻到自己的那一頁從而引起父親對自己冤案的注意;祝英臺來到梁山伯墓前痛哭,感動了上天,于是雷雨大作,墳?zāi)古_,祝英臺跳入墓中,與梁山伯團圓。
正是由于這兩點,這些作品中雖然也展現(xiàn)了個人的反抗精神,但是其反抗精神與《趙氏孤兒》相比,就差很多。其悲劇氣氛與悲劇意蘊也被沖淡。大團圓結(jié)局沖淡了整個作品的悲劇氣氛,而美好的大團圓往往要通過上天等虛幻的東西來幫助完成,這或多或少就會弱化整部作品的深度,弱化人作為主角的能動作用,也就弱化了悲劇意蘊。而《趙氏孤兒》的悲劇特點與這些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正是這些不同,才更加突出了《趙氏孤兒》的悲劇性,使得《趙氏孤兒》有更深的悲劇意蘊。
《趙氏孤兒》悲劇意蘊的獨特性突出在以下這四個方面:
首先,《趙氏孤兒》的結(jié)局并非是完美的大團圓。雖然趙氏孤兒為趙家報了仇,殺了屠岸賈,恢復了趙家的名譽,但對于救趙氏孤兒的程嬰、公孫杵臼、韓厥,甚至那些之前的小人物來說,悲劇還是無可挽回的。這也正說明了《趙氏孤兒》悲劇意蘊的主要體現(xiàn)者并不是趙氏家族死去的人們,而是為保護趙家和為保住趙氏孤兒而做出犧牲的人們。程嬰為救趙氏孤兒,犧牲了自己中年才得的獨子;公孫杵臼為救趙氏孤兒,放棄了與世無爭的安逸生活,犧牲了自己的性命;韓厥為了包庇趙氏孤兒,不惜揮劍自刎……這些人的犧牲與死亡是客觀存在的,而結(jié)局的大團圓并沒有真正挽回他們所失去的一切,大團圓結(jié)局僅僅是局限于趙家的大團圓,而真正作為主角的他們卻是始終生活在徹頭徹尾的悲劇里。這就是很多人看完《趙氏孤兒》后并沒有像看完其他作品一樣心情放松,而是依舊心情沉重地為劇中人物的人生遭遇唏噓感嘆的原因。《趙氏孤兒》從頭到尾都讓人沉浸在濃濃的壯烈的悲劇氣氛當中,實際上是一種“假團圓真悲劇”[2],因此其反抗精神就顯得尤為壯烈和難得。
第二,《趙氏孤兒》中個人對命運的抗爭十分激烈。這也是悲劇的精髓部分,《趙氏孤兒》中幾乎所有的代表正義方的人物,都體現(xiàn)了很強的個人斗爭精神,也就是反抗精神。正是這種對于悲劇命運的反抗的精神,增強了《趙氏孤兒》的悲劇意蘊。首先,整個故事都是籠罩在一個悲劇氛圍中的。面對兇狠的屠岸賈,趙家?guī)缀跻鲎?,而唯一活著的趙氏孤兒也幾乎不可能逃脫屠岸賈的魔掌,仿佛趙氏孤兒被屠岸賈害死已經(jīng)是命定的了,死亡是趙氏孤兒的命運。但是正是這種不可能才使得抗爭顯得更為寶貴。這是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態(tài)度。在院子被屠岸賈重重包圍的情況下,趙氏孤兒的母親硬是將趙氏孤兒轉(zhuǎn)交給了程嬰;面對重兵的把守,再加上韓厥的再三盤問,程嬰?yún)s將趙氏孤兒從這個“插翅難逃”的環(huán)境中送了出去;狠心的屠岸賈下令要屠殺全城嬰兒時,趙氏孤兒看似怎么也活不成了,但是公孫杵臼和程嬰?yún)s上演了一場“貍貓換太子”的戲,將趙氏孤兒替了下來。戲劇中的每個人都是盡了自己最大的可能來保護趙氏孤兒,用生命與正義抵抗惡與暴力。而且趙氏孤兒長大成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也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報仇,這也體現(xiàn)了對命運的反抗??傊?,整部《趙氏孤兒》的斗爭反抗精神是貫穿全劇,是推動全劇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悲劇意蘊的精華體現(xiàn)。
第三,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悲劇借助上天的力量實現(xiàn)大團圓結(jié)局,《趙氏孤兒》的大團圓結(jié)局卻是通過趙氏孤兒的個人力量來完成的。這不僅體現(xiàn)了面對悲劇的反抗精神,更彰顯了個人的價值。那些靠天來雪恥的文學作品,大多有種對現(xiàn)實的無能為力,統(tǒng)治者昏聵不明是非,自己力量弱小無法改變命運,寄希望于天,實際上是對現(xiàn)實的逃避,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消極態(tài)度。只有在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人們才會幻想上天為自己“出頭”,所以一般的悲劇文學作品總由上天的力量幫助實現(xiàn)大團圓結(jié)局。但《趙氏孤兒》卻不同。趙氏孤兒長大后,得知自己的仇人是屠岸賈,并且在了解了整個事情的真相后,單憑自己的力量,殺了仇人屠岸賈,為趙家報了仇。惡人最終受到懲罰,正義得以伸張,使“三百口的冤魂,方才家自有主”,不僅符合了中國傳統(tǒng)“因果報應(yīng)”的思維模式,還體現(xiàn)出面對悲慘的命運用自己的力量改變現(xiàn)狀的人的價值。正是這一點,使得《趙氏孤兒》的主題更加深刻,也使得其悲劇意蘊比起其它中國古代悲劇文學作品更其價值。
第四,《趙氏孤兒》“凸顯道德的悲劇價值”。[3]如果說西方古典悲劇是一個從憐憫﹑恐懼到崇高的凈化過程,那么中國古典悲劇則是一個從憐憫到悲憤再到崇敬的過程。與西方古典悲劇側(cè)重審美同情的審美價值相比,《趙氏孤兒》體現(xiàn)出的主要是道德同情。程嬰、公孫杵臼、韓厥等人,甚至提彌明、靈輒等等,本與趙家的滅族沒有什么關(guān)系,但是他們出于“義”這一信念,放棄了安逸與世無爭的生活,甚至犧牲了自己的親人,犧牲了自己,只為與非正義抗爭,實現(xiàn)自己堅信的“義”。很多人可能認為,這是一種愚忠,是不可取的。[4]但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受儒家學說的影響,這就是時人的價值觀,是時人的追求。正是因為如此,可以說這種“愚忠”正等價于西方悲劇價值觀的正義與光明。劇中悲劇人物在追求“義”的時候凸顯了個人價值,為了自己信念上的追求,舍生取義,而且前赴后繼,毫無怨言。這就相當于站在正義的角度,不顧一切去追求正義,追求光明,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因為正義與光明才是最崇高的。這就使《趙氏孤兒》的悲劇意蘊帶有一種大義凌然之感。出于維護正義而做出的努力與犧牲,為了追求自己的崇高理想與原則而作出的努力才更讓人覺得可敬。讀者先是憐憫于趙氏孤兒悲劇命運的不幸,再是悲憤于屠岸賈的兇殘,正義得不到伸張,最后崇敬于眾多義士為救趙氏孤兒為追尋正義與光明所做出的犧牲。這種感情的變化使得《趙氏孤兒》悲劇意蘊得到了升華,其悲劇意蘊既深刻又具有影響力。
魯迅曾經(jīng)說過:“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盵5]趙家忠義一門遭小人所害,《趙氏孤兒》主角們?yōu)榱俗非蟆傲x”而做出不可挽回的犧牲,讓人唏噓不已。而《趙氏孤兒》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與不公命運的抗爭精神,追尋人生價值和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道德觀念又讓人崇敬。
注釋:
[1]朱光潛:《悲劇心理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06頁。
[2]朱永貴:《淺析<趙氏孤兒>的悲劇意蘊》,青年文學家,2010年,第1期。
[3]郝二濤:《從<趙氏孤兒>看中國古典悲劇的美學特色》,文教資料,2011年,第33期 。
[4]姚海濤:《<趙氏孤兒>的悲劇特征與中國倫理理性精神》,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5]魯迅:《論雷峰塔的倒掉》,語絲,1925年,第15期。
(曹軼婷 ?大連外國語大學文化傳播學院 ?116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