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語文課程可以使學生領悟到生命的真諦以及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促進精神與心靈的成長。體驗教學在自由、開放的教育情景和關系中,師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在交往、互動的過程中達成個體生命之知識與意義的建構。大學語文開展體驗教學是題中應有之義。
關鍵詞:大學語文 ?體驗教學 ?策略
大學語文是高校的公共基礎課,是重要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之一,承擔著拓寬大學生母語知識、提高語言表達力和綜合審美能力等重要任務。學習大學語文,可以使學生領悟到生命的真諦以及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促進精神與心靈的成長。然而,現有的大學語文教學卻更多地呈現出語文教育的工具性,以教為中心的講解和講授式的教學模式仍然占據著統治地位,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地聽講,沒有積極思考的空間。因此未能形成有效的師生對話機制,未能讓學生真正進入到課堂情境與文本情境中。
事實上,作為一門素質教育課程,大學語文強調對人的生命體驗的傳達,這與體驗教學目的指向的生命性與強烈的情感性特點不謀而合。體驗教學是在自由、開放的教育情景和關系中,師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在交往、互動的過程中達成個體生命之知識與意義建構的教學方式。在體驗式教學中,“體驗”是與生命、生存相聯系的行為,不同的人對生命、生存和生活會產生不同的體會和感觸,這種“體驗”應該是發(fā)自內心深處的、真誠的、獨特的。體驗教學能夠很好地實現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生活之間的對話。它從語文的特性和語文課程的特點出發(fā),注重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獨特感受與體驗的培養(yǎng),將學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大學語文課堂中,真正發(fā)揮大學語文作為素質教育課的作用。
一、體驗教學對大學語文教師的要求
體驗教學強調生命對生命的感發(fā)才是最滌蕩人心的教育,因此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敖處熍c牧師一樣,是有神性的職業(yè)”。如果說牧師的工作更側重于對靈魂的拯救的話,教師這一職業(yè)的崇高之處就在于更側重于對靈魂的鑄就。
1.教師對職業(yè)首先要有一種真誠甚至虔誠的熱愛。他需要熱愛教學,視教學為自己的精神家園,是自己生命的一種重要的存在方式,是煥發(fā)生命活力的寓所,而不只是完成一件工作。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愛才有可靠的根基,對職業(yè)才可能全情投入。
2.教師要真誠地熱愛每一個學生。這種愛是發(fā)自內心的愛,是教師的生命的真情的流露,這種愛是建立在師生人格完全平等基礎上的愛,而不是對學生的一種施舍與恩賜。教師真摯的愛會給學生以心靈的安全和力量,會潤澤學生的生命。
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思考和評價。只有在得到了教師尊重和肯定的前提下,學生才敢于暢所欲言,把心中所想、所感、所悟盡情吐露出來,個性得到自由舒展,才能得到盡情發(fā)揮帶來的生命喜悅,與教師和其他同學一起形成知識以及情感體驗的共享。
3.術業(yè)有專攻。教師應該全方位拓展自己的學術視野、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這不僅僅是職業(yè)技術層面的要求,因為教學活動本身就是生命教育的載體,教師的專業(yè)性會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教師職業(yè)生命的熱力。大學語文課程又有別于其他一般課程,因此教師應每周設置固定時間與學生交流,既可以研討課業(yè)問題,也可以做心理懇談,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生命成長,實踐“傳道授業(yè)解惑”。
二、多種教學方法、技術促進大學語文體驗教學的開展
大學語文的體驗教學中,教師構建教育環(huán)境,目標是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使學生用自己的知識、情感、意志去感覺、去評述文本和人類文化,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和預見性,不斷地提升心智訓練的水準,建構人的主體性。為此,就要求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1.精心設計和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大學語文教學活動是在一定的教學情景和生活空間里發(fā)生的。教學情景是教師和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選擇或構建創(chuàng)造的適合于活動主體、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物質環(huán)境、心理環(huán)境和教學氛圍。教學活動的成效取決于主體與教學情景相互作用的性質。因此,如何使教學雙方與教學情境融為一體,使學生對大學語文的課程內容產生“神與物遇”的對接,體驗教育情境中蘊含著的生命意義,是值得思考的課題。
2.恰當使用參與式教學方法。參與式教學是以學生和教師同為課堂主體、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的教學策略,它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愿望,以主體性為內核,以自覺性選擇性為特征。教學過程中,大學語文教師應發(fā)自內心地地把學生當作教學主體,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成為主體的能動性和學習的真正樂趣,從而與教師、同學共同探求隱匿在文本后的意義。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參與教學法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引入多媒體教學技術。大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圖形、圖像以及音樂背景等多媒體手段,把學生引入到體驗的氛圍中;進而通過有聲語言、大量資料鏈接豐富學生的感知,引發(fā)學生的聯想,不斷深化體驗效果。在豐富資訊的基礎上,在恰當的體驗空間下,學生往往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個性特點、成長經歷等等不斷累積新的情感體驗和人生感悟,促進心靈成長,從而達到陶冶人文精神、豐富人文情懷的教學目的。
首先,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解讀文本?;钣枚嗝襟w,可以帶領學生、激發(fā)學生去解讀文本,領略藝術與精神之美。比如戴望舒的《蕭紅墓畔口占》,此詩的情感表現克制而深沉,學生不容易理解其深意。此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一定的多媒體形式,比如以圖片、視頻的方式展現“紅山茶”及其隱喻含義。在現代文學的傳統中,“茶花”一直被賦予高潔、自然、清純、樸素、秀逸等內涵,通過多媒體的輔助和講解,學生便能體會到詩中“紅山茶”所蘊含的感情深度:細膩、深沉、節(jié)制,委婉中蘊涵著激情,如此能更好幫助學生理解詩人對蕭紅的贊美與激賞。再比如講授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時,使用多媒體資料,會取得良好的效果。伴隨著深情的朗誦與動人的音樂,一幅幅優(yōu)美的圖畫出現在顯示屏上。淡淡的月光、脈脈的流水,作者筆下那雋永的景象細致入微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仿佛跟隨作者來到了秦淮河,完全融入了詩情畫意之中。利用多媒體手段營造的這種教學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情感體驗,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從而極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其次,活用多媒體,可以彌補學生閱讀量及生活閱歷的不足,更能激發(fā)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引導學生從多層面理解文本,提高文學鑒賞的自主性。唐詩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瑰寶,但學生已無法直接體驗到盛唐氣象的豪邁壯闊。因此,在學習李白詩歌之前,不妨讓學生看看有關盛唐的影片,或者是有關李白的圖象資料,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盛唐生活,感受詩歌的魅力,理解李白在當時的名聲和性情,從而更好地理解李白豪放飄逸的詩風與“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剛正不阿的氣質。
恰當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確實能為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帶來質的飛躍,但是教師必須明確地認識到,計算機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的一個工具。在多媒體輔助教學過程中,教師仍應起主導作用。教師在制作和使用多媒體課件時,應遵循啟發(fā)性原則,以促使學生思考、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為終極目的。多媒體設計要針對不同的重點、難點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不能只是為了展示、為引起學生注意力而插入一些聲音、圖片,這樣反而會干擾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與理解??傊?,大學語文課程運用多媒體技術時,要注意設計與其他環(huán)節(jié)的協調,使多媒體教學成為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機的一環(huán)。
三、大學語文體驗教學策略的意義
1.當下大學語文教育仍表現出一定的工具理性的弊端,為了矯枉,我們需要在一個更宏大的格局上思考:到底要建設何種導向的大學語文?顯然,大學語文課程需要回歸價值理性。在價值理性關懷下,人性世界被認為是以“合目的性”形式存在的意義世界。在這個世界,人對價值和意義的追問、人的最終歸宿和終極關懷成為重心所在。因此,大學語文教育的目的也不過是完成“育人”的教育目標?!坝恕北阋罢娜恕保嗉础叭私逃?。全人教育認為教育不僅要實現個體在智力和職業(yè)能力方面的發(fā)展,而且要實現個體在生理、社會、道德、倫理、創(chuàng)造性、精神各方面的發(fā)展,重視教育過程中的經驗、選擇與合作?!@便是大學語文體驗教學的最終目標。在大學語文的體驗教學中,可以發(fā)生一種生命與生命的相互對接、交融、攝養(yǎng),這種交接融攝,符合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標:用愛和關懷使人獲得屬人的生命,去取得人的身份和資格,使人成為人。
2.體驗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品格。奧巴馬說:“不管時代怎么改變,品格的力量一直未變。一個擁有高尚品格的人,總是給他人帶來信心和光明,雖然學生也深知黑暗的勢力?!彪S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和精神領域的多元化和相對失范,在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等思潮的影響下,身體成熟、心理卻未必成熟的大學生的價值觀難免出現錯位和偏差,這需要我們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包括教育途徑來養(yǎng)成和糾偏,以免我們的教育只是在造就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里克納認為,好品格就是知善、向善和行善,包括道德知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個方面。品格教育,就是學校(以及家庭和社會等)通過審慎的努力,幫助年輕人理解、關心并按照核心價值行事。這種努力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顯然,高校的任何一門課程都有幫助學生培養(yǎng)品格的任務,但是作為素質教育基礎課的大學語文課程,必須擔起首要責任。
3.大學語文的體驗教育有助于促進公民教育。處于現代化縱深發(fā)展的我國社會,正在經歷著方向相反的兩種變化趨勢,一種是向下的變化——即社會的衰敗,另一種是向上的變化——即中國公民社會的發(fā)展。只有我國公民社會充分發(fā)展了,社會才能獲得足以克服衰敗的巨大力量。大學生是國家的核心人力資源,是新型知識分子和現代化的中堅力量,他們將處于時代發(fā)展的前沿,為現代化建設和民族未來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加強大學生公民教育勢在必行,功在千秋。人文主義的啟蒙和人性的解放是公民社會生長的精神支柱,這也是我們可以將大學語文教育和公民教育進行融會的理論立足點。
參考文獻:
[1]趙敬立.重建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J].現代大學教育,2010,(1).
[2]陳洪.在改革中加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7,(3).
[3]秦朝暉.論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與內容構建[J].教育研究,2012,(11).
[4]舒志定.體驗教育的合理性及其展現[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8).
[5]李放滔.對體驗教育的認識[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2).
[6]宋振韶.情感體驗:教育價值及其促進途徑[J].教育科學研究,2009,(1).
(姜華 ?東北財經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116025)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