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同
[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行為應由重“教”向重“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重“傳授”向重“指導”轉變,由重“模式化”向重“個性化”轉變,教師的角色也應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激趣者和教學的研究者轉變。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教師角色 轉變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160002
高中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文言文字詞的解釋、特殊句式的講解、逐字逐句的翻譯、文章背誦等作為教學的重點,還沒有從知識的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仍然沒有體現出來,他們缺乏對文章透徹、深入、有所得的理解。所以,教師的角色應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激趣者和教學的研究者轉變。
一、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關鍵在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去觀察、探究、研討,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教師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
例如,《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勉人們努力學習的散文。文章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等方面論述了“學不可以已”的觀點。在學完課文內容后,師生可以共同探討荀子關于學習的觀點是否過時,哪些觀點值得繼承和借鑒,哪些觀點需補充,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自然而然明白了學習的意義、方法、態(tài)度,對照自身,找出在學習上還存在的問題,不斷完善,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傳授知識不再是唯一任務,不僅要考慮怎樣教,更應該考慮學生怎樣學,應當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提倡和鼓勵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逍遙游》深奧難懂,教學時教師先從“鼓盆之戚”“莊周夢蝶”等寓言故事導入,讓學生明確“逍遙游”就是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再讓學生誦讀,然后教師分析課文結構。文章先反面舉例,列舉大鵬、霧氣、塵埃、蜩、學鳩、宋榮子、列子等的事例都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最后正面點出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才是無所待,是自由的。教師有序組織教學,分析課文,這樣學生才不會被繁雜的寓言故事所迷惑,輕松地感知文章大意。而后師生合作,細致研讀,再讓學生自己總結文言知識,探究莊子思想的時代意義。
三、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學生只有在親密、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中,才能對學習產生一種安全感,并能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也能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潛能?!痹谡Z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不是對象性的主客體關系,不是“你教我學”的知識授受關系,而是一種互為主體的意義關系,是一種交往互動的對話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代言人、權威者、發(fā)號施令者,而是學生群體中有能力的一員,是學生群體中“平等的首席”。教師應鼓勵學生合作,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活動,學會正確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學會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協作和分享,學會寬容和溝通,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如教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在分角色朗讀時,讓學生自己分工,教師也可以充當某一角色,在弄清“問志—言志—評志”的思路后,提問:孔子為什么譏笑子路而贊同曾皙呢?讓學生分組討論,各抒己見,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正確表達自己意見的能力。
四、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教師應深入研究學生,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以前在文言文教學中,有一種“串講”“逐字逐句翻譯”的教學習慣,教師主要以知識傳授者的身份出現,這種教學方式會壓制學生自主學習、質疑、主動探究、分析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的意識。分析現在的教材,我們會發(fā)現,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很多時候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學的。如教學《鴻門宴》一文,完全可以先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情節(jié),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讓學生喜歡上它,而后再啟發(fā)學生自己去總結語法現象。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
五、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趣者
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笨鬃右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入新課的方式,精心設計問題,鼓勵學生質疑,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趣的學習情境,營造一個平等、和諧、友好的學習氛圍,提供暢所欲言的互動空間,激起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不再對文言文產生畏難情緒。
如教學人物傳記類散文,可以先從人物的故事導入,在學生結合注釋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后,找三四個學生在課堂上講述人物事跡,可以各有側重,相互補充。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又輕松地掌握了文章內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教師應成為教學的研究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弊鳛榻虒W第一線的教師,最能發(fā)現教學中的問題,教師要以研究者的心態(tài)參與到教學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和實踐中的問題。
如對“而”作為連詞表承接關系或修飾關系時,學生容易混淆,教師可以讓學生這樣區(qū)分:“而”表承接關系常是“動詞+而+動詞”的形式,理解為“前一個動作完了接著下一個動作”,如“登高而招”等;表修飾關系一般是“形容詞+而+動詞”或“動詞+而+動詞”的形式,理解為“前一個詞語修飾后一個動作”,如“雜然前陳”“跂而望焉”“負而前驅”等。
總之,高中文言文教學不改變傳統教師的角色,勢必跟不上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也不能激發(fā)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更新觀念,轉變角色,這樣才能適應新時期教育的發(fā)展,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 參 考 文 獻 ]
吳效鋒. 新課程怎樣教[M]. 沈陽:沈陽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