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柯達伊教學法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泛傳播,對世界各地的音樂教育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本文簡要分析柯達伊教學法的價值取向和主要方式,以及在中國的傳播概況,以期為深入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柯達伊教學法;主要蘊義;傳播概況
柯達伊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樂家和音樂教育家??逻_伊教學法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泛傳播,對世界各地的音樂教育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本文簡要分析柯達伊教學法的價值取向和主要方式,以及在中國的傳播概況,以期為深入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一、柯達伊教學法的價值取向
柯達伊重視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倡導變革普通學校音樂教學的內(nèi)容,加入音樂視聽能力,并形成以唱歌為主的音樂教學形式??逻_伊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匈牙利整個民族的精神文化修養(yǎng)水平。在柯達伊看來,匈牙利的音樂課程完全違背古希臘音樂教育傳統(tǒng),從而培養(yǎng)大量受過教育卻遠離音樂的音盲。國家耗費巨資修建的英語學校完全為少數(shù)人服務,人民大眾依然聽到的是糟糕的劣質(zhì)音樂??逻_伊倡導音樂應該屬于每一個人。個體生命中不能夠缺少音樂。音樂史人生必須的精神食糧,是獲取美和快樂的重要手段。音樂史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塑造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功能。
柯達伊認為民族音樂是學校音樂教育最為重要的起點和基礎。他深入收集、整理、挖掘和傳承匈牙利民族音樂,期望保持匈牙利文化的統(tǒng)一性和整體性。他收集、整理大量優(yōu)秀的兒童歌曲和匈牙利民間歌曲,并廣泛采用以匈牙利民歌為主體的五調(diào)式音樂為教材,潛移默化地豐富形象地培養(yǎng)青少年熱愛祖國的情感。“在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中,人民數(shù)百年的情感永恒地存在于一個久經(jīng)錘煉的完美形式中,沒有一個杰作能夠代替?zhèn)鹘y(tǒng)的作用。演唱民間歌曲必須成為學校音樂課的重要內(nèi)容。這不僅是為了提供演唱的練習,而且是為了保持傳統(tǒng)的延續(xù)?!盵1]
柯達伊將歌唱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形式,推崇合唱教學,在集體合唱中將個體和集體緊密聯(lián)系,幫助學生學會傾聽、配合、理解、默契培養(yǎng)人際間的合作共處的交往氛圍,培養(yǎng)集體主義精神。通過歌唱讓學生感受曲調(diào)、旋律的美感,從自己的歌唱中涌動出對音符的想象、感覺、重構,產(chǎn)生出形象化的音樂圖景。如果依靠對外部視覺的讀譜,或者是機械地按照譜子移動手臂,他的內(nèi)心聽覺得不到發(fā)展,所獲得的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枯燥乏味的“聲音”。重視6-16歲的音樂教育,認為幼兒園、小學應當進行音樂啟蒙教育,培養(yǎng)兒童對音樂的興趣和喜好。
二、柯達伊教學法的主要方式
柯達伊使用的教學方法形象直觀,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在學校音樂教育中被廣泛使用。首調(diào)唱名法是柯達伊的基本教學手段,以訓練學生的固定音高和感受音高的相互關系。“首調(diào)唱名體系適應民間音樂的有調(diào)性傳統(tǒng),有助于從民間音樂的特征音調(diào)進入音樂的讀寫。也有助于學生對音調(diào)形成一種典型、穩(wěn)定的心理反應,能夠促進對民族音調(diào)旋律的感知和音樂思維的形成” [2]
手勢唱名法,在音樂教學法中借鑒約翰·柯爾文所發(fā)明的手勢唱名法。教師賦予不同的手勢和高度來指代唱名。學生依據(jù)教師手勢的變化和高度,唱出對應唱名的準確高度??逻_伊手勢是柯達伊教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七種不同手勢和不同高低位置,分別指代七個不同的的音高??逻_伊手勢促使音樂教學直觀化、形象化、簡易化,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如同蘇珊·朗格所言,音樂是時間的幻象,是在時間中的一種綿延性的抽象存在。柯達伊手勢將音樂的聽覺有效轉(zhuǎn)換為音樂的視覺,即抽象模糊的聽覺形象轉(zhuǎn)換為簡單可見的視覺形象,非常有利于學生的啟蒙認知。學生在直觀可見的手勢變換中,清晰明瞭地感知到不同音高的區(qū)別,從而形成正確的音準感知。并且,柯達伊手勢訓練中,不需要借助于其它樂器伴奏,不需要特定的教學場所和教學時間,簡便易行,具有較強的普及性。
三、柯達伊教學法在中國的傳播情況
推廣柯達伊教學法的學校遍及世界各地。柯達伊教學法的教材、教學方法、學術研究等方面的著作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加拿大、中國、澳大利亞、阿根廷、日本、捷克等國家都成立柯達伊學會。據(jù)歷史考證研究,中國最早接觸柯達伊教學法是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但是源于各種歷史原因的制約,對于柯達伊教學法的廣泛普及和深入研究并沒有繼續(xù)開展。改革開放后,中西方文化交流逐漸步入正軌。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上海音樂學院汪培元教授關注到柯達伊教學法,并且通過撰寫論文、開設課程、專題講座、會議報告等多種形式普及和傳播柯達伊教學法。汪培元教授發(fā)表了《柯達伊教育體系課程進度和教材》等普及性論文,翻譯了《匈牙利民歌》等柯達伊的經(jīng)典著作,編寫了《柯達伊教學法》等授課講義。在他的努力傳播和積極推動下,柯達伊教學法逐漸受到眾多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1988年10月,中國柯達伊學會在北京師范大學成立。中國柯達伊學會規(guī)格較高,不僅是隸屬于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的專業(yè)學會,而且是國際柯達伊學會團體會員。中國柯達伊學會致力于深入柯達伊音樂教育理論研究,推廣柯達伊音樂教學實踐。并且弘揚和發(fā)展本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從而推動學校素質(zhì)教育的發(fā)展。在中國柯達伊學會的組織和推動下,一大批音樂領域的專家學者廖乃雄、宗柏、楊立梅、吳靈芬都從不同方面對柯達伊教學法進行了探討和研究,為柯達伊教學法在中國的推廣和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2011年1月,北京音樂家教育協(xié)會柯達伊音樂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在北京聯(lián)合大學師范學院成立。
參考文獻
[1]楊立梅.“音樂應該屬于每個人”——紀念柯達伊·左爾坦逝世三十周年[J].中國音樂,1997(4).
[2]楊立梅.柯達伊教育體系中民族音樂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展[J].中國音樂,2000(1):51.
作者簡介:于麗(1979—),女,陜西岐山人,咸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音樂碩士,研究方向:音樂理論和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