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樹燕
【摘要】音樂教育之路關(guān)乎音樂、關(guān)乎人、更關(guān)乎心靈。文中從樂之師、樂之踐、樂之樂三個角度闡述了音樂教育,并從橫向、縱向兩個維度展望了音樂教育的未來,以呼吁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傳承以及學生的人文關(guān)懷。
【關(guān)鍵詞】音樂教育;心靈;傳統(tǒng);未來
一個學生的改變觸發(fā)了我寫作此文的沖動,初次見面的時候,學生非常的陽光、自信,印象很好,可當他拿起樂器演奏時,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樣,不是滋味,為什么?這時的學生儼然像一個小老頭,那份陽光自信蕩然無存,自卑頹廢之感一覽無余,試問,這樣的音樂學習還有意義嗎?在本該快樂的音樂中孩子丟失了自己,這樣的音樂教師還稱職嗎?當時,我最想做的就是要讓這個學生重拾自信,回歸本真,感受到音樂學習的快樂,因為這將是影響他一輩子的。
當然這樣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如學生毫無音樂感的機械演奏,拋棄文化的純技術(shù)學習,理論與唱奏實踐嚴重脫節(jié),家長攀比致“拔苗助長”,臺上深情演奏臺下忘情閑聊,等等。各中滋味一個如此熱愛音樂教育事業(yè)的音樂教師情何以堪?
我自小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名教師,當然成為音樂教師是我人生中的一個戲劇性的轉(zhuǎn)折,我有從小學至大學的教學經(jīng)歷,從一個業(yè)余音樂教師真正過渡到專業(yè)的音樂教師是在經(jīng)過了7年的刻苦攻讀實現(xiàn)的,在這個過程中,我清晰地認識了自己的職業(yè),感受到音樂教育工作的神圣,體會到成為一名優(yōu)秀音樂教師的艱辛。正如德國小說家、戲劇家沃爾錯根說的“當任何一種表現(xiàn)對于提高了的心靈說來顯得過于軟弱時,當它對于語言文字把握其感受更精致的色調(diào)感到絕望時,音樂藝術(shù)當即開始?!币魳方逃切撵`的教育,是對學生心靈的塑造工程,從音的塑造入手,再通過美的塑造,達到人的塑造的最終目的。音樂教育不僅可以作為教育良好的起點,并且從那兒出發(fā)可以全面地導向各個方向,并充分發(fā)展。”音樂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那么她從事的音樂教育工作即學生“心靈的創(chuàng)作”。
一、樂之師
何為“樂之師”?本文所指的是如何成為優(yōu)秀的音樂教師,音樂教師不僅是人類社會音樂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而且也是培養(yǎng)人們感受美、鑒賞美、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實施音樂審美教育,塑造完美人格的“靈魂工程師”。
在一些人看來,當一個中小學音樂老師只要會識譜唱歌就行,當個大學音樂老師只要有一技之長就行,一些農(nóng)村小學沒有專職音樂教師兼職就行。其實不然,在國外,美國的器樂教師必須有十年的巡回演出經(jīng)歷,否則是沒有資格進入音樂教師行列的。德國的音樂教師必須通過兩次嚴格的國家級師資考試,合格后才能取得正式的教師資格。包括側(cè)重完善教師音樂理論知識結(jié)構(gòu)和側(cè)重實踐“演習”兩個階段,體現(xiàn)出對教師的知識與能力的合理布局及整體素質(zhì)的嚴格把關(guān),德國以嚴謹著稱的學術(shù)品格還是值得學習的,沒有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們的嚴格塑造,又豈能完成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力只能由能力來培養(yǎng),志向只能由志向來培養(yǎng),才干也只能由才干來培養(yǎng)。”音樂教師的勞動特點,也使音樂教師直接成為教育對象的表率與楷模。在曹理、何工兩位老師的《音樂學科教育學》一書中談到,音樂教師要具有作為人的素質(zhì)、作為音樂家的素質(zhì)、作為教育家的素質(zhì)和作為研究者的素質(zhì),可以說,在中國,這樣的音樂教師標準是很高的,但是現(xiàn)實中有多少普適性呢?中國自古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從“萬世師表”“至圣先師”的孔子開始,我們自豪有眾多滿腹經(jīng)綸、為人師表之教師,但教師隊伍中也不乏玷污這一光輝職業(yè)之士。國家的興旺在于教育,教育的發(fā)展靠教師,共同創(chuàng)建優(yōu)秀的師資隊伍這一沉甸甸的責任感無時不在我們每一位音樂教師的肩上。
二、樂之踐
何為“樂之踐”?文中即音樂教學實踐。音樂教育是以音樂藝術(shù)為媒介,以審美為核心的一種教育形式,必須建立在音樂教育教學實踐及理論雙方面的成果之上。沒有高質(zhì)量的教學實踐,一切理論研究只能淪為空談;沒有縱深的理論研究成果,一切實踐也只能停留于表層。音樂教學與其他學科一樣,不能只限于“自己怎么學就怎么教”,正像奧爾夫所提出的,音樂教育應當“隨著時代并通過時代而改變”。整個音樂教學過程應當貫徹必須有學生“做”的精神,因為只有通過音樂實踐、動作實踐、游戲?qū)嵺`、朗讀實踐、即興唱奏實踐、表演實踐和創(chuàng)作實踐,音樂才能充分體現(xiàn)其固有的生命力和高度的藝術(shù)感染力,學生才能真正得到全身心的體驗。
當今世界影響廣泛的奧爾夫和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給了我們最成功的范本。它們的靈魂和成效正在于實踐性:一切首先要自己去做。奧爾夫認為,音樂的產(chǎn)生源于人類最自然和原始的活動,音樂的存在與人的日常行為是分不開的,他通過語言、動作、器樂、聽力、歌唱、戲劇等應用,來達到奧爾夫音樂教育世界化的實踐,給予孩子們最本真的心靈體驗。他指出“嘗試和做就是一切,因為語言文字的解釋,只有對已經(jīng)體驗過的這一切的人來說,才會是可以完全理解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感受到音樂教師深厚的專業(yè)功底,能欣喜地看到孩子們充分的探索參與以及師生在音樂樂園中“嬉戲”的精彩。
音樂教學是在動態(tài)中進行的,因此實踐性是其重要特征。戴維·埃利奧特的新音樂教育哲學中特別強調(diào):“音樂是一個多樣化的人類實踐?!碑斎?,音樂教師的教學實踐要達到理想的效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在音樂教育專家的理論指導下和優(yōu)秀音樂教師的教學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但是音樂的課堂實踐是萬變的,教學對象也是多樣化的,音樂教師的每一次教學實踐都應該是充滿著期待、充滿著活力、充滿著智慧的,如何基于前沿教育理念、在萬變的音樂實踐中保持自己的個性,以不變應萬變,是我們要不斷去追求和探索的。
三、樂之樂
何為“樂之樂”,這里前者指音樂,后者指快樂,意即快樂實踐,愉悅學習。在音樂教育中,愉悅性可以構(gòu)成一種審美的本質(zhì)力量?!翱鞓肥健钡慕虒W,賦予音樂教育強大的生命力,優(yōu)美的旋律以特有的藝術(shù)魅力滋潤著學生的心田。音樂教育的愉悅性特征,使音樂教育過程充滿了愉悅性,使人賞心悅目,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長期在美的熏陶感染下,人的精神得到愉悅和滋養(yǎng),精神世界更豐富、更和諧、更完美,可以說渾然天成。在音樂教學實踐中,無論是從教學的設(shè)計、目標的制定,還是從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模式的運用及教學媒體的使用等方面,我們都要對“樂教”、“樂學”予以更多地關(guān)注。
再以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為例,西方人文主義教育最突出的優(yōu)點在于將人放在首位,奧爾夫直接繼承了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認為學習本身就應當是一種快樂?!敖滩粐?,師之過;學不勤,生之惰”,中國傳統(tǒng)教育強調(diào)懸梁刺股、囊螢積雪式的勤學苦練,自然缺乏“寓教于樂”的精神了。當然,這樣的精神取向源自不同的文化,各有千秋。任何事物都不能走向極端,否則物極必反,一味的放縱或一味的強制均不利于學生音樂素質(zhì)的發(fā)展,所以我們要提倡適度的“快樂”教學。沉悶的課堂、嚴肅的說教、死記硬背式的教學都是與孩子們的天真爛漫不相符合的,所以我呼吁愛護我們可愛的孩子們吧!讓孩子開心地學音樂、快樂地“玩”課堂,這也是我們音樂教育實踐的人文關(guān)懷之所在。
四、未來的音樂教育
橫觀音樂教育。任何一個學科的深入研究都需要不斷地增添新鮮血液,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同樣需要學科的綜合、跨文化的研究,當我們縱向發(fā)展無法超越前人的時候,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引入新的學科,并通過實踐驗證其合理性及可發(fā)展性。例如音樂教育學、音樂教育哲學、音樂教育心理學等都是成功的邊緣交叉學科,當然還有創(chuàng)新的空間如文學、體育學、禮儀學等。
縱觀音樂教育。多年來,我們前輩們深入挖掘,不斷探索,為找出最適合本國國情的音樂教育之路而努力。尊重古老中國的悠久歷史,尊重多民族的音樂文化,并努力傳承之,這是每一位音樂人的職責。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唱自己家鄉(xiāng)的歌”,扎根傳統(tǒng),必將獲得成功。一位戲曲藝術(shù)家曾說其一位學生在美聲、通俗演唱的闖美失敗之后,憑借中國古曲一夜走紅,名聲大震,這就是中國音樂的魅力。作為中國人,我們自豪,但更該為保存、傳播這么美妙的音樂而努力。我堅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國音樂在世界的舞臺上必將獨樹一幟。
音樂教育之路關(guān)乎音樂、關(guān)乎人、更關(guān)乎心靈。如果把學生比作一張張白紙,音樂教師則是作曲家,他們在書寫著孩子們的心靈,傾注于心靈的“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
[1]廖乃雄.論音樂教育[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3).
[2]曹理,何工.音樂學科教育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2).
[3]謝嘉幸,楊燕宜,孫海.德國學校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音樂教育出版社,2011.
[4]余丹紅.音樂教育手冊[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7).
[5]戴維·埃里奧特著,齊雪,賴達福譯,謝嘉幸,李小瑩.關(guān)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2).
[6]謝嘉幸.讓每一個學生都會唱自己家鄉(xiāng)的歌[M].中國音樂,1999.
[7]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修訂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