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文
【摘 要】中職語文教學有一個繞不過去的難點就是文言文教學。教師難教,學生難學。從學生角度看,“難”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難接受、難通讀、難理解。為了解決這些教學中的難題,作者嘗試運用視頻、音頻、歷史地圖、微課、網(wǎng)絡作業(yè)等信息化手段進行輔助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收獲。
【關鍵詞】中職;文言文;難點;信息化手段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15)07-0079-03
中職學生有一句口頭禪:“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北疚闹鼐蛯W生的第二怕,討論一下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解決學生的“學難”問題。
學習文言文,究竟“難”在哪里
文言文學習對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普遍是一個難點。普通高中的學生因為有高考的要求,“不得不學”,學習過程相當困難。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的學生沒有高考的壓力,加之原來學習基礎普遍不好,面對文言文更是覺得“難上加難”。他們的“難”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 難接受,對文言文學習有強烈的抵觸心理。一看到文言文就唉聲嘆氣,尤其是稍微長一點的文言文,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等,在他們看來,那些都是古人的東西,和現(xiàn)在相距太遠,沒有必要學,也學不會。于是上文言文課,對老師和學生而言是雙重的折磨。學生不愿聽,睡倒一片;老師不愿講,因為沒有“聽眾”??傊?,覺得沒用,強烈抵觸是第一難。
2. 難通讀,和現(xiàn)代的書面語有比較大的差距。學習文言文,“通讀”是第一步,不出聲讀,不朗讀,學好文言文是不可能的事。但要讓學生“讀”,就難了。一是不認識的字太多,有些字即使是現(xiàn)在有,也和現(xiàn)代的讀音不一樣。二是句子讀不順,和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習慣不一樣,總感覺那么“別扭”。于是往往是老師范讀一遍,學生跟著讀一遍,粗粗了解完事。這樣一來,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
3. 難理解,文言文的內在含義復雜。文言文除了字句之外,還有獨特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的文化取向。例如《蘭亭集序》最后表現(xiàn)出來的王羲之的“生死觀”和東晉時代的社會思潮有很大的關系。再如《師說》也和韓愈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與社會風氣有很大的關聯(lián)。不理解這些,對文本的理解就很難深入。坦白說,理解這些東西對老師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說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因此,中職語文文言文學習基本停留在文言字句的層面,很難深入。
利用信息化手段解決文言文“學難”
1. 解決“難接受”的問題
接受的前提是“需求”,也可以說沒有需求就沒有接受。俗話說“餓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就是這個道理。怎么讓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產(chǎn)生“需求”呢?我覺得要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文言文有用。于是,在上課之前,我先給學生看了一段于丹《說論語》的錄像。然后我問學生:“看了這段錄像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說于丹教授妙語連珠、滔滔不絕,挺深刻還挺明白。接著我要求學生查一查為什么于丹教授能說得這樣好,同時給學生看了這樣一段文本材料:
美國學者邁克爾·哈特出了一本《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他細心挑選一百個人物評功論過,排名定位,而且強調,這是一部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冊。入選該書的炎黃子孫共有七人,他們是(以下所說評語都是哈特的評語):①孔子(名列第五)。評語:“孔子學說只強調個人的責任而不是個人的權利。根據(jù)以這種哲學來保持國內和平繁榮所發(fā)揮的作用而論,大體說來,中國是地球上治理得最佳的地區(qū)?!雹诓虃悾埖陌l(fā)明者,名列第七)。評語:“紙的發(fā)明,使中國文化得到迅速發(fā)展,而他使用的造紙技術,基本上沿用至今(不包括1800年前后實行的機械化)?!雹矍厥蓟剩械谑耍?。評語:“他用武力統(tǒng)一了中國。中國人口實際上并不比歐洲多很多,兩者的差別在于歐洲總是分裂成許多小國,而中國則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大國,使西方人對龐大的中國一直懷有恐懼心理?!雹苊珴蓶|(名列第二十)。評語:“與秦始皇的功績最相當?shù)氖敲珴蓶|,兩者都是中國人,都是在自己的國家實行一系列革命改造的掌舵人?!雹堇献樱械谄呤澹?。評語:“假如老子的確是《道德經(jīng)》的作者,那么他的影響確實很大。這本書雖然不到六千字,卻包含著許多精神食糧。在西方,《道德經(jīng)》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都流行?!雹匏逦牡郏顖?,名列第八十二)。評語:“他成功地統(tǒng)一了經(jīng)歷數(shù)百年嚴重分裂的中國。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實行通過科舉考試選拔政府官吏的制度,為中國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員。”⑦孟子(名列第九十二)。評語:“《孟子》一書闡明了他的主要學說,即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組成分子是人民而不是統(tǒng)治者?!?/p>
學生看完之后,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哈特對中國古人評價的根據(jù)來源于哪里?是不是來源于古代的文獻記錄?文獻記錄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這幾個問題一出來,學生就懵了。最后我說:“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世界聞名,但這些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記載下來的。所以要想了解中國文化,文言文是一個必須的工具?!弊詈螅矣指嬖V學生們:500、1000年之后的人把我們當成“古人”,就如同我們把500、1000年前的人當成古人。中華文化到我們這代如果不傳承,我們的后人豈不罵我們“數(shù)典忘祖”?這些教育至少開啟了學生接受文言文的“信心”,至于怎么將這“信心”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還要在學習中認真培養(yǎng)。
2. 解決“難通讀”的問題
通讀有兩個層面的要求:一是從頭讀到尾,一是讀順暢。爭取做到朱熹讀書的要求:“凡讀書須要讀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shù),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為解決“難通讀”的問題,我設計了一套“組合拳”,在這套“組合拳”里,網(wǎng)絡起了不小的作用。一是解決從頭讀到尾的問題。我根據(jù)學校量化積分的激勵機制,提出一個加分方案:凡是能從頭讀到尾的,不管正確與否,都加0.5分,檢查的辦法是抽查。讀“順暢”的難點是解決生難字音、字意。篇幅比較短小的,我讓學生自己總結,注解里有的,可以抄注解,注解里沒有的,可以上網(wǎng)查。記得《過秦論》里邊的生字比較多,學生讀書時遇到了困難。我啟發(fā)學生:你們的手機能上網(wǎng)嗎?學生說:“能上,但老師不讓?!蔽艺f:“分你干什么,玩游戲當然不讓,可是查生字老師不但讓,還會鼓勵你們。上古文課你們盡管查,出現(xiàn)問題我給你們兜著?!苯Y果,這節(jié)課學生們表現(xiàn)得異常興奮,他們邊查邊讀,幾個思路比較活絡的孩子在40分鐘左右讀完了文章。這次實踐,讓我意識到,轉換一種方式,學生也許就能接受。對比較長的文章,放錄音聽讀是一個較好的方式?!毕瘛读H藺相如列傳》《鴻門宴》這樣比較長的文章,我從網(wǎng)絡下載錄音,讓學生聽。分兩步走,第一步聽正音,遇到不會的立刻用筆畫下來,做個標記。然后自己整理或根據(jù)注解或上網(wǎng)或查字典,要弄清字的音和意,尤其是在這句話里的意思。經(jīng)過這個過程,學生讀書的“攔路虎”基本就解決了。第二遍再聽讀,可以小聲跟著讀,主要感受斷句和語氣。一遍讀下來,學生差不多就“跟順”了。接下來進行第三遍讀,就是讓學生自己出聲讀,這遍才是將學過的難字、難句消化的過程。這遍下來,“通讀難”的關基本過了,但離朱熹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這就涉及到第三個難題“理解難”。
3. 解決“難理解”問題
文言文不好理解,除了詞匯句式之外,更重要的是涉及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文化取向,涉及時代風氣和作者的價值觀。由于時代久遠以及社會狀況相差懸殊,我們理解古人的東西確實比較費力。因此要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就必須回到古代,回歸作者,在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來理解還原文本,這豈是一個中職生所能干的事?因此我覺得,要讓學生理解,教師就必須先理解,在“博學”的基礎上“約取”,才能讓學生有點收獲。在這方面,除了自己有一點研究外,筆者還帶著學生做了一些嘗試。
(1)還原社會背景。任何歷史事件都有背景,要還原這個背景,就要找到相關的歷史材料?,F(xiàn)代信息技術為查找歷史材料提供了廣泛的幫助??傮w來看,這些背景材料有文本材料、視頻材料、音頻材料。在講《過秦論》的時候我下載了歷史地圖、《史記·秦始皇帝本紀》、專題片《中國通史》等相關資料,這些材料為學生理解秦始皇這個歷史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里,我特別為歷史地圖點贊,因為它一下就能直觀地把學生帶回到那個歷史年代。還有就是相關視頻,也很真實。我不是特別愿意用影視資料,因為那是經(jīng)過藝術化處理的東西,容易引起人的誤解。我還有一點感受,就是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感興趣了,因為他們接受到的是“陌生而新鮮”的知識。這樣不斷地積累,為文言文學習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教學素材。
(2)微課解決難點。微課是比較新的一種教學技術,雖然學術界對微課的定義、特點、起源還有較大的爭論,但是短小精悍、重點突破的教學價值大家都認可。文言文中有太多的難點,這些難點不解決,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只能是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僅舉一例,《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名篇。文章先寫宴飲之樂,接著馬上談到了生死,表現(xiàn)出一種悲涼的情緒。王羲之為什么會有這種情緒呢?研究后發(fā)現(xiàn),這和東晉時代的社會風氣與儒、釋、道生死觀聯(lián)系密切。我把這些內容制作成了一個8分鐘的微課,上課一放,效果很好。再比如學《孔雀東南飛》,學生很難理解“封建禮教”,我上網(wǎng)尋找相關材料,制作了《封建禮教與七出》的微課,學生一下就明白了封建社會“子嗣”的重要性。我覺得,微課對解決難點很有幫助,值得推廣。
(3)音頻幫助理解。學文言文,“讀”是重要的方法。古人講究“讀而不明則思,思而不明則讀”,可見“讀”對理解的重要性。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我下載了不少帶音樂的音頻材料。待內容基本弄懂后,我就放這些材料,讓學生在音樂的陪伴下快樂朗讀,這對學生們理解文章無形中起到了幫助的作用。
(4)網(wǎng)絡作業(yè)鞏固理解。理解、掌握、運用是教學的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理解最容易,掌握居中,運用最難,而學習的最終目標卻是運用。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為自己生活保駕護航。在布置作業(yè)時,我嘗試了一種新的方式,給學生們一個題目,讓他們上網(wǎng)廣泛搜索相關材料,并經(jīng)過分析,寫出自己的看法。這件事對普通高中學生或許不難,但對職業(yè)高中的學生而言卻是“相當難”。去年我教高二,為了加深理解,我把《過秦論》《六國論》《阿旁宮賦》放在一起講,讓學生從中認識秦始皇和六國的辯證關系。學完之后,我給學生留了一個作業(yè):自己上網(wǎng)尋找資料,結合所學課文,談談你對秦始皇的理解,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文章,上傳至老師郵箱,時間是兩周。從作業(yè)提交的情況看,學生都交了作業(yè),但文章質量并不相同,大部分學生是找篇文章簡單修改上交,但三篇文章充分顯示出學生自己的思想,讓筆者深感驚喜和安慰。
以上是我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文言文“學習困難”的一點嘗試。有成功的地方、失敗的地方,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信息化手段是工具,工具是用來解決工作中的問題的,不是絢麗的擺設。在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文言文學習困難的道路上,我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也希望與同行們共同探討,共同研究。
(作者單位:北京市密云縣職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