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艷楓
河南中醫(yī)學(xué)院
《淮南子》道家思想的入世特色
魏艷楓
河南中醫(yī)學(xué)院
《淮南子》所代表的漢初道家思想不同于先秦時期的道家思想。先秦道家思想是隱士的思想,消極、退避、悲觀等色彩在所難免,漢初道家思想?yún)s是一個剛剛建立的、處于上升中的大帝國的治國術(shù),因而積極向上、充滿了對現(xiàn)實世界的關(guān)注。作為《淮南子》主導(dǎo)思想的道家思想之所以會發(fā)生這種變化是因為作者有意使道家思想從方外走向方內(nèi)。
道家思想;入世;禮義;法術(shù)
在作為《淮南子》一書綱領(lǐng)的《要略》中,作者開誠布公地說:“故言道而不言事,則無以與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則無以與化游息?!彪m然《淮南子》以先秦諸子中最玄妙、最具有形而上學(xué)色彩的道家思想作為主導(dǎo)思想,但是,《淮南子》的作者并沒有忘記對人間的關(guān)注,而他以渺遠的道家思想為主導(dǎo)思想也是因為他認為這是解決人間問題的最好方式。道家思想本身由于對人間事物的關(guān)注出現(xiàn)了從出世間到入世間變化?!兑浴氛f:“今專言道,則無不在焉,然而能得本知末者,其唯圣人也。今學(xué)者無圣人之才,而不為詳說,則終身顛頓乎混溟之中,而不知覺悟乎昭明之術(shù)矣?!弊髡哒J為玄虛、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道存在于可觸可見的萬事萬物中,要通過言說世間的萬事萬物而使讀者領(lǐng)悟大道,因此,作者在解析先秦道家視為最高本體、不被實際事物所局限的“道”時始終沒有脫離過實際事物。作者將現(xiàn)實世界中的許多規(guī)則都視為道的顯現(xiàn),從而加以肯定,而不是像先秦道家那樣追求遺世與忘世。這使道家思想的許多重要概念在《淮南子》的思想體系中都充滿了形而下的韻味,從隱士的沉思化為了帝王的治國術(shù)。
先秦道家提倡無為多是由于認為人力不能征服自然,要求人們以懦弱謙下為懷,對世間的矛盾與斗爭采取回避態(tài)度,帶有消極色彩?!痘茨献印芬环催@種做法,認為人是寶貴的、人高于物、人與自然之間是相互影響的關(guān)系?!毒裼?xùn)》說:“剛?cè)嵯喑桑f物乃形,煩氣為蟲,精氣為人。”人與萬物都是陰陽二氣所化,但氣之濁者為物,氣之清者為人,故而人高于物?!疤煊芯胖?,人亦有九竅。天有四時,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節(jié)?!比耸且粋€縮小的天。不僅天的運行可以制約人,人的舉動也能影響天,《覽冥訓(xùn)》說:“庶女叫天,雷電下?lián)?,景公臺隕,支體傷折,海水大出。”人之所以應(yīng)當順應(yīng)自然是因為人源于自然,與自然相和諧是人最好的存在狀態(tài),因此,《淮南子》的無為實際上是主張因勢利導(dǎo),反對用己而廢自然。
《淮南子》要化先秦道家的無為為無為的有為,作者認為,“無為”是最好的“為”?!缎迍?wù)訓(xùn)》說:“若吾所謂‘無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術(shù),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權(quán)自然之勢,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謂其感而不應(yīng),攻而不動者。”無為并不是寂然無聲,漠然不動,而是順勢而為、率性而為、因時而為。神農(nóng)、黃帝功蓋天下,無不勞形盡慮,為民興利除害不懈,豈不為所能?猶如地必待人之播種耕耘才能長出五谷,水必待人之疏導(dǎo)才能灌溉,不為而求天下大治,自古至今未曾聞。然而有所謂無為者,是指不引水向上、不冬日播種、不逆自然而動?!短┳逵?xùn)》說:“駕馬服牛,令雞司夜,令狗守門,因其然也?!迸c先秦道家認為役使牛馬是破壞牛馬的天性不同,《淮南子》的作者認為,驅(qū)牛乘馬沒有改變牛馬的本性,就像煮繭繅絲沒有改變蠶絲的本性,相反,是對蠶絲本性的完成。是由于人后天的作為,隱藏在物中的本性才得以實現(xiàn)出來。漢初道家與先秦道家不同之處之一就在于主張人為不是對自然的戕害而是對自然的促進?!缎迍?wù)訓(xùn)》中以鑄劍為例說明人為的重要——“夫純鉤、魚腸之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加之砥礪,摩其鋒鍔,則水斷龍舟,陸剸犀甲。”正如刀劍需要打磨才能變的鋒利,自然的事物也都需要人的加工才能變得完善。只要人的加工是順其性質(zhì)而行,就都是無為的。
《淮南子》將先秦道家所創(chuàng)造的旨在不論是非而與世俗處的“齊物”觀念改造成了因時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的治理方式。
《淮南子》《齊俗訓(xùn)》說:“夫飛鳥主巢,狐貍主穴,巢者巢成而得棲焉,穴者穴成而得宿焉?!毕笙惹氐兰乙粯樱痘茨献印返淖髡咭舱J識到了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不能用一個標準去對待千差萬別的事物,齊不是齊,唯有不齊才能齊萬物。但是,先秦道家提出這種觀點是要泯滅小大、長短、壽夭、生死等對立面的差別,從而在心齋坐忘中同于大化、歸于混沌。《淮南子》卻將“齊物”當做政治策略去運用。《齊俗訓(xùn)》說:“乃至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所照誋,使各便其性,安其居,處其宜,為其能?!敝螄邞?yīng)根據(jù)各個相異的人和事采取各個相異的方式去治理,這才能使人人適性、事事得宜。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各用物之所適即是萬物齊一。《淮南子》進一步提出:“故胡人彈骨,越人契臂,中國歃血,所由各異,其於信,一也?!薄肮仕囊闹Y不同,皆尊其主而愛其親,敬其兄;獫狁之俗相反,皆慈其子而嚴其上?!痹跐h高祖平定天下后,西漢境內(nèi)尚有許多少數(shù)民族,他們與中原地區(qū)的漢族有著不同的生活習(xí)慣、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民俗,《淮南子》從道家“齊物”的觀點出發(fā),要求最高統(tǒng)治者尊重這些差異,莫用鄒魯縉紳先生之禮要求之。
象先秦道家一樣,《淮南子》也主張齊貴賤、齊是非?!洱R俗訓(xùn)》說;“由此觀之,物無貴賤。因其所貴而貴之,物無不貴也;因其所賤而賤之,物無不賤也?!薄短┳逵?xùn)》說:“故可乎可,而不可乎不可;不可乎不可,而可乎可。”《淮南子》的齊貴賤不同于莊子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的做法,而是認為任何事物只要得其宜,無不尊貴,只要失其宜,無不卑賤。藥本為救人,庸醫(yī)用以殺人,兵器本為殺人,圣賢用以救人。善于用物,才能無棄物,善于用人,才能無棄人?!肚f子》的“齊是非”實際上是無是非,是非出現(xiàn)后,道的渾樸就會喪失,因此,先秦道家要泯滅是非。但《淮南子》認為是非是存在的,《齊俗訓(xùn)》說:“至是之是無非,至非之非無是,此真是非也?!薄痘茨献印氛J為人們追求是、反對非其實只是在追求與己相同者、反對與己相異者,與己相同,人們便認為是,與己相異人們便認為非,但是,與一人相同就會與另一人相異,因此,常人所說的是在另一種情況下就會變成非,所說的非在另一種情況下就會變成是,所以,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是非?!痘茨献印返淖髡呤且R人為的是非,從而讓真正的是非顯現(xiàn)。這種思想還是與《淮南子》各自為政的政治思想相應(yīng)的。異地異俗之人都以自己為是,以別人為非,這是滯于跡而不知道,知道者以道為一,故能在不同情境中做出不同變化而始終不失其一。“故圣王執(zhí)一而勿失,萬物之情即矣,四夷九州服矣?!痹诖耍褒R物”化為“齊俗”。
老子提出知雄守雌是因為他認為柔弱的屬于生命,堅強的屬于死亡,貴柔守雌能保持生命本身的鮮活,使其不為人工的秩序所化,而《淮南子》中的貴柔守雌卻是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的政治策略。
《道應(yīng)訓(xùn)》說:“越王勾踐與吳戰(zhàn)而不勝,國破身亡,困於會稽。忿心張膽,氣如涌泉,選練甲卒,赴火若滅,然而請身為臣,妻為妾,親執(zhí)戈為吳兵先馬走,果擒之於干遂?!痹酵豕篡`在吳王夫差宮廷中做了臣虜,受盡屈辱,但是卻打敗了吳王夫差?!兜缿?yīng)訓(xùn)》又舉另外一例——“魏武侯問于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對曰:‘數(shù)戰(zhàn)而數(shù)勝。'武侯曰:‘數(shù)戰(zhàn)數(shù)勝,國之福。其獨以亡,何故也?'對曰:‘數(shù)戰(zhàn)則民疲,數(shù)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疲民,而國不亡者,天下鮮矣。”《道應(yīng)訓(xùn)》總結(jié)這正反兩個歷史事件說:“故老子曰:‘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柔弱是比剛強更好的斗爭手段,就像無為是比有為更好的治理方式一樣?!饵S帝四經(jīng)》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雌雄節(jié),持守雄節(jié),大國將會衰敗,小國將會滅亡,持守雌節(jié),才能長久興旺?!胺蚴ト酥?,以求伸也;枉者,以求直也;”“眾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圣人知病之為利,知利之為病也?!毕魅跻晃?,往往反而增強它,增強一物,往往反而削弱它。大利往往為大害,一旦事物過于強大,就要走向反面,如氣球越吹越大就會破裂那樣,為了避免走向反面就要保持不足?!笆枪事斆黝V?,守之以愚;多聞博辯,守之以陋;武力毅勇,守之以畏;富貴廣大,守之以儉;德施天下,守之以讓。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而弗失也。反此五者,未嘗不危也?!?/p>
《淮南子》與老子同樣提倡不爭,但《淮南子》的“不爭”是爭中的不爭,類似后其身而身先、無私而成其私的做法?!痘茨献印返淖髡卟⒉幌嘈盘煜掠胁粻幹f,就像天下并沒有真的“無為”一樣,要想發(fā)展、壯大就必須爭?!皩⑾嗖粡?,功烈不成;侯王懈惰,后世無名?!辈粻幨菭幍淖詈玫氖侄?,不爭的目的是天下都不能與之爭?!胺蚴芬誀帪榭梢灾怪?,而不知不爭而反取之也?!?/p>
《本經(jīng)訓(xùn)》說:“古者圣人在上,政教平仁愛洽,上下同心,君臣輯睦,衣食有余,家給人足,父慈子孝,兄良弟順,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天下和洽,人得其愿?!弊髡叩睦硐肷鐣杂芯几缸?、尊卑上下等關(guān)系,仍有仁義禮樂,而且,作者對這些規(guī)范持贊成態(tài)度,希望維護這些規(guī)范。
先秦道家哲學(xué)蔑視社會規(guī)范,認為儒家所提倡的禮和法家所維護的法都是對人自然純樸的本性的破壞,雖然禮法意在治理天下,但最終都會亂天下。按照先秦道家哲學(xué)的主張,應(yīng)廢棄禮法,讓社會再次回到三代之前的小國寡民狀態(tài)?!痘茨献印穮s給予禮法等社會規(guī)范積極的肯定,認為它們是治理天下所需的工具。《主術(shù)訓(xùn)》說:“國之所以存者,仁義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又說:“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準繩也?!薄_@與先秦道家大道廢,有仁義、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等看法完全不同,因為《淮南子》的道家思想是治國術(shù),不是隱士的哲學(xué),而治國,尤其是治理西漢這個疆域廣大的國家是不能不依賴社會規(guī)范的。先秦道家反對禮法的重要原因是認為它們是對人的生命的戕害,但《淮南子》卻認為禮法是人發(fā)展自身、完善自身所要依賴的工具?!短┳逵?xùn)》說:“人之性有仁義之資,非圣人為之法度而教導(dǎo)之,則不可使鄉(xiāng)方?!比酥砸?jīng)過后天教育改造才能完善,而能起到改造作用的就是圣人所立的禮法。禾苗要經(jīng)過脫殼才能變成米,蠶絲要經(jīng)過紡織才能成為綢緞,禮法與人性的作用就是如此。
然而,《淮南子》的作者也看到了禮法的局限性?!短┳逵?xùn)》說:“故法者,治之具也,而非所以為治也。”規(guī)章只是治理的工具,不是治理本身,更不是天下大治的根源。如名醫(yī)不僅要能隨病調(diào)藥,而且要知病之所生那樣,圣王不僅要能賞善罰惡,而且要知亂之所起。治理天下要因民之性、從民之欲,使之在不知不識中日日遷善,如冬日之寒、夏日之陽之生化萬物而無聲無息?!饵S帝四經(jīng)》認為道生法,法是道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表現(xiàn),執(zhí)法者始終要以道為本,禮義和法度都只有在道的統(tǒng)攝下才能最好地發(fā)揮作用。道為本,法為末是治理之大道,如果沉溺于禮法而忽視了道,最終會危害天下?!短┳逵?xùn)》說:“然商鞅之法亡秦,察於刀筆之跡,而不知治亂之本也?!鄙眺弊兎ㄌ煜路Q道,但是最終卻亡了秦國,就是由于他拘泥于法本身,看不到法之上的道。正如聽無聲之聲者聰,聽有聲之聲者聾那樣,陷于法中者亂天下,以道觀法者治天下。《淮南子》的作者在涉足形而下的世界時始終沒有忘記使其與形而上的世界相通。
《淮南子》的作者將對現(xiàn)實世界的關(guān)注引入了道家思想中,并將道家思想中許多形而上的概念都改造為了具體的概念。《淮南子》所秉承為宗旨的道家思想正是這種經(jīng)過改造之后的道家而不是先秦的原始道家。
[1]楊有禮.新道鴻烈——《淮南子》與中國文化[M].開封: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1.
[2]杜繡琳.文學(xué)視野中的《淮南子》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0.
[3]牟鐘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王云度.劉安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
魏艷楓(1980-),女,漢,河南省洛陽人,河南中醫(yī)學(xué)院,講師,學(xué)位,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哲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