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紀鋒
從正五品的左春坊左庶子,升為從四品的翰林院侍讀學士,其實是正常升遷,并不是破格提拔,沒有體現(xiàn)慈禧對張之洞有多么倚重,張之洞似乎有些失望。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慈禧覺得張之洞是一介書生,他沒有做大官和做大事的經(jīng)歷。
窺透慈禧,迎合上意
張之洞確實是一介書生,從政之后,他一直做翰林和學政,做了翰林和學政后,他又做了言官。在慈禧看來,言官都是一些言過其實的人,他們紙上談兵行,上書言事行,但要是賦予他們執(zhí)政大權,肯定不行,因為他們沒有獨當一面的事實證明,破格提拔和過分倚重他們,肯定有風險。因此,慈禧一直沒有提拔重用張之洞,但她考慮過這事,只是猶豫不決。
慈禧還在猶豫之間,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暴病而死!慈安死于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她從發(fā)病到死亡,只經(jīng)歷了24個小時,她死得太突然了。
朝野上下議論紛紛,都懷疑是慈禧謀殺了她。慈禧雖然不是導致慈安暴死的真兇,但有關慈安暴死的種種疑團卻彌漫了整個宮廷。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很難顧及張之洞的升遷問題。
慈安去世不久,慈禧決定廣開言路,推行仁政。張之洞認為這是一個良機,于是又以加強東南海防和西北邊防力量為由,給慈禧上了一道有關朝廷大員任免的奏折:“東南海防重在兩江,可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劉坤一年老體弱,不能勝任兩江防務。而湘軍水師統(tǒng)帥彭玉麟(1816—1890年,湖南衡陽人)卻能征善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且精力充沛,堪當此任?!?/p>
“西北邊塞重在防守,左宗棠一直督辦新疆軍務,他忠勇可嘉,可陜甘總督曾國荃(1824—1890年,湖南雙峰人)遲遲不到任,加上他最近連喪一子一侄,所以他更無心西北防務。浙江巡撫譚鐘麟曾擔任過陜西巡撫,他對西北的情況很熟悉,可擢升他為陜甘總督。另外,左宗棠的部將張曜也很忠勇,可令他幫辦西北軍務。”
張之洞的這項人事任免建議十分中肯,慈禧照章采納。從表面上看,他舉薦了彭玉麟、譚鐘麟、張曜,自然是和他們拉上了關系;他參劾了劉坤一和曾國荃,自然是得罪了這兩位元老,其實不盡然。
張之洞上這道奏折,正合朝廷和慈禧之意。他在上這道奏折之前,就捕捉到了慈禧對這幾個大員態(tài)度的信息。原來,在張之洞上疏之前,彭玉麟就已上疏參劾劉坤一“耽于逸樂,精神疲弱,于公事不能整頓”,“廣蓄姬妾,稀見賓客,且縱容家丁,收受門包(紅包)”等等。
不久,慈禧召劉坤一進京謁見,并令彭玉麟出任兩江總督。劉坤一知道彭玉麟?yún)⒘怂?,也知道張之洞又在背后點了一把火,他很生氣,索性以養(yǎng)病為由鄉(xiāng)居起來,直到九年之后,他才出山,再度出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
彭玉麟?yún)③绖⒗ひ徊⒉皇浅鲇谒叫纳衔?,上任兩江總督不久,他就遞交了辭呈,返回原任。隨后,朝廷便調(diào)任左宗棠接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在西北大員任免建議方面,張之洞看似得罪了曾國荃,其實他是成全了曾國荃,曾國荃打心底感謝他。曾國荃是曾國藩的九弟,人稱曾老九,他同哥哥曾國藩一道,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等農(nóng)民起義軍中建立了不朽軍功,他厥功甚偉,脾氣又臭又硬。張之洞哪兒敢得罪他!
張之洞上的這道奏折,既拉攏了和幾位大員(劉坤一除外)之間的關系,也深度契合了慈禧的心意,慈禧再次對他刮目相看。
慈禧需要“曾國藩”
通過推翻東鄉(xiāng)慘案、力阻崇厚賣國、扳回午門冤案這一系列重大事件,慈禧越來越看好張之洞,她始終沒有放棄破格提拔張之洞的想法。隨著張之洞的表現(xiàn)越來越出色,她的這種想法也越來越強烈。她似乎從張之洞的身上,看到了一個人的影子:曾國藩。
40年前,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帝國內(nèi)憂外患,道光皇帝慧眼識珠,重用曾國藩。曾國藩不負厚望,走進國庫,清查庫銀,立了大功。后來,他在一夜之間由四品官升為二品大員,連升四級,一時輿論嘩然。曾國藩深得皇恩,也知恩圖報。道光皇帝死后,他不僅成了鎮(zhèn)壓太平天國等農(nóng)民起義軍的頭號功臣,也成了興辦洋務實業(yè)的首領,且位居中興名臣之首。他為大清帝國的穩(wěn)定和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是道光皇帝破格提拔和重用曾國藩的結果。但是,在朝廷大員中、在各省督撫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都來自曾國藩所領導的湘系和他的門生李鴻章所領導的淮系。如果任這兩派勢力無限制地發(fā)展,那么朝廷和慈禧的政權就很有可能旁落他人之手!因此,慈禧一直在培植自己的勢力,一直在物色屬于自己的“曾國藩”,而張之洞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在慈禧看來,張之洞雖是一介書生,可他憑借一己之力,推翻東鄉(xiāng)慘案,力阻崇厚賣國,扳回午門冤案。這等大事不是一般人能夠辦到的,張之洞能夠辦到,說明他不是一般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張之洞在辦這些大事的時候,不僅堅持了原則,堅守了正義,還充分考慮了慈禧的感受,給足了慈禧面子,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連升四級,一夜走紅
光緒七年(1881年)六月,慈禧終于作出一個醞釀已久的決定。她就像當年道光皇帝破格提拔曾國藩那樣,也讓張之洞在一夜之間,由從四品的翰林院侍講學士,直接升為從二品的內(nèi)閣學士、禮部侍郎,連升四級!
在封建社會,官員每升一級,都要經(jīng)過數(shù)年或更長時間的歷練,張之洞雖然沒在正四品、從三品、正三品的職位上歷練過,但他以前的升遷速度太慢了。他太憋屈了,他是那么有才,他應該被破格提拔。
前半輩子升遷慢的歷史一去不返了,接下來,他將步入后半輩子的輝煌人生。回首過去,他并不介意前半輩子的遭遇。滿朝文武都羨慕嫉妒,巴結討好他。湖廣總督、李鴻章的大哥李瀚章(1821—1899年,安徽合肥人)和湖北巡撫彭祖賢還聯(lián)名邀請他出任湖北通志局總纂(地方志總編輯)。張之洞拒絕了他們,不過他的態(tài)度很低調(diào)、很委婉,他堅信自己在不久的將來,會被慈禧委以重任。
臨危受命,巡撫山西
果然,在光緒七年(1881年)十月十六日,他就接到了朝廷的一紙任命:出任山西巡撫。
巡撫相當于省長,也是從二品官,雖然與內(nèi)閣學士、禮部侍郎同級,但論實權,巡撫要遠遠大于內(nèi)閣學士、禮部侍郎,因為巡撫是真正意義上的封疆大吏,而內(nèi)閣學士、禮部侍郎則是有職無權的朝廷高官。擔任封疆大吏是張之洞20年來的不懈追求,這一切得感謝慈禧的恩寵,還得感謝李鴻藻和醇親王的舉薦。
李鴻藻十分器重張之洞,他是張之洞的靠山,張之洞所做的那幾件大事,不僅為清流黨爭了光,也給他長了臉,他理所當然地在慈禧面前舉薦張之洞。李鴻藻舉薦張之洞,還出于另外一個原因:張之洞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nèi),就因為上書言事,而從一個六品官躍升至二品大員,這肯定會引起朝中其他官員的嫉妒和眼紅。加上他在上書言事時,沒少得罪朝廷權貴,日后肯定會遭到他們的打擊報復。他不希望張之洞遭遇不測,于是他向慈禧舉薦張之洞出任山西巡撫。
至于醇親王,他欠著張之洞一個人情:兩年前,張之洞上疏駁斥了吳可讀,力挺了慈禧,進一步確立了光緒帝帝位。醇親王一直記著張之洞的好,加上他們政見一致,而且他們又都是張之萬最親近的人,所以他也舉薦張之洞。
慈禧一向倚重李鴻藻,也越來越倚重醇親王,甚至有意讓醇親王接替恭親王,她肯定會采納李鴻藻和醇親王的意見。湊巧的是,慈禧正在物色新的山西巡撫人選,聽了李鴻藻和醇親王的舉薦后,她馬上應允。
當然,這一切也得靠張之洞自己努力以及他當憤青的那段經(jīng)歷。如果他不努力,如果沒有那段憤青的經(jīng)歷,他就很難出人頭地,也很難受寵于慈禧。然而,山西是個爛攤子,慈禧把這么一個爛攤子扔給張之洞,是對他的考驗呢,還是把他架在火爐上烤?對于這個爛攤子,他該怎么收拾呢?
(摘自《現(xiàn)代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