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金
高效的課堂離不開默讀靜思。到了高年級后,課文篇幅越來越長,如果不重視默讀靜思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便得不到發(fā)展,也不能適應未來知識爆炸的時代。默讀靜思應成為高效課堂的有力武器,也應是語文課堂最真最美的時刻。
默讀靜思即不出聲的讀與靜靜的思。本學期我對所聽的8 節(jié)校內(nèi)公開課進行分析:默讀思考3 分鐘以上的僅3 節(jié),占37.5%;而不足1 分鐘的高達4 節(jié),占50%;沒有默讀的2 節(jié),占25%。而提問與朗讀則貫穿始終。
默讀靜思最能體現(xiàn)“個性化的閱讀行為?!痹谀x靜思中,學生感悟、思考不受影響。不重視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效率低,基于文本的對話會流于膚淺。教師鉆研教材也靠默讀靜思,邊讀邊潛心會文。且默讀速度快,利深入思考,是達到課標規(guī)定的課外閱讀量的保證。有默讀靜思,才有深入碰撞、精彩生成,教學才有深度與個性。什么原因讓大家不重視默讀靜思?
教者的眼里只有聽課的老師,沒站在學生學法的立場。為了熱鬧,教師極力讓學生“動”起來,朗讀、分組、討論。一旦教室里無聲,總覺“冷了場”。這種“動”確實熱鬧,但淺嘗輒止,久而久之,學生會喪失思考力。
教者的眼里只有教案,沒站在學生課堂現(xiàn)實狀況的立場。課堂,教師與學生都成了教案的奴隸。為了實施預設(shè),默讀靜思成了一個必有的匆匆而逝的流程;或預設(shè)過細,導致課堂上學生一直在預設(shè)的牽導下學習,沒有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教者的眼里只有朗讀,沒有站在學生全面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立場。有教師誤認為朗讀在課文理解、語感培養(yǎng)等方面可替代默讀,認為朗讀是“口耳之學”,指導容易成效快;而默讀是“無聲運動”,學生天生會,無法實施有效指導。
默讀一篇課文,一般要三、五分鐘,但要邊讀邊思邊劃,做到潛心會文,就要幾個三、五分鐘。因此教師應優(yōu)化設(shè)計,精選問題,取消大量煩瑣的分析講解。沒有時間保證,默讀能力怎能形成?另外,學生預習程度、班級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都決定了默讀靜思時間的迥異。
篇幅較長的課文,默讀更能顯出其不可替代。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通過默讀俯瞰全篇,把握課文的大意和布局謀篇。
教學中如果一接觸文本就大聲讀,顯然不妥。那種對任何課文都用一種腔調(diào)去朗讀,其實是沒有真情的學習。朗讀如缺少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課堂上的講解朗讀、問答議論不過是空中樓閣。因此朗讀前的默讀靜思是必要的,這其實是課堂上動靜搭配的有效組合。先靜——靜靜讀思;再動——書聲瑯瑯,以至議論紛紛,這樣的教學才高效。
“古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疑難處多默讀,這樣一遍有一遍的收獲,疑難或能迎刃而解。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我讓學生提問,學生提出,為什么游人累死了,而掃路人卻說“不累,不累……”這個問題確實是理解上的一個難點,筆者采用了讓學生默讀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先引導學生專心默讀上下文,并用筆勾勾畫畫,重要的點用1、2、3、4 的序號勾出來……于是,課堂上,學生們神情專注,自主探究。幾分鐘后引導對初讀時的問題進行了討論,大家各抒己見,效果非常好。教學著眼于學生的探究,著眼于學生對教師的“擺脫”,學生反而會進入“自求得之”的“忘師”境界,理解感悟便水到渠成。
在教學中,學生的合作學習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而合作要深入有效,合作前的個體默讀靜思就顯得尤為重要。否則,合作學習將失去根基,個別學生當演員,其他學生做配角的現(xiàn)象就會出現(xiàn)。
在課文的總結(jié)升華處也要默讀。這樣的默讀跨越全文,靜靜品味作者的寫法,靜靜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在《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總結(jié)處,我讓學生深情朗讀最后一自然段后出示問題:長征途中困難重重,那到底是什么讓長征取得了最后勝利?請大家回顧全文默讀靜思,寫出自己的感悟。學生們再次回望全文,個性化的答案令人叫絕,或引用文中句子說明彭德懷的精神,或以大黑騾子的視角如歌如訴,或以打油詩歸納:“長征路途多艱險,官兵同心共克服,千難萬難全人不怕,理想在心勇向前?!庇懻撝校n文主旨得到深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一片寂靜,學生都在聚精會神地思考,這將是課堂最真最美的時刻?!笔堑?,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應當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寂靜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