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覺得指導學生閱讀經(jīng)典美文不失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幫孩子選擇好經(jīng)典美文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讀兩三部名著。”在人教版語文教材附錄部分還附了推薦閱讀書目以及名著導讀,語文教育界也已意識到了“名著閱讀”的重要性。而由于各種各樣因素的限制,中學生的閱讀基本上是自發(fā)的閱讀,具有隨意性和盲目性,缺乏教師的適當引導,學生的閱讀書籍魚龍混雜,像一些通俗小說和流行小說,如果長期沉迷于不健康的書籍,既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又可能對學生的成長帶來不良影響,他們的身心將受到難以彌補的傷害,因此,幫孩子選擇合適的讀物是當務之急。
二、認識閱讀的重要性,指導學生閱讀方法
課外閱讀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難以在短時間內見效,再加上學生作業(yè)及考試等的壓力,致使學生無暇閱讀,也不愿閱讀。一個人學生時期能不能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和興趣,將直接影響學生一生的走勢和發(fā)展。在中學開展閱讀經(jīng)典活動是語文自身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優(yōu)秀的經(jīng)典作品常是作家語言智慧的體現(xiàn),閱讀經(jīng)典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中學生的語言能力。經(jīng)典作品體現(xiàn)了作家鮮明的個性,閱讀經(jīng)典有助于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可使學生獲得巨大的人格力量。閱讀經(jīng)典,可以提高文學素養(yǎng)、豐富文化底蘊,有助于完善自我。
擺正了閱讀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明確了閱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后,還要講究閱讀的方法。
1.精讀略讀結合法。略讀全文有利于整體把握主要內容,感興趣的內容要仔細閱讀,精彩部分和主要內容要精讀。切忌囫圇吞棗,也不能讀死書。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閱讀時還應該邊讀邊悟邊做讀書筆記,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這足以說明閱讀的重要性。
2.批注式閱讀法。閱讀前,我就設立一個框架,讓學生每次閱讀都有目的,比如:學生讀什么?從哪個角度讀?批注寫什么?怎么批注?這是作為一名教師在學生閱讀前需要下的功夫,學生進行閱讀后,我就鼓勵學生自主自由地走進文本去尋找批注點進行閱讀、理解,將精讀細研的功夫用在刀刃上,對有爭論之處進行質疑批注,對精彩之處進行推敲式批注。這樣的話學生的批注就有了質量和效果。
三、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課外閱讀活動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開闊學生視野,發(fā)展學生智力并形成學習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課堂教學和教科書固然重要,但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在內容傳授上,知識都是很有限的,它們的任務也只是起示范和引導作用,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還來自大量的有效的課外閱讀。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囿于教科書上的幾篇文章,也不能只囿于課堂上的四十五分鐘,而應把更多的時間交付給學生,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空間去博覽群書。所以,我在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課堂教學資源如教科書等外,還積極利用課外經(jīng)典作品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在授課時,我充分注意利用學校圖書館的書籍及學生自備的材料,使學生有充足的課程資源,鼓勵學生交流閱讀,真正實現(xiàn)資源共享。同時努力做到與時文接軌,課內與課外相連,教學課內經(jīng)典作品時,至少補充相配對的時文與閱讀課文,讓學生互為補充,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1.上好文學欣賞課,如在學習《孤獨之旅》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層次地欣賞這篇課文的恒久的魅力,我印發(fā)了冉興的《孤獨之旅中的三美》給學生,明凈的語言、失意的意境、純真的情感以及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古典氣息構成了本文的美學元素,讓學生猶如置身于一個詩意的世界,回味無窮。
2.不拘泥于課本,不拘泥于教材、教參,圍繞課本知識作必要的延伸和補充,補充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教魯迅的《故鄉(xiāng)》時,便介紹學生閱讀馮曉青的《魯迅作品人物形象類析》,這樣做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開展課外語文活動,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與課堂教學相聯(lián)系的課外語文活動,是語文聯(lián)系生活、聯(lián)系社會的廣闊天地,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舉辦形式多樣的閱讀經(jīng)典作品的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在班上設立“讀書角”,由同學們輪流管理,利用自習時間借閱,規(guī)定還書時間。此項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閱讀條件,也提高了學生閱讀效率,還鍛煉了學生的協(xié)作、管理能力。
2.利用圖書資源,組織學生集體借閱,提倡自由借閱,博覽群書,養(yǎng)成閱讀經(jīng)典作品的好習慣。
3.做好讀書筆記,每天寫閱讀感受,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寫好文章的關鍵是平時的積累。好比電腦,積累就是輸入,沒有輸入如何編碼?沒有輸入,何來輸出?
黃飛云,教師,現(xiàn)居浙江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