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林 漆億
【摘要】本文針對高級漢語教學中的兩個瓶頸問題:留學生漢語能力(聽、說、讀、寫)均衡發(fā)展的問題,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有效配合問題,提出構(gòu)建“基于任務的高級漢語聯(lián)動式教學模式”,兼顧知識的講解與技能的應用,兼顧語言與文化,使之各有側(cè)重、互為支撐。
【關(guān)鍵詞】任務 高級漢語 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獲得重慶市高教協(xié)會項目“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巴渝文化體驗式教學模式實證研究”和重慶市教委項目“來渝留學生漢語教學模式研究——以第二語言習得動機理論為研究路徑”經(jīng)費支持。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15-02
基于任務的高級漢語聯(lián)動式教學模式,是以任務為核心,統(tǒng)籌安排高級漢語語言類課程(聽、說、讀、寫四技能)和文化類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兼顧知識的講解與技能的應用,兼顧語言與文化,使之各有側(cè)重、互為支撐。該教學模式主要是為了解決高級漢語教學中的兩個瓶頸問題:其一為留學生漢語能力(聽、說、讀、寫)均衡發(fā)展的問題,其二為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有效配合問題。
長期以來,留學生漢語教學大多秉持“聽說先行,讀寫跟上”的原則。從教學實踐的效果和新HSK4級考試的成績來看,整體而言,對初、中級階段的留學生提高漢語水平,尤其是聽說能力,該教學原則指導下的教學活動是行之有效的。以筆者執(zhí)教過的兩屆(2013屆、2014屆)初、中級階段留學生為例,經(jīng)過近一年的語言學習,他們中的大部分能通過新HSK4級考試,一次性通過率分別為51.5%和65%。
不過,如果把新HSK4級考試成績的卷面分布、HSKK測試結(jié)果以及學生在平時學習、生活中的語言展示情況綜合起來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應試者的四項語言技能發(fā)展并不均衡。
有些學習者的讀寫能力明顯滯后于聽說能力。這部分學習者在初中級階段往往滿足于在日常生活中能聽會說,但學習越深入,或在中國生活的時間越久,讀寫能力滯后對聽說能力提高的局限就慢慢體現(xiàn)出來了。這時,他們中的很多人對提高讀寫能力就有了自發(fā)的需求。以筆者曾教過的一名非洲貝寧學生錢X為例。2013年月9他入學時,漢語水平為零。生性活潑的他,熱衷于各種社團活動和社會活動,甚至幫人推銷產(chǎn)品。籍由中國師生和在渝貝寧外籍人士的幫助,他很快融入了重慶的社會生活,聽說能力迅速提高。不到半年的時間,他已能在日常生活中流利地和中國人交流。但也正是因為這樣,使得他在近一學期(2014年秋季)的學習中不太愿意按照教師的指導進行讀寫訓練。學習中,他明顯忽視讀寫類課程。寫作、閱讀類課程到課率很低,聽說類課程幾乎一節(jié)不拉。課堂上,凡是要開口說話時,他表現(xiàn)活躍,經(jīng)常搶話,但是書面作業(yè)就懶怠做。語法類、閱讀類練習他更愿意口頭完成,書面完成的最多十分之五六;抄寫類的練習,如抄寫生詞或課文,他一學期最多能保質(zhì)保量地按時完成三四次。不過,本學期(2015年春季)情況逆轉(zhuǎn):他不僅聽說讀寫一門課程不落,書面作業(yè)按時足量完成,還主動要求增加抄寫類的作業(yè)。因為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中文能力在應付日常生活交際時還算游刃有余,但是一旦要進行更深入的交流溝通,或者是更進一步的學習,讀寫能力滯后的窒礙就明顯表露出來了。
與之相反,有些學習者的聽說能力明顯滯后于讀寫能力。他們在課堂上,哪怕是口語課堂上都不愿主動開口,熱衷于埋頭抄寫生詞、抄寫語法示例、查詞典。課后又總是自成圈子,有意無意將自己隔離在漢語語境之外。以與錢X同時入學的哈薩克斯學生(以下簡稱“哈國”)為例。一個月的學習后,當像錢X這樣的非洲同學在日常生活中已能和中國人進行簡單的無障礙對話時,大部分的哈國學生仍然無法就簡單的生活內(nèi)容——如問路、理發(fā)、買東西等——用句子與中國人進行交流,只能“蹦詞”。即使后來能用句子對話了,語音、語調(diào)依舊是“慘不忍聞”。而隨著學習的深入,聽說能力滯后對漢語學習的掣肘就表現(xiàn)得越來越明顯。
總體而言,進入漢語高級階段的學習后,學習者聽說能力的滯后或者讀寫能力的滯后直接導致兩個不好的結(jié)果:語篇讀寫能力的缺失,話題展開能力的缺失。
新HSK5級的閱讀題和寫作題的失分率能夠證明語篇讀寫能力的缺失。筆者曾經(jīng)隨機采訪過20名閱讀題失分率較高的學習者,發(fā)現(xiàn):隨著語篇篇幅的變長,生詞數(shù)量增加,句子長度增加、成分復雜,修辭手段多樣化,學習者的閱讀速度變慢,理解準確度下降,無法有效地整體把握語篇,有的人甚至無法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閱讀題。至于80字的寫作題,更是錯誤百出。要么滿篇語法、用詞錯誤,要么就是句子間幾無聯(lián)系地硬湊。
話題展開能力的缺失,主要體現(xiàn)在HSKK考試中以及平時的口語訓練及討論中。從學習者的表現(xiàn)看,大多數(shù)學習者對于一般的事實可以清晰地闡述,不過如果要深入到事實背后的原因、背景、文化等因素時,邏輯就開始不清楚,出現(xiàn)條理不清、表述不明的情況。
凡此種種,都是基于任務的高級漢語聯(lián)動式教學模式想要解決的問題。
本教學模式之所以要“基于任務”、要“聯(lián)動”,是為了避免以前不同課程各自為政的弊端。以前,雖然每門課的教學大綱各有側(cè)重,但相互呼應不夠。即使使用的是同一系列教材,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也幾乎沒有配合。這就造成了課程教學目的不明,區(qū)分度不夠,教學中往往陷入詞匯和語法的“泥沼”中,學習者相應的語言能力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訓練,無法真正的學以致用。在漢語入門和初級階段,這種課程教學脫節(jié)主要體現(xiàn)在綜合課和口語課課程內(nèi)容的脫節(jié),進入中、高級階段則主要體現(xiàn)在讀寫環(huán)節(jié)的脫節(jié)、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脫節(jié)。
下面就以重慶交通大學2014級留學生高級漢語學習班(以下簡稱“高級班”)為例,來展示該教學模式的執(zhí)行流程。
該高級班共有學生15名,分別來自貝寧、哈薩克斯坦、烏克蘭、巴基斯坦、立陶宛,平均年齡23歲。入學時除3名學生外,其余都已通過新HSK4級考試。學生的學習風格呈現(xiàn)兩極化:非洲學生傾向于聽說能力的提升,中亞和南亞學生傾向于讀寫能力的提升。就個人性格而言,雖然有4名學生偏內(nèi)向,不過仍然有主動開口的意向。他們的學習目的基本一致,是為了在中國大學進一步深造或在中國工作打好語言基礎(chǔ),希望在一年的學習后能通過新HSK5級考試,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
為了幫助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均衡發(fā)展,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當代社會生活和中國文化,教學的“聯(lián)動”涉及為該班開設(shè)的4門課程:高級漢語綜合課,高級漢語視聽說,高級漢語寫作和中國熱點問題解析。視聽說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聽說能力,使學生能聽懂高語速的、較長的語篇材料,并能自行組織語言對問題進行回答或?qū)ο嚓P(guān)主題展開討論;寫作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寫作能力,使學生能文從字順地完成200—300字的、語意完整的語篇;中國熱點問題解析課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學生對中國當代社會文化的了解,提高學生用漢語思考和討論的能力;綜合課的主要目的則是講解以上三門課程所必需的詞語和語法點,強化漢字書寫,提高快速閱讀能力。
為避免無的放失,使四門課程更好地相互配合,本模式確定以《博雅(中級漢語沖刺篇II)》為基本教材,從每一課的主課文和副課文中提煉出主題,將該課的課后練習分解為聽、說、讀、寫專項訓練,以此作為各門課程的基本任務,保證綜合課中所學的詞匯和語法點在其它三門課的教學中有著高重現(xiàn)率,使學生能從不同角度地進行感知、訓練,真正能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當然,語言的學以致用僅僅靠課堂的有限練習和課外的作業(yè)是不夠的,因此根據(jù)每課的主題,在課程結(jié)束后我們設(shè)計了相應的“文化考察”和“社會體驗”實踐活動。每次實踐活動,都會設(shè)計綜合任務,類型涉及:拼合型任務、解決問題型任務、小組任務、全班任務等。每個任務都有明確的要求和成果,使學習者以合作的方式參與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任務完成后,要求學習者寫出書面報告,并向全班作口頭匯報。
接下來,筆者將以《博雅》第一篇課文《中國公學十八年級畢業(yè)贈言》為例一一說明。需要特別提出的是,在課程學習周的安排上,“高級漢語綜合”和“高級漢語視聽說”第一周就開始了,而“中國熱點問題解析”我們則有意放到第四周開始,“高級漢語寫作”則放到第9周才開始。這樣的安排可以保證學生對后兩門課所需的詞匯和語法有先行的學習和準備,避免行課時過多糾纏于詞匯和語法。
《博雅》第一篇,主課文是《中國公學十八年級畢業(yè)贈言》,副課文是《時光隧道》,兩者的主要內(nèi)容都是關(guān)于“時間”的,因此我們把第一課的主題確定為“時間與成長”,所有課程都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
高級漢語綜合課。負責解決詞匯和語言點,幫助學生正確完成課后的“詞語練習”和“語言點練習”;負責解決副課文的快速閱讀,幫助學生正確回答“副課文練習一”的問題。為了強化漢字書寫,所有練習都要求書面完成。另外,由于主課文有不少書面語,在講解時一定要解釋其對應的口語表達形式。
高級漢語視聽說課。圍繞“時間與成長”的主題,基于“副課文練習二:分組討論”選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視頻片段。根據(jù)該視頻片段、綜合課的詞匯和語法點設(shè)計聽說練習。
高級漢語寫作課。基于課后的“綜合練習一——四”題設(shè)計寫作練習。從單句練習逐步過渡到語篇練習,要求文從字順,詞匯、語法、邏輯都要正確無誤。
中國熱點問題解析課。圍繞“時間與成長”的主題,從主課文和副課文尋找切入點,結(jié)合2014年中國熱點問題“時間都去哪兒”了,從人們?nèi)粘I畹慕嵌冉榻B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變化
在第一課全部課程結(jié)束后,安排學生參觀“追尋時光印記——半世紀生活大型老物件展”展覽和《記憶中的新舊重慶圖片實物展覽》,對中國人的生活變化進行調(diào)查。事先將學生分成5個小組,每個小組分別承擔“衣、食、住、行、娛樂”其中一項調(diào)查。要求學生至少要向5個不同年紀的中國人進行調(diào)查,能使用綜合課中學會的詞匯和語法點介紹中國過去10年的變化。
從學生的反饋來看,這種聯(lián)動式教學模式雖然增加了大劑量的練習和任務,但由于都圍繞著同一主題展開,相同的詞匯和語法點又有規(guī)律地重現(xiàn),學生在執(zhí)行過程中并不覺得吃力,反而因為熟悉度增加,越來越駕輕就熟。從5月份的新HSK考試成績看,相比學期初始時他們在模擬考試中的成績,在“快速閱讀”和“寫作”這兩項上,參與課程實驗的15個學生失分率明顯降低。而從課堂表現(xiàn)看,越到后來,學生的文化敏感度越強,在學習中已開始進行文化的對比和思考。
由于還處于實驗階段,基于任務的高級漢語聯(lián)動式教學模式難免存在著一些不足。譬如,“聯(lián)動”涉及到的課程該如何安排,教師的備課內(nèi)容該如何避免重復,語言知識點的重現(xiàn)率該如何保證等等,都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作者簡介:
沈林,(1973.2-),女,重慶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詞匯,對外漢語教學。
漆億,(1965.8-),女,重慶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詞匯,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