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 李雪松
摘 要:媒體技術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我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牢牢抓住這一有利機遇,將新媒體技術應用于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多樣性。針對大學生對新媒體的認識,應強化對新媒體及其相關知識的宣傳;加強對大學生應用新媒體進行正確合理的引導;擴大大學生網絡活動范圍和提升大學生的話語權;健全校園媒體信息的監(jiān)督機制;健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使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有法可依,確保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運行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4年度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項項目,項目編號:2014SZ007
1. 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
1.1 新媒體
1967年,美國CBS(哥倫比亞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P·戈爾德馬(P·Goldmark)第一次提出了‘新媒體(New Media)一詞。美國《連線》雜志給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毙旅襟w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是利用數(shù)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lián)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wèi)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shù)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新媒體是信息科技和媒體產品服務的緊密結合,是媒體傳播市場發(fā)展的趨勢和必然方向。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的,新媒體的“新”既體現(xiàn)在技術上,也同時體現(xiàn)在形式上,有些新媒體是薪新的,比如互聯(lián)網;而有些是在舊媒體的基礎上引進新技術后,新舊結合的媒體形式,比如手機報紙。因此“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新”與“舊”只是相對的概念,并非精確劃分。三十年前的中國,電視無疑是最搶手的新媒體,但時至今日,普通電視已然列入舊媒體范疇。
1.2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體載體
科學的發(fā)展日趨綜合化,載體的概念進入并廣泛應用于社會科學領域里的眾多學科。學科特點的不同導致對載體概念內涵的界定及使用也存在很大的差別。載體這一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有其自身特定的涵義。概括的說,所謂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能夠承載和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或信息,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活動形式和物質實體。
這樣一種多元化、多樣化的趨勢,使得目前基于學分體系的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再具有顯著成效,迫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把握多元化溝通交流需求的基礎上,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探求新的模式。近年來,學界加強了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其熱點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和價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2. 新媒體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
2.1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的復雜環(huán)境
伴隨信息通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新媒體的運用已經在大學生中得到廣泛的普及,并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在新媒體給大學生帶來便捷的同時,大學生所處的媒體環(huán)境也在其作用下變得越來越復雜。復雜的媒體環(huán)境必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形成產生重要而深遠影響,這就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很大麻煩。
大學生生活在這樣的媒體環(huán)境下,可以利用新媒體匿名表達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卻難以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這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在中北大學的調查還顯示,有21%的大學生認為新媒體環(huán)境會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應對復雜的新媒體環(huán)境,提高大學生運用新媒體的素質,已經成為新媒體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2.2 新媒體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機遇
新媒體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豐富了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面臨挑戰(zhàn)的同時,也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搜集的信息有限,內容滯后,缺乏感召力、說服力,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新媒體是以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為基礎,以互聯(lián)網、衛(wèi)星網絡、移動通訊等作為運作平臺的媒體形態(tài)。它既是集文字、圖像、聲音、視頻于一體的多媒體,還是融合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于一身的全媒體。在繼承傳統(tǒng)媒體各種優(yōu)點的同時,還顯現(xiàn)出承載量大、速度快、融合性、立體化、廣覆蓋、互動性強等傳統(tǒng)媒體無可比擬的新的傳播優(yōu)勢。以“網絡媒體”為例,網絡的普及實現(xiàn)了全球性信息資源的共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過網絡收集到來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借助網絡互動性強的特點實現(xiàn)交流互動,從而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教育資源的共享,這樣以來原本狹窄、封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變成了全社會參與的開放的、互動的教育空間,使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更加暢通,教育資源更為生動和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體巨大的優(yōu)勢更廣泛、更主動、更快捷地傳播正確的思想、理論與政策,從而克服傳統(tǒng)式教育受時空限制的不足,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一個嶄新的理論與實踐平臺。
3.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載體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3.1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載體建設遲緩
我們已經處在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的普及正在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體地位及其工作的權威性。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施教者和被教育者可以平等地享受信息資源,信息不再分級傳達,打破了原有的教育者壟斷信息的格局。很多時候學生甚至比教師了解的信息還要早、還要多、還要深,致使現(xiàn)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素質呈現(xiàn)嚴重不足,明顯落后于新媒體發(fā)展的步伐。
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素質的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思想掉隊。在新媒體背景下,教育者喪失了其樹立威信的信息優(yōu)勢,又不能真正在思想上深刻了解新媒體的特征和功能,缺乏一種全新的時空感知和未來意識,教育理念跟不上新媒體時代的要求。二是能力欠缺。思想上的掉隊也自然導致能力上的不足,由于他們在自身還不能很好地利用新媒體接納和捕捉信息,致使教育實踐不能與新媒體有效地融合,更加缺乏駕馭新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的能力。三是態(tài)度懈怠。由于我國高校的思政教育隊伍的用人機制還不完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大部分現(xiàn)行教育者不掌握甚至不了解新媒體技術,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勵保障機制,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利用新媒體技術推動教育實踐的主動性較差。
3.2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載體的主動利用率較低
新媒體的普及使用,正在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也正在從根本上改變著人們的認知方式。對大學生來講,更是如此。但是,當前多數(shù)高校仍沿襲著傳統(tǒng)的“灌輸”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觀念“保守”,載體“單一”。新媒體時代,完全依賴傳統(tǒng)教育模式來影響大學生思想和行為,顯然不合時宜,亟待改進。
新媒體背景下,網絡的海量信息使學生對信息的選擇余地增大,選擇的主動性空前增強,在這種條件下,學生更傾向于通過自己的獨立判斷來進行信息的選擇和利用。面對新媒體的挑戰(zhàn),教育內容的主導地位受到沖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權威地位受到削弱,選擇針對性強、教育效果好、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模式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又一挑戰(zhàn)。
3.3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運用新媒體的能力和素質亟待提高
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主體意識大大增強,他們在虛擬世界里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內心真實思想,有很強的進行自我表達的意愿,以灌輸見長的課堂教育陣地已經失去優(yōu)勢,不能適應他們的思維習慣。 在新媒體這個沒有邊界的環(huán)境下,各種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交融匯集。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自身的素質,這些素質包括較強的政治思想素質、專業(yè)理論素質、媒體技術素質和學習創(chuàng)新素質。
現(xiàn)在社會用嚴密的電腦程序和精密的電子元器件構建了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的科技手段卻不能直接構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新媒體涵蓋電子郵箱、人人網、QQ、博客、微博、微信、手機短信等等,作為通信方式,它們已經客觀存在并被廣泛應用,盡快將其轉化為有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應該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4. 運用新媒體載體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和策略
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充分調動教育對象的積極性。在紛繁復雜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受到客觀因素的諸多影響,其認知方式、思想觀念也將發(fā)生相應變化。本文將從教育對象著眼,從理想信念、傳媒道德、心理素質等方面闡述大學生科學運用新媒體應具備哪些素質。
4.1 加強意識形態(tài)教育
新媒體帶給大學生困惑最大的正是理想信念問題。豐富多彩、充滿誘惑的新媒體傳播使大學生普遍忽略或抵觸的也正是理想信念話題。以新自由主義為代表的西方意識形態(tài)通過新媒體滲透,使其標榜的實用、效率等價值觀念越來越多地被急功近利的人們奉為經典,也更易被價值觀形成期的大學生接受,造成主流價值和理想信念的缺位?!蛾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向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種精神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對未來的美好向往和追求,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xiàn),是支配人的心靈世界和人生航向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法國畫家安格爾曾說,“你的信念應當成為你的甲胄,它驅使你勇往直前,不遇難而退”。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在黨的領導下,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和追求。大學生是否具有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大力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要從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載體等方面入手。
4.2 加速虛擬教育拓展
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務之急是建立一支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的高素質的工作隊伍。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思政教育隊伍,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既倡導開放,又強調導向;既注重科技,又關重人文;既具全球視野,又有民族特色”的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向確定后,人就是主要因素。要按照“專業(yè)與技術結合,專職與兼職相結合,同時發(fā)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的原則,打造一支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這支隊伍既要有較高的政治教育理論水平,又要掌握互聯(lián)網、手機媒體等新媒體的基本理論并熟練進行新媒體操作;既要有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了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又要具有一定的新媒體科技意識和新媒體載體的創(chuàng)新應用能力。只有這種復合型人才才能承擔起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這支隊伍主要應由研究并運用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的專職隊伍、以大學生輔導員隊伍為主的兼職隊伍和專門的技術保障人員組成,同時選拔具備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素質和掌握一定新媒體技術的大學生,發(fā)揮其自我教育功能,并注意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優(yōu)化隊伍結構。
4.3 掌握新媒體時代的主動權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色情、暴力、網絡欺詐等大量不良信息肆意傳播,污染了媒體環(huán)境,給傳媒道德帶來挑戰(zhàn)。新媒體的開放性、交互性、虛擬性等特征,讓大學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大學生如果缺乏情趣健康的傳媒道德將成為不良信息傳播的主體;道德失范的傳播環(huán)境也在時刻影響著大學生道德觀念的形成,甚至會導致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喪失,信任危機加劇,精神麻木和冷漠。例如,一些大學生為了贏得博客、微博的點擊率,吸引眼球,竟然把自拍裸照畫面上傳到網絡,并反復轉載此類信息,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對高校來講,加強對大學生傳媒道德的培養(yǎng),引導他們樹立情趣健康的網絡觀,至關重要。
當前,我國對于新媒體的監(jiān)控技術和法律法規(guī)尚有待完善,對不良信息的傳播仍缺乏控制能力。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情趣健康的傳媒道德最有效途徑就是“自律”,防止新媒體道德失范、消解新媒體負面影響主要還是依靠大學生內心的力量來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對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正面引導,提高他們的傳媒道德,培養(yǎng)他們形成正確的判斷能力和高尚的審美趣味,在不良信息面前,能夠馬上警覺,保持清醒頭腦,自覺抵制有害思想的侵蝕,預防傳媒道德失范,恪守人生道德底線。
4.4 營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寬松環(huán)境
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顯而易見。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鞏固高校的主流形態(tài)教育陣地,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遇到的深層次問題,迫切需要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機制。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聯(lián)動機制,實現(xiàn)信息共享和教育的無縫對接。一是實現(xiàn)高校各部門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聯(lián)動。高校內部應成立一個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領導小組,由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黨委負責人任組長,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人為成員,具體工作由學生處或宣傳部牽頭,負責做好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計劃的制定、資源的整合共享及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等各項工作。二是實現(xiàn)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聯(lián)動。全國高教系統(tǒng)應成立一個由教育部主導,各省(市)教育廳(局)參與的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協(xié)調領導小組,負責新媒體環(huán)境下全國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計劃的制定、全國高校思政教育門戶網站的建設、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的業(yè)務培訓。三是定期召開高校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聯(lián)席會議制度,針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現(xiàn)的各類重大問融,定期研究,達成共識,形成科學決策,統(tǒng)一安排任務,從政治導向、技術保障、信息安全等方面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運行。
參考文獻
[1]田娟.網絡語言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2.06.
[2]于學敬.網絡新詞語的語用價值及教育對策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3.03.
[3]胡蔚蘅.網絡語言影響下的大學生語言修養(yǎng)芻議[J].中國成人教育,2012(22):171-173.
[4]范松仁.大學生網絡語言的“慎獨”倫理審視[J].中國成人教育,2007(11):45-47.
[5]曹進.網絡語言傳播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趙旭(1982—),漢族,男,哲學博士,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雪松(1988—),回族,女,法學碩士,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