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加興
摘 要:近幾年,初中生物理試卷上對于電路故障的判斷等問題已經成了各地中考物理的熱點。但是很多學生對此類問題往往是無從下手,其實解決以上問題并不是非常困難,主要看能不能找到解決方法,只要對判斷的依據有足夠的了解,并且熟練地掌握方法,所有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關鍵詞:電路故障;斷路;短路;串聯;并聯
本文對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的電路故障進行總結,詳細如下文
報告。
一、根據電壓和電流表的示數進行故障判斷
1.判斷故障屬于斷路還是短路,可以通過電流表上的顯示數值是有還是無來進行判斷。因為在串聯電路中,只有一條通路流經,在判斷故障時,電流表上出現數值,就說明所測量的電路是通路,所以故障只能是電路某個地方發(fā)生短路,而并不是斷路造成的。要是電流表上沒有出現數值,那么一般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電路某個地方斷路,二是電流表被短路。如果電流表被短路,其他的電路元件都會正常工作,只有電流表上沒有出現顯示數值。
2.通過電壓表示數的有無,進而推斷出故障發(fā)生的位置。斷路:故障出現在電壓表兩個接觸點的距離之內時,電壓表跟電源仍然處在通路中,所以會出現數值。但是故障出現在電壓表兩個接觸點之外時,因電壓表與電源是斷開的,不能夠形成通路,所以電壓表上是不會出現數值的。由此可以看出斷路故障發(fā)生時,如果電壓表出現示數,說明故障發(fā)生在電壓表接觸點的距離之內,反之如果電壓表沒有出現示數,那么故障就發(fā)生在接觸點距離之外。
3.發(fā)生短路的情況。如果電壓表出現示數,那么故障則出現在電壓表兩個接觸點的距離之外。如果電壓表沒有出現示數,那么故障則發(fā)生在電壓表兩個接觸點的距離之內。與上述斷路故障產生的效果正好相反,因為在電壓表接觸點距離之內發(fā)生短路故障時,該電路上所使用的電器會連同電壓表一起短路,因此就不會出現示數。反之短路發(fā)生在電壓表接觸點距離之外,電壓表依舊會和電源組成通路,所以電壓表上會出現示數。
二、串聯電路故障的預判
對于串聯電路來說,其電路中只有一條電流流經,所以,在多個電器共同使用下,往往會造成短路或者電器斷路等現象,因此,對于故障的判斷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1.利用電壓表來判斷故障位置,用電流表來進行故障類型的判斷。
2.一般情況下,斷路故障會使電流表顯示數值變小或者沒有顯示數值。并且斷路位置的電壓是電源位置的電壓。
3.一般情況下,短路故障會讓電流表出現顯示數值或者顯示數值變大,并且短路位置的電壓數為零。
三、并聯電路故障的判斷
在并聯電路中,不會出現短路現象,因為在并聯電路中,會出現兩條或者兩條以上的電流流經,在只有一條電流流經斷開的情況下,并不會影響其他電流的運行。但是如果有一條短路,就會造成電源短路,并且將電源燒毀,所以,電壓表不會因為故障而變化。具體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并聯電路中,如果故障為斷路的情況下,故障的位置和故障的類型都由電流表決定。
2.并聯電路中,不管什么地方出現故障,在干路上,電流表的顯示數值永遠是減小的。
3.并聯電路中,如果一條支路上出現電流表顯示數值,那么這條支路一定是完好的,但是如果支路上的電流顯示數值呈現減小或者是沒有顯示數值時,那么該支路一定是斷路。
四、利用導線和小燈泡進行故障判斷
利用導線,將可能造成斷路的位置連接起來,如果形成通路,那么說明電路故障發(fā)生在導線連接點之內。同樣可利用小燈泡進行檢測,如果小燈泡發(fā)光或者其他流經開始工作,說明與小燈泡進行并聯的部分發(fā)生斷路。
五、實驗中常見的故障分析
在電學實驗中,經常會出現很多故障,例如,電表的正負極接線柱接反,造成電表指針反偏;電表量程的錯誤選擇,造成指針正向偏轉的大小和角度的誤差;電流表和用電器并聯造成的短路;因電壓表和電源并聯造成的用電器電壓測量不出來,滑動變阻器在移動時,電流表的顯示數值基本不變,電壓表的顯示數值也不變。
以上幾點都是在實驗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在滑動變阻器的接
法上同樣重要。(1)在開關閉合之前沒有將滑片放到變阻器阻值最大的地方。(2)如果導線都接在“下下”兩個接線柱上,那么電壓表和電流表上顯示的數值都會很小,并且在調節(jié)滑片時,兩個電表上的數值都不變。(3)如果導線都接在“上上”兩個接線柱上,那么電壓表和電流表上顯示的數值都會很大,并且在調節(jié)滑片時,兩個電表上的數值也都不變。
以上是初中物理電路經常出現的一些故障及故障出現的原因,在物理考試中,電路問題也是考試重點之一,搞好電路故障的判斷方法和原因是學生熟練掌握電路問題的前提。電路故障的出現總會有相應的現象發(fā)生,學生在學習中應該著重理解其中的因果關系,梳理好思路,不要一味地死記硬背。
參考文獻:
[1]易國欣.初中物理課外活動中的電路故障及判斷[J].課外閱讀:中旬,2013(08):205.
[2]許曉曉.關于初三物理電路故障教學的分析[J].學園,2014(32):136.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