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萍萍 岳中生
摘 要: 在當今社會,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數(shù)量呈上升化趨勢,滿足市場要求的翻譯人員也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但是專業(yè)的翻譯人才數(shù)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于是越來越多的大學本科院校在高年級開設了口譯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以便能夠適應市場需求。本文對我國大學本科的口譯課程進行研究,經過調查研究知曉大學本科教學的現(xiàn)狀,對現(xiàn)在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討論并提出相應改革方法,供廣大師生借鑒。
關鍵詞: 翻譯人員 市場需求 大學本科 口譯課程 翻譯能力
“培養(yǎng)外語交際能力同培養(yǎng)職業(yè)翻譯,學習一門外語同掌握兩種以上語言學習翻譯,單語交際同用一種語言理解,用另一種語言表達、聽懂信息同聽懂后記憶并完整表達信息無不在差異。概括地講,語言教學中,翻譯的目的常常是理解,是學習語言;在翻譯教學中,理解是基礎,理解的目的是翻譯,是進行交際”[1]。事實上,現(xiàn)在各大本科院校開設口譯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翻譯市場的需求,在新形勢下,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也是一種滿足市場需求的手段。于是,各高校針對口譯課程研究出了授課內容、授課方法及授課內容,從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畢業(yè)生的翻譯技能,當然,這些課程在培養(yǎng)符合市場要求的翻譯人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背景介紹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力度加大,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我們與世界上各個國家的聯(lián)系越來越頻繁,口譯人員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口譯人員需要精通某個領域或者多個領域的專業(yè)知識,具備比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較高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較高的職業(yè)道德。雖然每年畢業(yè)的本科生和MTI學生數(shù)量很多,但是從目前各行各業(yè)對口譯的需求量來看,僅靠少數(shù)的高級翻譯學院或MTI,是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所以越來越多的高校在本科高年級開設了口譯課程,配備了口譯課教師,提升在校大學生的口譯技能,以期能夠培養(yǎng)出適應市場能力的專業(yè)翻譯人才。但是各高校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師配備及課程重點上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任重而道遠。
二、大學本科口譯課程現(xiàn)狀
如今國內口譯專業(yè)教學尚沒有形成規(guī)模,開設有口譯專業(yè)的本科院校數(shù)量有限,“一處是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一處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還有一處是廈門大學”[2]。大多數(shù)本科院校在本科階段并沒有開設翻譯課程,開設口譯課程的本科大學就少之更少。大學畢業(yè)后,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勝任口譯工作,跟我國不重視口譯課程不無關系。國內大部分學校并沒有將口筆譯課程區(qū)分開來教學,更沒有細致地將口譯按照不同專業(yè)劃分,而國外的口譯課程會分類,如:建筑口譯,醫(yī)學口譯,軍事口譯等。
調查顯示,口譯課程的教師都是從普通必修課程教師中挑選出來的,不一定具有特別過硬的專業(yè)知識儲備和實戰(zhàn)口譯經驗。缺少口譯經驗的教師在口譯教學中往往容易紙上談兵,對學生的實質性幫助有限。本科院校中,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沒有機會上翻譯課或者口譯課,口譯課只給三年級或者四年級的學生開設。這樣的課程設置本意是讓學生在畢業(yè)前提升口譯技能,而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因為到了大學三年級或者四年級,學生的水平越發(fā)不平均,口譯課做不到因材施教,給教師授課帶來一定難度。
三、口譯課程存在的問題及改革
1.課程設置問題
“口譯課不是一門專業(yè)課,而是職業(yè)翻譯訓練課”[1]。在高??谧g課程中,不僅要注重教授翻譯技能,更要注重給學生足夠的練習。事實上,教師注重教研和翻譯理論多一些,真正留給學生練習的機會很少,“這種模式某種程度上有點類似題海戰(zhàn)術,過于強調語言知識而沒有足夠重視學生口譯技能的訓練”[3]。一般來講,現(xiàn)在高校給學生安排上口譯課的時間是一周一節(jié)課,也就是2小時,一學期18周,也就是說,學生一學期口譯課的時間是36小時。除去老師授課的時間外,留給學生的練習時間就更少了。即使是英語底子不錯的學生,沒有經過高密度的訓練,也無法成為合格的專業(yè)口譯員。
口譯教學是為了培養(yǎng)交替?zhèn)髯g職業(yè)譯員。“交替?zhèn)髯g的特點是譯者依靠傾聽與觀察講者的言談,不依賴文稿或脫離文稿,通過分析信息,再以口頭傳遞的方式將信息表出來,是一種技巧性極高的口譯”[4],即口譯員在傾聽講話者說話的時候,面臨著極大的壓力,在講者說話完畢時,能夠消化掉相關專業(yè)知識,有條理地疏通講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從而把源語轉化出來,這種能力需要大量口譯實踐才能訓練出來。所以口譯課程在內容設置上應該把重點放在實踐上,目標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實踐型專業(yè)口譯員。當然,教授學生理論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國高校的口譯課程中,理論教學多于實踐教學,這是需要改革的。那么具體該怎么改革呢?根據(jù)王恩冕教授的一項調查,中國口譯員存在英語發(fā)音口音問題占26%,語言間轉換等邏輯性問題占22%,以及術語掌握不足占22%。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口譯訓練中改善。這項調查研究為口譯課程的設置提供了科學依據(jù),所以,學校應該讓學生多參加口譯實踐活動,教師應針對以上問題各個擊破,提升學生口譯水平,為學生成為合格的譯員做好準備。
2.師資問題
關于師資問題,筆者在前文中已經提到口譯課教師缺乏口譯實戰(zhàn)經驗,不能體統(tǒng)地教授學生,這也是學生錯失就業(yè)機會的一個關鍵因素。口譯教師不僅不具備各個領域的專業(yè)知識,而且沒有足夠的工作經驗,教師和學生往往都力不從心,所以口譯課跟真實口譯場景差別相當大,甚至脫節(jié)。筆者認為,面對市場上對口譯人才較大的需求量,學校應該從口譯教師自身的局限性出發(fā),加大師資培養(yǎng)力度,鼓勵教師在工作之余做一些口譯工作或者出國進修等。若口譯教師本人努力學習口譯理論知識,提升口譯水平,且能積極參加口譯實踐活動,那么各高校的本科口譯課程質量定會大大提高。
3.口譯教材
十多年前,我國的口譯教材種類非常少,學校沒有挑選的余地?,F(xiàn)在市面上的口譯教材越來越多,可選擇性非常大,各有千秋。但是筆者認為,這些教材并不完美,主要是因為口譯課程本身的局限性所致。首先,學生的英語水平畢竟不一樣,教材難易程度也不一樣,所以不適合所有的學生。其次,當下熱門話題和時事作為口譯材料為宜,而實際上任何一本教材上的材料都無法滿足這點。筆者認為,口譯教學并不一定要選擇一本書作為教材,任課教師完全可以根據(jù)課程需求,選取時下熱門的話題作為訓練的材料?!耙陨险f法并不是說學生不需要固定的教材,而是要給學生選擇一本適合的課本,引導他們做課前準備和課后復習”[5]。那么口譯材料到底該選擇什么樣難易程度的?鮑川運教授的看法是:教材合適與否不在于難,關鍵是學生能否跟得上課堂的進度,如果跟不上,那么學生就無法有效的積極主動參與到口譯訓練當中。教師可根據(jù)英語水平把學生分班授課,給不同程度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材進行授課。
四、結語
大學本科英語教學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本文限于篇幅只是作了簡要分析。雖僅提出了框架并沒有太多涉及細節(jié),但是筆者認為文中觀點能給當今口譯教學一定的啟示作用。在新的形勢下,口譯課程雖然不為市場上直接輸送專業(yè)口譯人員,但它卻是培養(yǎng)專業(yè)口譯人員的初級階段,仍然起了不小的作用。各大高校都在逐漸改革:完善課程設置,加強學生實踐活動,鼓勵教師進修等。學生通過課程能夠整合從前在腦海里細碎的翻譯方面的知識,在口譯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不斷做練習提高口譯技能,積累理論和實踐知識,向專業(yè)的口譯人員靠近。相信廣大本科口譯教師能培養(yǎng)出更多符合市場標準的口譯人員,為本科口譯教學添磚添瓦,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參考文獻:
[1]劉和平.口譯技巧——思維科學與口以推理教學法[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中國翻譯,2001(3):17-18.
[3]穆雷.中國翻譯教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廖素云.論教學型高校本科翻譯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設置[J].長沙:當代教育論壇,2008(12):41-43.
[5]楊承淑.口譯教學研究: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6]冉永紅.暑期全國英語口筆譯教學高級研討班與我的口譯教學實踐[J].北京:中國翻譯,2004(5).
[7]岳峰.國內外口譯教育比較[J].漳州: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3).
[8]仲偉合.口譯訓練:模式、內容、方法[J].北京:中國翻譯,2001(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