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福
摘 要: 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本文從九個方面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激趣藝術。實踐證明,在教學中采用“激趣式”教學手段,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生學習的內在潛力,從而達到教與學雙邊配合的理想效果。
關鍵詞: 思想品德 課堂教學 激趣藝術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而思想品德課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對思想品德概念、觀點的論述如果采用枯燥的講解,教條主義的說教,則只會讓學生對思想品德課感到厭煩,課堂教學顯得空洞、蒼白無力,很難讓課堂活躍起來,教學效果也不理想。教師只有在課堂上真正打動學生,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有學習的動力,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在有學習興趣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增強學習能力。因此,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下面介紹幾種激趣方法。
一、以需激趣。興趣來源于認知和需要,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知識總是受一定的學習動機支配。在學習動機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認識興趣,或稱為求知欲。教師要使學生對學習思想品德產(chǎn)生濃厚興趣,最根本的是要使學生感到學習思想品德對他們有用,由“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只有建立在正確求知欲基礎上的興趣,才能為激發(fā)濃厚興趣奠定基礎。
二、以疑激趣。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思考問題、探究真理是學生求知過程中最大的樂趣。老師要善于設置有一定難度的疑問,使學生處于心憤口悱的狀態(tài),從而極大地激發(fā)學生質疑解疑的興趣,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以難激趣。“樂趣寓于疑難之中”。學習思想品德要有一定難度,因為有一定難度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學生對自己完全熟悉的東西不感興趣,感興趣的是他們暫時不懂但經(jīng)過努力可以弄懂的東西,即新穎而有一定難度的知識。再者,一定的難度可以刺激學生智力的發(fā)展。刺激是大腦發(fā)展的營養(yǎng),難度可以增加學生的智力負荷,磨礪他們思維的敏捷性和創(chuàng)造性。如果把思想品德知識比作果子,把思想品德學習喻為摘果子,則應該是“跳一跳,摘得到”。教師要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思想品德過程中克服困難的樂趣,在克服困難中磨礪思維鋒芒,提升智力水平。
四、以境激趣。新課程理念突出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生活之中,即通過熟悉的社會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帶入“引人入勝”的境地,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情境教學注意學生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的參與,并與有意識的心理活動相統(tǒng)一,能減輕和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開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能,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樂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求教師提供最佳教學環(huán)境和活動場所,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結構,把書本知識化為血肉豐滿、生動活潑的形象。在教法上改變“一言堂,滿堂灌”的獨角戲、注入式的教法,將討論式、對話式、辯論式、演講式、情景模擬式等教法引入課堂教學,把學生帶入探求新知的導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意識。
五、以創(chuàng)激趣。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在求知過程中,有所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就會產(chǎn)生濃厚興趣,產(chǎn)生自覺學習的內驅力,因此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凡是學生通過自己努力能夠解決的問題,教師都應引導他們自主發(fā)現(xiàn),解決,切忌越祖代庖。
六、以樂激趣。課堂應是快樂的場所。教師要適當選用一些精彩動人的實事資料、趣聞軼事進行教學,這樣必定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歡樂的氛圍中掌握知識,發(fā)展思維,陶冶情操。
七、以言激趣。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知識信息的載體,也是連接學生心靈的橋梁。課堂上教師的語言就好比是點燃興趣的火柴,有的教師能點燃興趣,有的教師只能澆滅興趣。所以,師欲善其教,必先美其言。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彼枷肫返抡n的感召力、說服力、戰(zhàn)斗力也來自一個教師的語言力度、語言技巧語言風采。一個教師富有嚴謹、簡潔、精煉、準確、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能撥動學生心弦,促進記憶的持久、思維的活躍、想象的豐富,對提高學生的興趣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八、以情激趣。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呢?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機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在一定的條件下,人的情緒可以互相感染,心理學上稱為情感效應。要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講課時必須精神飽滿,情緒高昂,以自己的狀態(tài),帶動學生的狀態(tài),使二者的感情融為一體。
九、以具激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視覺效率比聽覺效率高30%左右。直觀教具是通過刺激學生的感官器官、特別是視覺感官,激發(fā)學生的感知興趣,從而有助于學習。古代教育家荀子曾經(jīng)指出,教學應以“聞見”為基礎,“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也說明了加強教學直觀性的重要性。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真正感覺的觀察比單純的描述更為可取。”可見,教師若能以直觀教具進行教學,則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以眼睛和耳朵為主的各種感官,使學生感受逼真、理解容易、印象深刻,從而顯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們身上激發(fā)起來?!痹谒枷肫返抡n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其目的都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讓他們主動地獲取更多知識,不斷地發(fā)展自己。實踐證明,在教學中采用“激趣式”教學手段,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學生學習的內在潛力,從而達到教與學雙邊配合的理想效果。
參考文獻:
[1]查有梁,著.新教學模式之建構.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5,第1版.
[2]周軍,著.教學策略.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12,第1版.
[3]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4][捷]夸美紐斯,著.傅任敢,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5]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