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昌
摘 要: 小學語文教學是與情境相互聯系的,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設計問題,通過情境的參與讓學生感受文本的情感,情境教學法是新課程背景下一種有效教學方法。本文在分析情境教學內涵和作用的基礎上,探究小學語文情境教學實施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情境教學 小學語文 應用策略
一、情境教學法的內涵分析
情境教學在國內的引進和發(fā)展是與改革開放的步伐相一致的,1978年兒童教育家李吉林開始情境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提出“情境教學”、“情境教育”和情境課程,構建了情境教學的理論框架和實踐體系。李吉林情境教學理論的核心思想是:語文是源于生活的,引導學生在生活經驗中感受語文,利用真實或者虛擬的情景引導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伴隨積極的情感體驗自主進行思維活動,將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相結合,將思維活動與形象事物相結合;將生活展示、情境表演、實物操作相結合,展示語文文本的內涵,感受語文文本的情感。情境從廣義上講,是指作用于學生群體產生情感體驗的客觀環(huán)境;從狹義上講,是指作用于學生引起積極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情境教學法值得教師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教學內容的需求,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新知的好奇心。
二、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一)情境創(chuàng)設與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特征相適應
皮亞杰的思維發(fā)展階段論指出小學生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發(fā)展階段,知識的學習依賴于具體事物,也就是說小學生的學習和思考是以自己的真實情景和模擬情景為基礎進行思考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計劃地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場景,以此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對教材的深層次理解。情景的構建方法是多樣化的,可以是語言描述、故事引導、猜謎語、視頻、角色表演等,學生根據接觸到的事物的表面特征進行學習,這就需要將小學語文的知識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經驗相結合,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運用。
(二)情境激發(fā)學生課堂的積極參與度
情境的創(chuàng)設包括兩個原則,其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有能夠激發(fā)學生不斷思考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單是為了渲染氛圍,更重要的是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其二,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處于最近發(fā)展區(qū)。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是在考慮學生已有知識和新知識的基礎上實現的,是要為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系搭建支架,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建構。這樣的出發(fā)點使得無論是教學內容的設置還是教學方式的選擇,都是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和思維發(fā)展特征性相吻合的。這樣的知識是處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學生借助已有知識,通過小組合作基本能夠解決新的數學問題,因此也就有更強烈的學習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也就更能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參與課堂的問題解決。
(三)情境創(chuàng)設促進學生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
傳統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教師通過講授制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幾乎沒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同伴之間的交流,課堂不是不斷發(fā)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不是引導學生展開進一步學習的觸發(fā)點,而是問題的終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問:“同學們,還有問題嗎?”這樣的灌輸式教育使得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問題意識逐漸減弱,即使有的學生有疑問,也不敢說出口,或者沒有繼續(xù)探尋的信心。情境教學正是要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情境的感受中產生問題,同時產生的問題作為新的情境激發(fā)學生思考,學生在情境的感知中不斷產生問題,不斷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解決問題,同時為激發(fā)學生在課余時間學習,留足更多問題讓學生在課余實踐中不斷探索。
二、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的有效策略
(一)聯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
語文文本是作者生活經驗的一種體驗或者社會經歷背景的一種描述,是充滿情感的,生活經驗的感受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文本內容,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這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所在。例如,在《我選我》教學過程中,教師考慮到選舉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發(fā)生,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近期班級的班干部選取視頻,然后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當初選舉的是誰,選舉的理由是什么,然后用“我選的是×××,因為他(她)……”的句式進行交流。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語言引導,文章的主人公在選舉的過程中,做出了不同于大家的選擇,會是什么呢?建立在學生經驗基礎上的疑問很快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走進新的課堂。
(二)借助實物演示情境
視覺感受是感官系統中接受信息最多,感受最多的刺激,在中國的文化中有“百聞不如一見”的說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具體事物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真實的感受和體驗。例如,在《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前引導學生準備體積大小不同材質的小球和同樣材質不同大小的鐵球。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猜測,兩兩對比,看哪個球最先著地,然后由不同學生進行試驗,試驗結果和學生假設的差異迅速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并迅速投入新內容的學習中。通過實物的嘗試,學生親眼看到,這樣激發(fā)的好奇心和認知沖突是任何其他的視頻和語言所無法替代的。
(三)借助多媒體再現情境
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形象思維發(fā)展階段,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依靠于感性經驗的支持,但是小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的有限,沒有也不可能感受所有的文本內容,這就需要借助多媒體技術,拉近學生與生活的距離,擴大學生的視野。例如,在《潑水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播放傣族潑水節(jié)的視頻,引導學生走進傣族的文化中身臨其境地感受文本的內容和情感,再如《黃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溝》、《趙州橋》等描寫景色的文本,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搜集各地的圖片,為學生提供感性經驗的支撐;同時,小學語文本文中還包括一些描述歷史經歷、歷史故事和作者生活經歷的文本,這些文本所涉及的時代都已經脫離了學生的經驗和感受,這時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圖片、聲音、視頻等功能,就能很好地還原歷史,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和文化感受作者的情感和體驗。
(四)扮演角色體驗情境
角色決定人的思維、語言和情感,在語文教學中利用角色效應,讓學生扮演文本中的特定角色,對學生理解內容很有助益。例如,在《小苗和大樹的對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扮演角色,通過語言、動作、場景表達情感和情境,學生的積極性很快地被調動,無論是語言表達中的表情,還是相應的動作都盡力理解,然后用心表現,學生在相互交流過程中將文章的內容理解得更到位,動作表現也更準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趣也很高,自主分析文本情感,自主設計場景等,課堂教學效率很高。角色扮演、情境體驗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方式,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可以積極參與,甚至可以離開座位進行跨組交流,能夠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是與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特征相吻合的,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實物演示、借助多媒體技術及由學生進行情境表演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少月.談談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0,12:18-19.
[2]孔凡成.對小學語文情境教學中“情境”的反思——關于李吉林情境教學實驗系列研究之四[J].欽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02:97-100.
[3]袁衛(wèi)民,周娜.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情境創(chuàng)設能力[J].瀘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0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