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偉
摘 要: 高中思想政治選擇題的解法和技巧及主觀型的題目的分析和技巧,關鍵在于注重審題和解題的方法。
關鍵詞: 高中政治 組合型選擇題 材料型非選擇題
一、組合型選擇題的解法
(一)解題步驟
1.讀懂題干,明確題干的中心意思,然后與教材中的原理相對照。如果考生在解題時只抓住其中的某一個詞或某一句話而斷章取義,結果就會因?qū)忣}錯誤會把題做錯。
2.分析設問在內(nèi)容上的規(guī)定性,以便確定解題的范圍,對選項做出正確的選擇。學生在做題時主要看限定詞,鎖定范圍。針對某一具體問題要先搞定楚這道題考查的內(nèi)容是教材中的哪一部分,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
3.分析設問中的引導詞,弄清題干設問的要求和指向。題干的引導詞是指連接題干和題肢的句子。常見的引導語有“這說明”、“這表明”、“這體現(xiàn)”、“下列說法符合或不符合題意的有”、“由此可見”、“根本原因是”等分析時要抓住引導詞,從而準確判斷題干和題肢的關系,做出正確的取舍。
(二)解題方法
1.解等量選項選擇題,適合用排除法。選擇題設置的一般要求是題干決定題肢,題肢反映題干。解等量選項組合選擇題,利用排除法比較簡便,其方法是:在各項選項中,可通過分析,判斷出一個或兩個錯誤選項。如果在四個備選題肢中有一個或兩個是含有錯誤選項的題肢,那么此題肢是錯誤的,應排除。
例1: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詩:“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羊工碑字在,讀罷淚沾襟?!痹撛娋淇梢泽w現(xiàn):
①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chǎn)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創(chuàng)造的
③文化具有繼承性
④文化影響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新課程文化的特點與作用等知識,考查考生對材料信息的準確解讀和對知識的恰當運用等能力。孟浩然的詩句說明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chǎn)物,故①③④符合題意。人民群眾是文化創(chuàng)造的主體,不能說成是文人創(chuàng)造的,故②表述錯誤,運用排除法,把含有的②題肢排除,就很容易選出正確的答案。
2.解不等量選項的組合選擇題,適合用留同辨異法。與等量選項的組合選擇題相比,不等量選項的組合選擇題難度較大。其解法是:在多個小選項中,如果分析出其中一項是錯誤的,還剩下三個題肢乃無法確定正確答案,就可在剩下的幾個題肢中繼續(xù)排查。這時要注意把三個題肢中相同的選項保留下來,重點分析不同的那些選項是否正確或符合題意。
二、材料型非選擇題的解法
(一)解題步驟與方法
1.先看問題,對于材料型的大題,學生最習慣首先看材料,其實先看題目比較好,先看題目再看材料,這樣讀材料才有針對性。問意義有“現(xiàn)實意義是什么”,問上述反映了什么現(xiàn)象或說明了什么道理等。讀了這些問題之后,搞清楚問什么,再在材料中有針對性地看與此相關的重要話句。
2.慎審材料。(1)與材料的結合,在材料中有些話是無關緊要的,有些話是解題特別重要的,要區(qū)別對待,仔細研讀重要的話句。解讀與解題有關的話句,建立于我們所學知識之間的橋梁,這樣才能做到知識結合材料。最好的做法是把材料語句通俗化,日常語言化,再思考與之相關的知識,這樣比較容易建立材料與知識的橋梁關系。并且把思考到的知識迅速用筆記到草稿紙或直接寫在材料相關的話語旁邊,再次對此進行分析,看是否符合題意。否則,想一點寫一點,讀完材料想到的在寫完一點再寫時容易忘記,易犯在規(guī)定的考試時間內(nèi)有可能再也想不起,且造成心理緊張以至于影響整個答卷。(2)對材料的利用,有些材料信息就是答題時要答的答案,只對材料語言進行總結概括。有些材料是表格或圖示,要對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歸納和總結。有些材料只是引導我們回想課本知識。
3.進行解答。第一,把想到的知識與材料相結合,用準確、精練的語言表達出來,切忌寫得冗長繁雜,因為閱卷老師就是在看關鍵的知識點與材料結合如何。第二,注重表達,知識和材料的結合要自然、恰當,即語言表達要順暢,不能寫病句(病句包括語言運用錯誤和易錯知識點的混淆),更不能用白話文(日常語言)表達意思。
(二)具體題型再顯
這類適宜在讀完題目時就弄清提問角度,想到與此有關的知識點,再進行材料的研讀,設法與有關系的材料建立聯(lián)系。
如(2010年高考浙江文宗卷40題第2問)全國法律法規(guī)對行政裁量權規(guī)定了一定的范圍和幅度,但有的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執(zhí)法標準,這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裁量權創(chuàng)造了條件。比如,道路交通法第99條規(guī)定:機動車行駛超速的罰款從200元到2000元,執(zhí)法人員應根據(jù)案件實際情況合理做出處罰。而在實踐中,出現(xiàn)諸如本應罰300元,執(zhí)法人員確因素質(zhì)、心情等原因罰1000元的現(xiàn)象,群眾對此不滿。規(guī)范行政裁量權,為政府權力設限,增強政府公信力是我國政治體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在這一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主動出臺并實施了一系列規(guī)范行政裁量權的辦法。經(jīng)過一段時間,這些地方依法行政上了一個臺階,規(guī)范行政裁量權的做法得到了群眾的普遍認可,政府權威進一步提高。
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說明地方政府對權力的自我限制的做法不僅沒有削弱反而提高了政府的權威的道理。
解析:給定原理的主觀題,一般要求對所用原理進行詳細闡述,并結合材料進行分析說明。大體是要堅持三步走:
第一步,讀透設問,明確給定原理。明確原理是什么,可以具體到哪一單元哪一課,全面準確地提取知識。此題要求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即唯物辯證法中矛盾的觀點的內(nèi)容,其觀點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融合的兩個方面,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zhuǎn)化。
第二步,審讀材料,理解材料的主旨。抓關鍵詞和關鍵句子,與教材中的觀點聯(lián)系起來,對號入座,此題中的地方政府對行政裁量權的自我設限,縮小了行政裁量權的自由度,但增強了政府的權威和公信力,在這里政府自我設限是條件,在這一個條件下政府的權威沒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提高,體現(xiàn)了矛盾的雙方實現(xiàn)了轉(zhuǎn)化。
第三步,整合思維過程作答。這里我們應注意兩點:一是完整呈現(xiàn)原理內(nèi)容,二是把觀點與材料結合起來,避免只有知識沒有材料或只有材料沒有知識的現(xiàn)象。準確使用學術語言,文字要簡潔,布局要合理,字跡要工整,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全面準確的表述,答案正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