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倩
摘 要: 針對小學英語口語評價的形式單一、過程機械等問題,作者通過一系列基于口語評價創(chuàng)新的行動研究,激發(fā)英語學習熱情,改善學習方式,縮小群體差異。
關鍵詞: 小學英語 口語評價 行動研究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畢業(yè)時的學習目標綜合為:對繼續(xù)學習英語有興趣;用簡單的英語互致問候,并就日常生活話題作簡短敘述;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讀懂,并講述簡單的故事;根據(jù)圖片、詞語或例句提示,寫出簡短的描述,初步形成對英語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由此可見,小學階段最應該關注的是學生“說”的技能培養(yǎng)。它既能體現(xiàn)學生傾聽理解、提取信息、思考反饋、合理表達等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又能讓小學生在同伴交流中學會大膽參與、積極合作、主動請教,并樂于了解外國文化和習俗。
一、小學英語口語評價現(xiàn)狀
1.學生存在明顯的語言焦慮。我們都有相似的經(jīng)歷和感受,當面對陌生人尤其是長輩、專家時倍感壓力,念得滾瓜爛熟的句式也在嘴邊打戰(zhàn)。
2.過程欠缺真實的語言交流?,F(xiàn)在的口試主要體現(xiàn)讀的技能和背的技能。雖然有問答部分,但是這不是真實意義甚至模擬意義上的交際。
3.評價尚需科學的客觀準則??脊偎絽⒉畈积R,考試時的信息輸入和評價都欠公平。此外,每個老師的評價標準也是不一樣的,影響學生的成績。
二、小學英語口語評價創(chuàng)新的研究
1.突破:“說”評價之新
經(jīng)過深度剖析和相關的前測數(shù)據(jù)分析,筆者試圖從學生個體間的差異資源中尋求突破。
(1)明確新題型。學習語言的目的是與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因此,我們主要分三個層次對學生“說”的能力進行訓練和考核。首先,通過反復模仿朗讀;其次,通過常見主題或模擬情境下對話的創(chuàng)編;再次,通過學生對規(guī)定話題有理有序的講述;最后,增設才藝展示題型。
(2)打造新流程。改以往一學期一次的期末口試為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從課堂發(fā)言、口頭作業(yè)、課文表演、課外拓展等維度分別考評采分,一方面確保學生的英語知識日積月累,另一方面促使學習小組兩個同伴互相幫助,合作學習,共同進步,最終整個學習小組的有效成績才會穩(wěn)定。
2.創(chuàng)新:“說”合作之美
(1)學習小組共進退。成立學習小組,將班級里各個層次的學生通過隨機抽簽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組成的兩人小組。評價單位由原來的個人變?yōu)閷W習小組,同一學習小組的兩個人必須共同面對所有的評價,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2)才藝展示展特色。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強項,增設才藝展示環(huán)節(jié),給學生提供一展所長的舞臺,讓學生可以隨意展示自己的“看家本領”,都敢于說英語、秀自己,從測試中體驗到更多學習和挑戰(zhàn)的快樂。
(3)免試重試顯關懷。對于測試中發(fā)揮失常的小組,可以給予重試的機會。而對于口語測試成績出色的學生,不必再浪費人力和時間,完全可以給予免試作為獎勵。同時,對于進步明顯、幫助有效的學生個人,應酌情予以照顧或加分。
3.優(yōu)化:“說”激勵為核。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英語教學評價應以本標準和平時的教學內(nèi)容為依據(jù),采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的評價形式。小學中低年級的終結性評價應采取與平時教學相近的、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小學高年級的終結性評價應主要采用與平時教學活動相近的方式,重點考查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結合新課標要求和一系列行動研究,筆者一年后對分組控制、過程效能進行進一步的完善。
(1)優(yōu)化分組。經(jīng)過實驗,學習小組的分組除了可以按照筆者前面提及的隨機抽簽確定以外,還可以同桌兩人即為一學習小組。下面以表格說明兩種分組方式的優(yōu)劣,僅供參考。
(2)精致過程。課文表演:日常應該對每位學生都嚴格要求,但是最后的終結性評價,課文表演可改為朗讀,達標即可。
話題陳述:這一題型因為是對學習小組成員分別進行考查,為了避免一個人在進行話題陳述時另一個成員無事可做,可增加互動,小組成員之間根據(jù)陳述或聽到的內(nèi)容互相提問。
才藝展示:把才藝展示與課堂的課前熱身活動相結合,為學生搭建舞臺;同時豐富課堂組織形式,活躍氛圍。當然,才藝展示可安排在期末進行,可擴大合作范圍,甚至可邀請家長參加。
(3)提升效能。在終結性評價評價的時候,邀請高年級較為優(yōu)秀的學生擔任中低年級口試的考官。一方面,學生考官更易發(fā)現(xiàn)被老師忽視的閃光之處,另一方面,同伴評價利于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實現(xiàn)期末人力、時間和效率的最優(yōu)化,一舉多得。
三、結語
經(jīng)過一年多的實踐和推廣,行動研究雖然讓很多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熱情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但因為筆者和其他研究共同體老師思維和能力的局限,本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就像姍姍學步的小孩,需要英語教育專家的指點與修正,更需要廣大一線教師投入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讓我們手拉手繼續(xù)行動,大聲“說”出我們的精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陳靜波.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案例式解讀(小學英語).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