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萍萍
摘??? 要: 教學中創(chuàng)設真實、生動、直觀且富有啟迪性的學習情境,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化學知識,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通過化學實驗、多媒體教學等各種途徑巧設情境,可提高課堂效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本文對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概念、意義、教學案例及教學建議進行探討。
關鍵詞: 創(chuàng)設情境??? 師生互動??? 案例分析
2011版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施建議明確提出:“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钡谝淮胧┚褪恰芭?chuàng)設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真實、生動、直觀又富于啟迪性的學習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化學知識,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僅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的,更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而獲得的。因此“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情境”巧設在整個課堂效率的優(yōu)化、促進師生有效互動上具有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情境”
“情”是情感體驗,動機培養(yǎng),“境”是學習環(huán)境、知識文化背景和各種活動。確切地說,情境中蘊含著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和需解決的問題、任務,還滲透著學生的情感和動機。實際上,情境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是教師創(chuàng)造的或由媒體提供的輔助教育教學任務完成的和諧條件。教學情境指知識在其中得以存在和應用的環(huán)境背景,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應用。此外,教學情境中可能含有社會性人際交往(即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良好的情境不僅包含著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的知識內容,幫助學生建構起良好的認知結構,而且蘊含著促進學生非智力品質發(fā)展的情感內容和實際內容,營造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心理環(huán)境、群體環(huán)境和時間環(huán)境,并富有思想內涵。
二、靈活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對師生有效互動的意義
情境教學也可稱為“拋錨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情境教學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以問題為中心,這就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對每個學生而言都是開放的、充滿選擇機會的問題情境。學生在按科學步驟對問題的探究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獲得對事物的感性認識,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商討論,逐步形成對客觀事實的深入認識,并上升為化學概念和理論。
所以,面對新的學習主題,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激活以往的學習經歷和教學經驗,以頭腦風暴的形式評估學生當前的學習水平,包括學生對這一學習主題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能力和習慣、興趣和需要等,以確定其發(fā)展可能。如此不但促進了老師的“教”,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從而提高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教學中為了保證學生有自己真正的活動,我靈活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主體活動狀態(tài)。但教材呈現給我們的是靜態(tài)的知識,它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有些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所以在課前準備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qū)”,誘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促使他們主動動手、動口、動腦、動眼,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天地”。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我感覺自己創(chuàng)設的以下教學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學反饋。
三、教學中實施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的實例分析
案例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出知識矛盾,激發(fā)學習欲望。
在離子微粒的學習導入時,教師演示“鈉在氯氣中燃燒”實驗后,先讓學生用分子、原子的觀點描述鈉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鈉的微觀過程,經分析,所有學生的最后一句描述都是“氯原子和鈉原子重新結合成氯化鈉分子”。此刻,立即有學生發(fā)現與前期知識出現矛盾:新滬教版教材P64明確介紹過氯化鈉是由氯離子和鈉離子構成的化合物,究竟怎樣的說法才是正確的呢?原子和離子間是否有一定的聯系呢?本節(jié)課即以此疑問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解疑欲望,學生反饋效果特別好,很自然地尋找到原子與離子的關系,尋求到問題的真正答案。亞里士多德說:“思維乃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最精湛的教學藝術就是讓學生提出問題,因為問題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獲取新知識的種子,努力解決遇到的問題是推動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求的內在需求,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實這是一種“問題驅動教學”過程,教師不斷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并分析、解決問題。
教學中,特別是解決問題的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使師生互動就是以問題為載體,把問題作為教學活動的開端,并貫穿教學整個流程,即把問題當做教學活動的歸宿,又要將新問題的產生當做進一步探究的起點,引發(fā)更多的問題,從而激發(fā)創(chuàng)造。激發(fā)學生產生疑問,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可以啟發(fā)思維、發(fā)展智力;可以反饋評價,調控教師的教學;也可以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擴大思維廣度,提高思維層次,但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思考。
案例二:運用實驗情境,巧妙導課,激活學習熱情。
初學化學時,學生對化學這門學科還很陌生,可設計增加幾個實驗:如“清水”變“牛奶”,“牛奶”變“清水”;白紙噴霧產生“紅色綠葉”;會“跳舞”的小木炭;燒不壞的手帕等。這樣實驗情境的設計,把學生情緒高漲地引入化學自由天地,為新課講授奠定基礎,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從而推動學生探究這些現象產生的原理,為學好化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因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我在教學中很注重巧設實驗情境進行教學。如:
①“變色龍”引出酸知識學習:在一次《常見的酸》公開課的引入中,我設計了一個“變色龍”實驗,用藍色石蕊試紙和pH試紙經裁剪、粘貼分別做了兩條長約25cm高15cm的變色龍,課堂開始掛在白板上,用噴霧瓶裝入稀硫酸,課堂開始演示一個趣味的“變色龍的變色實驗”。學生在安靜的觀察中一下子雀躍起來,我從他們的眼神、同學間的交流中讀到“驚疑、歡喜”,當我告訴他們變色龍是用什么試紙做的以后,根據剛才觀察的“變色現象”,學生準確猜到瓶中噴的為酸類物質,很自然地進入本節(jié)學習主題——酸。此導課情境的設置既體現了化學實驗的趣味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聯系了生物知識,讓學生感悟生動的自然現象。
②對比實驗激發(fā)探究:在堿化學性質的學習中,設計情境實驗“軟塑瓶變癟”,準備兩只完全相同、集滿二氧化碳氣體的軟塑料瓶,分別向瓶中注入等量飽和的氫氧化鈉、氫氧化鈣溶液,塞緊瓶塞、振蕩,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此情境的創(chuàng)設既給學生帶來了實驗現象的“驚心”,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又根據兩塑料瓶變癟程度將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的溶解性比較做了很好地詮釋。
③家庭實驗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為自己學習課堂知識準備家庭實驗,如鐵釘在不同環(huán)境中生銹情況的比較實驗,可讓學生提前一周在家操作實驗;為學習碳酸鈣知識,在家完成“雞蛋在白醋中游泳”實驗。這些家庭實驗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但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促進學習化學原動力的釋放,而且提高學生實驗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讓其對化學課堂的學習充滿期待。新的教學理念要求面向全體,力求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家庭實驗能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中,這種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使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得到提高,而且使一些弱勢學生得到善待。
案例三:運用圖文、模型、視頻等多媒體直觀展示。
“百聞不如一見”,若將分子、原子、離子這些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微粒呈現在學生面前,將節(jié)省老師繁瑣的解釋,提高師生溝通效率。如教學物質“溶解”定義前,考慮到學生無法理解物質以“分子”或“離子”形式均勻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的概念。因此我先給學生播放“蔗糖在水中溶解”和“氯化鈉在水中溶解”的微觀動畫,動畫中展現了蔗糖分子的分散、氯化鈉中鈉離子與氯離子的分散及這些微粒的運動過程,學生通過觀察、感知,很容易理解溶解的定義,動畫中奇妙的微觀世界讓學生感受微觀化學的神奇,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利用直觀教具及影、像、聲、動畫綜合呈現的現代電教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起到獨特的作用,它突破了時空限制,擴大了直觀范圍,使抽象的微觀結構模型化和動態(tài)化,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撥動學生的心弦,立疑激趣。如在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化學變化實質(水分解的微觀變化)的教學過程中利用磁性黑板和相關大小的圓形磁鐵演示、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微觀內容直觀呈現在學生面前,降低教學難度。在教學情境中運用這些直觀手段,可為學生提供多角度、多層次體驗,幫助學生實現對知識的意義建構,真正掌握所學知識。
案例四:化學史、趣味故事,社會生活熱點、科學前沿。
化學與社會生活實際有廣泛而密切聯系,教師緊密結合學生已有知識經驗,選取日常生活中生動的自然現象和化學事實、化學科學與技術發(fā)展及應用的重大成就、化學對社會發(fā)展影響的事件、化學史料等素材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可生動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認識化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引導學生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
如教學鹽——碳酸鈉時,對“侯氏聯合制堿法”情境資料的學習,既可了解侯德榜對我國制堿工業(yè)的貢獻,又可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在環(huán)境污染防治教學中,可結合目前社會環(huán)境熱點“酸雨”、“溫室效應”、“臭氧空洞”、“霧霾”、“空氣質量級別”等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樹立強烈的環(huán)境污染危機意識和環(huán)?!皬奈易銎稹?、“從身邊小事做起”的決心;教師可收集家居裝修材料污染物、塑化劑、蘇丹紅、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霉變食物等對身體毒害的情境資料,幫助學生處理化學物質與人體健康的關系,認識并形成健康的自我保護意識。
又如在《奇妙的二氧化碳》一節(jié)開始,我創(chuàng)設了故事情境:一游客牽著小狗進入一個深山洞,接近洞底時,小狗暈倒,而人卻沒事,后來科學家波曼爾發(fā)現洞內濕漉漉的泥土中冒著氣泡,這是怎么回事呢?以故事情境設置懸念,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疑問,積極思考“為什么”,這樣學生一上課就興趣盎然,沉浸在樂學的氣氛中。懸念作為一種學習心理機制,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動機,這種心理機制能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從課堂氣氛及課堂效果來看,這種疑問情境的設計是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的,是有效的問題驅動方法。
正如教育家克萊·貝德福特所說的:“你一天可以為學生上一節(jié)課。但如果你用激發(fā)好奇心教他學習,他終生思維會不斷地學習?!敝袑W化學教師不僅要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好奇心,而且要引導學生善于發(fā)現問題,不斷提出問題,更要認真地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
四、巧設教學情境建議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過程,是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而學生是實踐的主體,促使學生主動發(fā)現并提出問題是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發(fā)揮好指導者的作用,捕捉教學時機,靈活設計問題,引發(fā)學生的動、問,并以問題為紐帶,使教學雙(多)方互動,增強教學效果。
然而,有些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不盡如人意。目前,情境創(chuàng)設的重要性已被廣大化學教師接受,并已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實施。特別是大大小小的公開課、比賽課,為了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要花費不少精力,絞盡腦汁地創(chuàng)設有新意的問題情境,以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和得到聽課者好評之目的。但有些問題情境只注意到寬泛性、趣味性、開放性、探索性、直觀性和生活性,卻在定向性、科學性、高效性、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階段性和化學性等方面留下遺憾。教師要營造回味無窮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更多問題出課堂,生出更多問題使問題在課后得到延伸和拓展,去課外閱讀、查找資料,讓問題始終聯結著學生的學習,由多“問”始,生出“問”多,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中教師不能主觀臆斷,不能自己認為好的就強加在學生身上。2011版《化學課程標準》課程基本理念提出“注意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fā),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課標在相關主題中設置的“可供選擇的學習情境素材”和教材中設置的許多“拓展視野”,教師均可仔細研究,讓這些手邊材料轉化為教學中有效的、真實的情境,為提高課堂有效性、優(yōu)化師生互動更好地服務。
針對情境創(chuàng)設這一新鮮而靈活的教學方式,教師處理時汲取同行的意見,在冷靜的心態(tài)下發(fā)現自己在情境創(chuàng)設這種新型教學模式下可能存在的問題,防止出現誤區(qū);同時要及時關注學生的反饋,從而形成自己的、有效的、學生喜愛的教學風格。
參考文獻:
[1]2011版.《化學課程標準》.
[2]孫建民,孔繁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