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凡敏
摘 要:本文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對國內外在心理詞典領域的研究進行分析,進而對英語詞匯在英語學習者大腦中的存儲、輸出等進行闡釋,從而建構心理詞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以此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產生一些積極影響。
關鍵詞:心理詞典,英語詞匯,詞匯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4-0154-02
引言
心理詞典的研究是指對在揭示詞匯在大腦中的存儲方式及從心理詞典中提取、索取詞匯的方式。心理語言學家把詞在長時記憶中的表征稱為我們的內部詞典,這又被稱為內部詞匯(internal lexicon)或心理詞匯(mental dictionary)。一般而言,這種心理表征包括詞形知識、詞義知識和詞的發(fā)音知識,無論從數量上和構成復雜性上它所包含的信息都遠遠超過一般意義上的普通詞典。
國外在心理詞典領域中所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心理詞典的提取機制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以Green (1998) 提出的抑制模型為代表的語言非特定提取理論及相反的,語言特定提取理論。Costa (2004) 從雙語者兩種語言流利性差異的角度討論了高水平早期雙語者和非熟練雙語者不同的詞匯提取控制機制。關于心理詞典的實驗研究方式早期的雙語心理詞典實驗研究比較注重考查雙語者的語義信息是如何存儲的。為了驗證理論假說,研究者們采用了各種實驗范式,包括雙語詞的自由聯想實驗(kolcrs 1963),stroop效應實驗(stroop effect experiment),命名實驗,翻譯實驗及跨語言的語義啟動實驗,而啟動實驗的常用的軟件之一就是DMDX。Weinreich(1953)提出雙語心理詞典表征的組織結構分為三種:并列型、復合型和從屬型。但有關雙語者的心理詞典是否有兩個獨立的語義表征系統尚無一致結論。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同一表征說,獨立表征說和折中說。
國內有關心理詞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雙語的心理詞典的提取方式及其對翻譯、聽力等基本語言技能的影響及教學模式的啟發(fā)。但是大部分還停留在理論分析的階段。相對而言,國內學者使用軟件或相應的平臺來測量受試的心理詞匯,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語義表征的還比較少。在中國英語學習者心理詞典的組織結構方面,董艷萍(1998, 3)研究得出基于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心理詞匯組織特點,連接模型與概念調節(jié)模型并不是對立的,而是與學習者的英語水平有著密切關系。而陳士法(2006, 1)通過研究證明一語和二語單詞的語義表征是彼此獨立的,但這兩個獨立的語義系統又借用兩種語言中對應的兩個單詞間所共享的那部分語義緊密相連。本篇文章從本文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對國內外在心理詞典領域的研究進行分析、闡釋,進而通過運用心理詞典的運行機制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啟示作用,對英語詞匯如何在學習者頭腦中的存儲進行闡釋,從而解析心理詞匯對英語詞匯學習者的積極指導意義。
一、心理詞典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
1.減少母語的介入
英語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作為英語學習者英語學習的基石,是人類認知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學習者要想牢固的掌握語言的知識,進一步自如地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就要遵循語言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心理詞匯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英語語言教學應遵循系統原則、交際原則、文化原則、認知原則以及情感原則,而在英語中的詞匯教學也毫不例外。本文集中探討心理詞匯影響下的英語詞匯教學中的認知原則。認知原則影響下的英語詞匯教學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英語學習者在固有的語言知識體系中所存在的知識對英語詞匯學習的影響,研究者可以對母語和英語兩個語種之間通過有意識地進行結構間異同的比較得出差異,從而讓學生能夠加深對新的語言系統知識的理解;另一個方面是英語學習者和母語學習者之間存在有不同的學習策略和記憶習慣。在英語詞匯教學的初級階段,作為初學者的英語心理詞匯量有限,當學生接觸到新的單詞時,學生們很難用目的語解釋明白,而是轉而求助于母語,用母語注釋或者用母語做直觀的講解,他們認為這樣就能通過簡單的、不費時的手段而掌握詞義和用法。隨著學生詞匯量的增加,學習者掌握了一定量的英語詞匯和固定句型后,學習者就能注意到對母語和二語的比較以及分析學習。而到了在詞匯學習的較高階段,教師應當盡其所能用學生已經熟悉掌握了的目的語來解釋新詞,也就是說盡量用英語解釋英語,即盡可能減少母語的介入,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英語心理詞匯網絡。
2. 充分利用多媒體,提高詞匯輸入量,激活學生的心理詞匯
伴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推進,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大學英語的教學中來,由傳統的紙質書本加上以教師為主導的講解為主的課堂授課方式轉變?yōu)榧暵犝f于一體的,學生占主導地位的授課方式,喚起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在對學生注意力的吸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鮮活的動態(tài)畫面,美妙動聽的聲音與詞匯教學相結合,能把詞匯所代表的事物或想要解釋的現象以直觀的方法呈現在學習者的面前,學習者接受起來興趣盎然,因此多媒體影響下的詞匯授課方式能有效地優(yōu)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習者對詞匯的理解和掌握。
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利用心理詞匯網絡刺激學生對擴大英語詞匯量的興趣,從而讓學習者把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佑洃洠粩嗟財U大詞匯量的積累。故而,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師應積極構建和拓寬心理詞匯,盡可能多地利用不同的渠道獲取不同體裁的文章,從而提高詞匯量的輸入??梢酝瑫r利用眼、耳、嘴采用聽和讀相結合的方式減少感覺記憶中詞匯信息的喪失,減緩遺忘速度。而通過對多媒體等手段的利用則能為學習者提供與時俱進、直觀性更強的視覺、聽覺和文本信息。視覺、聽覺和語音系統與大腦中的各個處理器官共同作用,通過工作記憶將感官輸入解碼成有意義的文字,以此引導學習者理解英語詞匯在語音、語義、形態(tài)、句法、語用等方面的信息。
多媒體在講授具體詞匯的時候,可以提供以文化背景或者人物性格特征為依托的例子,而且對于詞匯的生動,形象展示能夠激活學習者的已構建心理詞匯。通過對已學詞匯和新學詞匯的有機關聯,學習者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其聯想能力,拓展了學習者的心理詞匯,激發(fā)了學習者的自我學習動力,繼而添加了心理詞匯的存儲量。
3. 通過詞塊教學, 擴大心理詞匯的容量
傳統的詞匯教學側重對單詞不同釋義的解析,以及與之相近似單詞的辨析,而很少把單詞歸為某一類,從類別上分析單詞的屬性。國內的絕大部分學習者采取孤立的記憶單詞方式。在學習單詞的時候,大多注重單詞的拼寫和與之相對應的中文釋義。母語的介入使得學習者過多地利用母語進行記憶而無法接觸到詞義的本質。因此,在英語詞匯的學習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排除母語的干擾,對現有的詞匯進行有意識的歸類、整理,把所學的詞儲存到它所屬的范疇中,同該范疇中其他成員建立必要聯系,從而重組心理詞匯,進而完善心理詞匯的結構,達到重組的目的。
詞塊這一概念由貝克爾( Becker, 1976) 提出。簡言之,詞塊就是詞與詞的組合,是一個多詞的單位,詞匯組塊就是儲存于大腦中的整體形式的一串詞,詞塊教學時詞匯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在詞匯教學過程中,應該打破以單個詞匯的形式和意義為講授單位的傳統常規(guī)授課思路,把詞塊作為授課的最小組成部分,在練習中將詞匯和其他的語用能力聯系起來,通過不同層級的語言輸出練習而讓學習者獲得更多的心理詞匯。
鑒于學習者的工作記憶能力有限,學習者應該通過重組心理詞匯的組塊而擴大工作記憶的容量。當學習者接觸到新增詞匯的時候,如果選用組塊的方式進行記憶則可以減輕記憶的負擔,減少記憶中單詞信息的遺忘度從而獲取高效率的記憶效果。經過組塊記憶的反復練習,英語詞匯的學習者便可提高心理詞匯的記憶效率,從而增大詞匯量的積累。簡而言之,已建構到心理詞匯能激發(fā)學習者不斷提高詞匯輸入量,并把單詞進行組塊分類,通過記憶的反復實踐,在大的心理詞匯框架下有效地記憶單詞,或者是建立、擴大心理詞匯庫的一條有效途徑。
對詞塊的辨認能提高學生對語塊的認知,并在提高語用能力的同時成為自主的終身學習者。教師在講解詞塊的時候還應注重啟發(fā)學習者對單詞的聯想記憶。為取得高效的記憶效果,減少學習時間的浪費,詞塊的學習者應該大量掌握詞塊結構。比如“ let alone”, “as well as”, “so much for”, 等特殊短語在詞匯學習中應受到特別的重視。而像一些習語也同樣應該在教學中予以關注,例如“Dear Mum and Dad, We are having a whale of a time in San Francisco. Wish you were here with us?!边@里的 “having a whale of a time” 不是指有鯨魚多時間,而是指“玩得非常痛快”,如果學習者能夠在詞匯學習的過程中多多增加詞塊的積累,那么學習者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其語言的應用能力。
二、結論
詞匯是一門語言能否被學習者靈活運用的有效工具,在英語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決定了詞匯教學的特殊特點。而英語詞匯量多少的掌握則關系到能否進一步提高英語語言能力,詞匯量增多,英語學習者才能更好地運用詞匯去進行交流。從心理詞匯的角度討論英語詞匯的教學,不僅加深了教師對于心理詞匯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習者的詞匯掌握效率。本研究的結論將有助于推動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英語詞匯習得,尤其是在大學英語領域中。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將為英語詞匯教師提供理論支持。然而,關于詞匯教學的心理詞匯的研究還有待深入,研究者應當通過更多的實證分析來分析心理詞匯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及其意義。
參考文獻:
[1]Green DW. Mental control of the bilingual lexico-semantic system[J].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1998(1).
[2]Weinreich, Languages in Contact: Findings and Problems[M]. New York: Linguistic Circle of New York. 1953.
[3]陳士法. 從二語詞匯習得看雙語心理字典中的語義表征. 外國語言文學[J]. 2006, (1).
[4]董燕萍. 雙語心理詞典的共享(分布式)非對稱模型[J]. 現代外語, 199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