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悟性較差,是在多年的讀書過程中不斷感悟并力求有點進步的。例如,《道德經》令我感到東方智慧很牛,相比之下,孔圣人還是多了些奴性和俗氣;《夢的解析》讓我知道還可以從這樣的角度和深度去分析、認識一個人;《往事并不如煙》讓我領教了那個時代一些名人的情操、趣味原本如此,并讓我知道了紀實文字的文學性之美。
讀書的快感,其實和一些人喝酒、下棋、打球、聽戲大同小異。老來讀書,覺得閱讀的樂趣與從書中獲取知識、力量之類同樣重要。讀一些好書,就是到各類很牛的人的精神世界中去遨游,這種遨游的快感毫不遜色于天南海北的身體旅游。
不惑之年后,我的一個總結是,這三件事對人生的快樂幫助很大:從事一項體育運動;從事一門藝術創(chuàng)作;有讀書的嗜好。
即使我和某位高水平的作者是常聊天的朋友,也還是要讀他的書,因為他在書中的表達往往會更加全面、深刻、準確、精細。而且一個好作者,他一定會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寫作上,而不會讓上電視、開研討會、侃大山占據自己太多的精力。高境界、好情操的作者,甚至很回避這些事情。其實不管是哪個行業(yè)的人,常在水面上漂來漂去的,大都難免有浮萍、軟木之嫌。好的作者,一定不能輕浮。
讀書,自然有獲取名利的功能,但讀到后來,便覺得比獲得名利更重要的是讀書會讓自己活得更加明白。
一個國家的讀書的處境,與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一個人的文明狀態(tài)也會與書有著緊密的聯系。一個喜歡寫書、讀書的人不見得就是個文明人,但是一個不讀書的人,即使他本性善良、天資聰慧,也很難是個高度文明的人。
文明的社會自然會多出好書,文明的人自然會多讀好書。
(《中國青年報》2015年3月30日 水 車/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