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蘭
摘 要:教學是一種受多因素制約的極其復雜的工作,要想抓好這項工作,必須運用相對合理且卓有成效的方法。教學方法總要受一定社會歷史條件、指導思想、教師個人能力素質、所教學生身心條件等等因素制約,不同學科,所運用的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而現(xiàn)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fā)展,教學方法更處在改革變化的過程中。目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洶涌澎湃,教學方法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發(fā)展,人們思想的不斷開放,師生素質的不斷提高而不斷推陳出新。教學方法在初中階段歷史教學中能否展示它誘人的風采,能否開拓出遠大的前程,還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檢驗。
關鍵詞:初中;教學方法;歷史課堂
教學是一種受多因素制約的極其復雜的工作,要想抓好這項工作,必須運用相對合理且卓有成效的方法。古今中外,多少教育工作者乃至大教育家都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探討,并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也汲取過許多深刻的教訓,形成了一些由基本教訓活動系列按照特定的規(guī)則組合在一起的具有更高綜合程度的教學活動系列,即“教學方法”。但是,“教無定法”。教學方法總要受一定社會歷史條件、指導思想、教師個人能力素質、所教學生身心條件等等因素制約,不同學科,所運用的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而現(xiàn)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fā)展,教學方法更處在改革變化的過程中。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的兩個方面:
1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
這就要求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應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不應是“高分低能”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其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綜合、理解、聯(lián)想、想象等方面的能力,使其不僅具有優(yōu)秀的成績,而且還要具備駕馭生活、挑戰(zhàn)社會的本領。
2由片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轉變到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fā)揮
在教學過程中,徹底打破教師“滿堂灌”的被動局面,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在學生自學努力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在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和諧統(tǒng)一,教學效果也將得到不斷提高。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歷史科以開卷考試的形式,打破了長期以來歷史被人當作“副”科的局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授之以魚”,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漁”。但目前教學中,有許多教師未能轉變教學觀念,仍然沿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枯燥無味的灌輸,給學生整理題目,做好每題答案,這助長了學生的依賴思想。對歷史的學習提不起興趣,忽略了對基礎知識的積累。因此,改進教學方式,讓課堂上更有激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是至關重要的。
3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被動地聽,導致大部分初中學生都不愿意參與到歷史課的課堂活動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要巧妙構思每一堂課的過程,用心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設計深受學生歡迎的活動等,以點燃學生的熱情。比如,教師在課堂的開頭講述一個離奇的歷史故事(如講到三國歷史的時候,可以講講“三顧茅廬”、“赤壁之戰(zhàn)”、“關公刮骨療傷”等精彩故事),以故事開頭可以一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起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除了講故事,教師還可以說一段深刻的體驗、出示一幅有趣的漫畫、引用一首別致的詩句或者一則精彩報道等,從而有的放矢地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傊?,初中歷史教師一定要設計多種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
4引導學生提高歷史學習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教給學生借助已有知識獲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索活動。”在初中歷史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深淺適度,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來巧設疑問,以達到激發(fā)學生自己思考,開拓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目的。歷史課堂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為了教給學生好的學習方法,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笔诮o學生的“漁”,實際上就是教給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教師不僅僅是歷史基礎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在平時的講課過程中,教師要從歷史認識的邏輯出發(fā),循循善誘、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掌握初步了解歷史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分析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能力,從而提升歷史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在教學方式和內容的挖掘上下功夫外,歷史教師還要注意布置合理的歷史課后習題,比如針對“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這一話題,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人物,達到以史為鑒的目的。這些課后習題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教師也可要求學生在分組討論中完成習題,使學生在開放式爭論中親自參與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增強對歷史的學習能力。
總之,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積極學習的動機,維持其對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使之樂于學習,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用多種方法提高自身的歷史學習的能力、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能力。最終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許正忠.淺議初中歷史教學案教學的有效性.商情,2015.35
[2]吳雅宏.淺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的發(fā)展方向.課程教育研究·中,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