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內(nèi)容摘要】音樂具有抽象性,這樣也造就了許多留白想象空間,引發(fā)更多可以利用幻想力創(chuàng)造的思考空間。在有聲的世界里,音樂的曲式、旋律、節(jié)奏完美地構成了音樂的一個無形的“硬件”系統(tǒng),而配器則更像這硬件的中介“軟件”系統(tǒng)。哲學型的音樂家,往往更能引領聽眾憑借音樂作品延伸電影文本以外另一套哲學語言來表現(xiàn)音樂形式。文章以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為例,對電影原聲音樂的藝術表現(xiàn)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電影原聲音樂 ?藝術表現(xiàn) ?抽象性
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藍、白、紅”三部曲分別于法國、波蘭及瑞士取景,有著三種寓意。配樂大師普列斯納(Zbigniew Preisner) 創(chuàng)作的三部電影原聲音樂也分別有著宿命、反諷、傷痛三種人生的體驗。
機遇或命運,糾結不清?;孤宸蛩够碾娪巴|及這個有關宿命的母題,他對人生的命運是這樣定義的:人們每天都會遇到可以借宿生命的選擇,而人們卻渾然不知,人們也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如何,會走向何方,會有什么樣的機遇在等著我們,所謂的命運即是某個地方,或者某個團體,一份生涯、一份所從事的職業(yè)。在感情的范疇內(nèi),我們可以盡情地享受較大的自由,但是在社會的范疇內(nèi),我們卻受機遇的主宰。有些事我們非做不可,或者我們必須變成某個人。
一、回憶深淵
《藍》(blue,1993年)是“藍、白、紅”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電影主要倡導以個人生命的自由為主題,弘揚自由本性,故事情節(jié)主要繞著主角朱莉(朱麗葉·比諾什)自從丈夫和女兒意外身亡后的生活細節(jié)展開。當一個女子失去了所有家人,再沒有任何責任的時候,就真的能夠自由嗎?朱莉選擇的是自由,是將自己跟過去一筆勾銷。電影中朱莉每天都讓自己與身邊的一切逐一割裂開來,如她扔掉家中的舊家具,甚至斷絕與外界的聯(lián)系,只身搬到另外的地方獨居,她以為這樣可以完全忘卻過去的一切,和過去的一切說再見,然而恰恰相反,昔日的一幕幕卻如影相隨。
基耶斯洛夫斯基稱這是一部討論音樂的電影,這里意指電影內(nèi)容而言,亦包括電影配樂。影片中,普列斯納的音樂有著關鍵性的影響。他的音樂,豐富了整部電影的質感。
電影中有關朱莉逃離以往生活,往往與音樂有著緊密關系。朱莉決意要走出丈夫的陰影,包括親手毀滅丈夫生前最后創(chuàng)作的《歐洲統(tǒng)一頌歌》(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然而越要躲避,音樂卻不時防不勝防地出現(xiàn)。朱莉搬到小城,一天她正在咖啡店吃雪糕之際,突然聽到街頭的笛子藝人吹奏著丈夫的樂曲,上天像要告訴朱莉,一切不如她想象的那么容易忘卻。朱莉避得開現(xiàn)世間的人情事物,腦海里卻躲不過一首又一首的無形樂曲,都是丈夫生前的創(chuàng)作。電影中每次樂曲響起,正是朱莉觸及傷痛之時,寓意朱莉再次跌進回憶深淵。
二、信靠與救贖
電影中有關宿命的主旨只以側筆點出,而普列斯納的音樂卻在這里補上重重的一筆。電影文本與音樂的交織,拼湊出一股震撼性的力量。音樂的傾瀉力比影像的開放性更大,意境也更遠。
普列斯納的音樂集宗教味道與哲理思維于一體,如同一種對生命的反思,直指人性內(nèi)在的最深處,他那悠揚的管弦樂曲將生命的悲劇性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端{》的主題樂曲(theme song)即為朱莉丈夫最后一部作品《歐洲統(tǒng)一頌歌》,在電影中曾兩次出現(xiàn)。
此曲結合人聲與交響樂的配合,渾圓得不能分割,如天籟之音,優(yōu)美中帶著沉重與哀傷,全套電影亦以此音樂作結,配合斷片式的蒙太奇畫面,觀眾可在影像中看到電影人物一個個再度出現(xiàn)。朱莉在片末的禱告狀,仿佛是對身邊人物一種最終的祝愿,衷心卻又帶無力感。
回看這段音樂,普列斯納選用希臘文來頌唱(電影中朱莉亦有向奧利維亞提及以希臘文頌唱此曲的對話),歌詞則選自圣經(jīng)中《哥林多前書》一節(jié)。細看歌詞,有關朱莉在結局時對愛情的最終告白,更見明顯:其如果能說萬人的方言,即天使的話語,如果沒有愛,我會成為鳴的鼔鑼和響著鈸一樣。我如果有先知先覺,明白個中奧秘和知識,能移動山,如果沒有愛,我又算什么?愛是永恒的忍耐和堅持,愛不嫉妒不自夸不做羞恥的事,不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于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于無有……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劉小楓稱此樂章的“旋律有如一曲悲戚頌歌,頌唱生存驚恐中的寧靜、破碎中的無損”。落入電影中,也就表征著朱莉(與其他角色)對人世間種種不完美情態(tài)的一種救贖?;孤宸蛩够虉?zhí)地要抱慰在愛中掙扎得遍體鱗傷的個體,珍惜殘缺和破損的愛的碎片。
普列斯納的音樂,正好配合這種深藍色的敘事,濃郁而深沉,控訴著個人的無力感之余,又帶出命運中那種存在于暴烈里的溫柔喜悅,可能是來自被人嫌棄的妓女的體己關懷,可能是來自潦倒藝人吹奏的一首短短樂曲,又或來自人們生活在計算以外的一股原始傻勁……音樂盡管不能抓緊現(xiàn)世的具體事物,卻搓揉了人性內(nèi)在的情緒活動。
《藍》的音樂充滿濃郁的電影感,既可令人立刻聯(lián)系朱莉與電影中眾生的生存狀態(tài),也可自己獨立地站起來,使聽者觀照自我的生存狀態(tài),對生命進行反思。這點,正與普列斯納集哲理與感性于一體的音樂創(chuàng)作有著極重要的關系,他的《十誡》與《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電影原聲大碟(均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同樣有著以上的“功效”,令人每每要屏息靜氣細聽,樂章中每個細節(jié),細膩得像要鉆進聽者心扉,令人動容。
(注: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基于三網(wǎng)融合背景下的新媒體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趨勢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2532184)
參考文獻:
[1]朱中瞹.電影音樂地圖[M].臺北:商智文化事業(yè)公司,1998.
[2]葉月瑜.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M].臺北:原流出版公司,2000.
[3]劉婉麗.影樂·樂影——電影配樂文錄[M].臺北:揚智文化事業(yè)公司,2000.
[4]周慶安.現(xiàn)代影視批評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責任編輯:鞠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