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千香
【摘要】新課程秉承“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把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作為優(yōu)化教學的重要目標。初中歷史教師要深刻領會新課程理念的精髓,緊密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和歷史學科的特點,探索恰當?shù)慕虒W路徑營造活潑、互動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初中歷史教學實效性的提高中提升對學生的素質教育。
【關鍵詞】新課程 歷史教學 實效性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69-02
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初中歷史新課程,尊崇“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教學宗旨,把提高歷史教學實效性作為激發(fā)教學活力、促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初中歷史教師應通過新穎導入、直觀演示、開放探究、拓展活動、恰當激勵等教學路徑,突出歷史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fā)展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融入歷史知識的海洋,在學生的主動認知和積極思維中實現(xiàn)教學實效性的提高。
一、以新穎別致的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精神動力,也是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追求所在。上課伊始,猶如一部戲劇的開幕,導入作為“教學大戲”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對能否抓住學生情感的中樞,吸引學生的高度注意對于教學的成敗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初中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fā)育尚未成熟的特殊階段,對事物的認識還大多停留在表象的層面,課堂導入方法是否新穎、刺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構建新穎別致的導入形式,促使學生的興奮點、注意力從課間活動轉移到課堂學習上來。如教學“輝煌的隋唐文化”以高聲詠頌李白、杜甫的詩詞名句導入;教學“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一課,以開國大典時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錄音再放導入;教學“改革開放”一課,以齊唱歌曲《春天的故事》導入。這樣的導入能有效增強課文內容和形式的新鮮感,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短時間內激起教學高潮。
二、以生動直觀的演示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行為心理學理論指出:人在認知過程中總是要借助動態(tài)的、直觀的表象去理解和認識靜止的、抽象的事物,這既是認知的一般規(guī)律,也是認知的簡捷方式。初中歷史所涉及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較大的距離,僅僅依靠教材的文字、插圖和教師的講述很難達到理想的認知效果。要破解這一“瓶頸”,教師應積極應用網絡多媒體手段,以形象逼真、生動直觀的環(huán)境和片段還原歷史情節(jié)的形成發(fā)展過程,幫助學生建立起豐富的感性認識,為歷史結論和歷史規(guī)律的提煉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在學習“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時,我課前在網絡搜集了大量的相關視頻資料,在課堂上伴隨授課進度演示播放,用直觀、動感、富有故事情節(jié)的場面將歷史“復原”。久遠、陌生歷史的“重現(xiàn)”使學生形成了全面、獨到的感性認識,推動了歷史知識體系的自主構建。
三、以開放民主的探究啟迪學生的積極思維
新課程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把倡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作為突出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途徑。初中歷史教師要積極而能動地發(fā)揮教學主導作用,以精巧的問題作導向,引導學生主體參與開放民主的研討與探究,通過教學問題的小組合作討論、操作、交流等系列探究活動深化學生認知體驗,啟迪學生的積極思維。如教學“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時,在學生通讀教材,初步掌握了知識內容要點后,引導學生分組進行下列問題探究:①為什么前4次紅軍的反圍剿都取得了勝利而第5次反圍剿卻失敗了?②中央紅軍為什么要放棄革命根據(jù)地,進行長征?③紅軍從瑞金出發(fā)之后遇到了哪些困難?④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有什么決定性影響?⑤什么時候起紅軍才算“跳出敵人的包圍圈”?⑥ 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標志著什么?基于上述問題作依托,學生議有綱、探有目,在開放民主的探究中放飛自己的思維、表達自己的觀點,既形成了有廣泛共識的結論,又進一步感受到歷史探究活動的價值和意義。
四、以拓展延伸的活動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
歷史是與社會密切相關的人文學科,初中歷史教學既要立足課堂,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也要放眼課外與社會。通過對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組織學生參加與歷史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外與社會活動,在完善學生知識結構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如在學習“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一課時,我們組織學生在課下展開社會調查,從每個家庭、每個社會成員的細微角度,記錄統(tǒng)計并對照比較改革開放30多年來全社會在服飾、飲食、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巨大變化。有學生以十年為間隔,用精彩的圖片將三十年前的書信、二十年前的固定電話和現(xiàn)在越來越精美的智能手機連成一條通信進步的長廊;也有的同學以調查報告的形式詳實地了記述了幾個家庭從自行車、摩托車到小汽車的交通工具變遷;還有的同學在網絡論壇提交討論主題,從更廣闊的社會范圍收集整理相關信息。這樣的教學拓展延伸活動,不僅彌補了學生由于局限于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生活范圍導致的社會感知匱乏,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歷史應用能力。
五、以恰當激勵的評價升華學生的學習信心
教學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認定,是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要使教學評價在提高教學實效性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我們要尊重初中生喜歡被肯定、被鼓勵的天性,在全面掌握學生知識基礎、性格愛好、學習狀態(tài)、意志品質等具體情況的前提下,本著激勵、欣賞、期望的原則設計目標多元化的、富有積極情感的評價語言。同時。還要從發(fā)展的角度看待每個學生,強調學生個體過去與現(xiàn)在的比較,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成績上的點滴進步,使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都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從而升華學生歷史學習的信心和熱情。
初中歷史新課程更多地體現(xiàn)了人文思想與教學效益觀念,為提高教學實效性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深刻領會新課程的內涵,不斷反思、調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學實踐,努力使初中歷史教學精彩、鮮活而靈動,在教學實效性的提高中促進對學生的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岳樹紅.提升初中歷史教學實效的實踐與思考[J].學園(教育科研),2012(18)
[2]任正權.淺談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J].新課程(中旬刊),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