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言話語霸權遮蔽下的中國古代白話文學

      2015-11-05 06:31曾詣曹順慶
      江漢論壇 2015年1期
      關鍵詞:白話文言

      曾詣 曹順慶

      摘要:一切歷史都是話語權斗爭和掌控的歷史,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演變便清楚地體現(xiàn)著文言話語霸權對于白話語的壓抑。正是在這種影響下,諸如“白話詩派”、白話小說等中國古代白話文學呈現(xiàn)出畸形的發(fā)展樣態(tài)。而從話語斗爭的層面重新考察中國古代白話文學的發(fā)展,不僅能夠解釋清楚文學史上的眾多謎團,更能對中國古代文學史作出相應的反思,完善自身對于中國文化的認識。

      關鍵詞:文言;白話;話語霸權;白話文學;中國古代文學史

      中圖分類號:120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5)01-0080-06

      一、引言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么.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薄柏i吃死人肉,人吃死豬腸。豬不嫌人臭,人反道豬香。豬死拋水內,人死掘土藏。彼此莫相瞰,蓮花生沸湯?!鄙鲜鰞善娮?。第一首是大家都熟知的胡適的《蝴蝶》,另一首則是近年來逐漸被世人所了解的唐代詩人寒山的《豬吃死人肉》??梢哉f,這兩首詩的語言風格非常相似,都屬于十分口語化的“白話”。而得出這樣的論斷,不禁使人大為吃驚:難道白話詩歌不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才產生的嗎?其實,這種觀點是大錯特錯的!

      古代的中國一直存在著文言一白話兩套系統(tǒng).這是漢語語言體系的兩種形態(tài),分別作為古代的書面語和口頭語而被使用。這種現(xiàn)象不僅在中國出現(xiàn),在全世界范圍內也有類似的情況。如中世紀的歐洲,拉丁語就是其書面語,而但丁的著作《論俗語》則是專門提出文學應當使用口頭語(白話)。又如印度,他們古代的書面語是梵文,而到了14世紀的時候,印度開始倡導文學使用方言,如孟加拉語、印地語等等各地方方言俗語(白話),這些都可以算作古代印度的口頭語。所以說,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一套語言系統(tǒng),白話的使用和相應的白話文學的發(fā)展都是真真切切的事實。那么,既然中國自古就有白話,為什么我們古代文學的研究者們沒有注意到一直發(fā)展著的白話文學呢?為什么大家會錯誤地以為白話詩歌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才出現(xiàn)的呢?為什么諸如寒山詩等中國古代白話詩歌領域的研究熱潮是由美國等外國研究者率先掀起的呢?筆者認為,這一切問題的根本在于中國古代的“文言話語霸權”。

      傳統(tǒng)史觀認為,一切歷史都是事實。也就是說,所有的歷史基本上是可信的。而隨著西方新歷史主義“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論斷橫空出世.歷史便由信史變成了人們闡釋的產物??梢哉f,新歷史主義標識出歷史客觀性之外的主觀性是一大進步,但是主客交融的闡釋存在著極大的隨意性.這又將歷史引向了另外一種極端。所以,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歷史不可能是真正的事實,當然也不會全然是闡釋的產物。那么,歷史到底是什么?筆者在總結前人學術資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種更為確切的論斷:“一切歷史都是話語權斗爭和掌控的歷史?!倍^的“話語”,則并非指一般意義上的語言或談話,而是借用當代的話語分析理論,專指文化意義建構的法則,這些法則是指在一定文化傳統(tǒng)、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思維、表達、溝通與解讀等方面的基本規(guī)則,是意義的建構方式和交流與創(chuàng)立知識的方式。這種話語大致可分為話語解讀方式、意義建構方式、話語表述方式和交流方式等等。因此,掌握話語權,就意味著控制了建構特定文化的規(guī)則,就代表了真理、代表了權威.就可以依照某種意愿壓制其它話語。

      那么。接續(xù)上文的討論,中國古代文學史可以說就是不同話語權不斷斗爭的產物,而文言話語和白話話語的斗爭則是其核心的部分。其實,文言和白話并不是天然就對立的兩套系統(tǒng),其真正的分野是從西漢開始的。隨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儒家體系構筑起了強大的話語霸權,這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有著極強的主導作用。文化霸權必然會體現(xiàn)在知識壟斷的層面,而對于語言的壟斷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儒家話語霸權影響下出現(xiàn)的文言話語霸權就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主流。勝者為王敗者寇,話語斗爭在確立某種話語霸權的同時,就必然會遮蔽掉其它并存的話語。因此,作為主流的話語,文言文及文言文學的發(fā)展脈絡是清晰和凸顯的。但是,作為弱勢的白話話語,其源遠流長的發(fā)展脈絡則被有意無意地遮蔽住了。而在這種“文強白弱”的局面下,現(xiàn)存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也就變得殘缺不全,不僅得出的某些論斷有失偏頗,而且也出現(xiàn)了許多令人疑惑的“哥德巴赫猜想”,如唐代興起的“白話詩派”其詩人身份和流傳的問題,又如白話小說的作者考據問題。下面筆者將就上述困惑,從文言話語霸權的層面嘗試做出解釋,以期對殘缺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作一些反思。

      二、白話詩派

      二戰(zhàn)以后,美國掀起了一場以“垮掉的一代”為代表的反文化運動。那時候精神家園失守的美國青年一代倍感迷茫,紛紛將目光投向了經由日本傳到美國的中國唐代詩人寒山的作品上??梢哉f,如果不是美國“垮掉的一代”如此高度關注寒山的詩作,中國的學界或許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將注意力聚焦到這位早已被淹沒于文學主流中的詩人身上。而隨著國內學者項楚先生等人對相關材料和成果的整理與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進程中一直未被發(fā)現(xiàn)的“白話詩派”逐漸浮出歷史水面。

      并非中國古代文學中出現(xiàn)的所有白話詩作都屬于“白話詩派”。“白話詩派實際上就是佛教詩派,或者說是‘禪的詩派。它以通俗語言創(chuàng)作,采用偈頌體,其作者基本為在家居士或出塵僧侶,其淵源、成立、發(fā)展、興盛和衰落,與禪學及禪宗保持著某種同步關系。由南北朝時期的禪學而產生了初期佛教白話詩,到初唐時期‘王梵志詩匯合了許多無名作者的白話詩,‘白話詩派便正式確立了。從慧能的禪宗南宗興起之后,隨著禪宗勢力的日益擴展,許多禪師創(chuàng)作了大量標示著個性宗風的偈頌,‘白話詩派不但完成了向南宗禪的轉型,而且進入了全盛時期。這種繁榮一直延續(xù)到晚唐五代?!钡奖彼螘r期,“白話詩派”才逐漸走向衰微。上面所提及的王梵志和寒山就是這一詩派的重要代表詩人。那么,如此源遠流長、興盛發(fā)展的“白話詩派”為什么沒有像“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等其它唐代詩派那樣為人所熟知?為什么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眾多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學者會對這樣一個重要的板塊幾乎一無所知?歸根結底,這都是深受中國古代文言話語霸權的影響。這樣一種話語遮蔽,使得“白話詩派”于文學發(fā)展進程中“被消失”,直接導致了國內文學史研究中其地位的邊緣化。而且,由于“白話詩派”處于強大的文言話語霸權主導下,所以在其歷史沿革中留下了許多令人費解的“哥德巴赫猜想”。

      首先是“白話詩派”的詩人身份問題。正如上文所述,“白話詩派”的發(fā)展上啟南北朝時期,下至北宋年間。不僅延續(xù)的時間很長,而且聚集了龐大的創(chuàng)作隊伍。除了代表詩人王梵志、寒山、龐居士、拾得等人以外,還有早期的詩人寶志、傅大士等人,以及隊伍龐大的禪宗南宗的開創(chuàng)者慧能及其弟子們、禪宗北宗神秀及其徒眾們等等。可以說,這是一股毫不遜色于其它詩歌派別的創(chuàng)作力量。但是,在我們熟悉杜甫的身世、了解王維的生平的同時,卻對這些“白話詩派”詩人的出身知之甚少。從已有的材料分析,這些關于“白話詩派”詩人經歷的記載要么縈繞著濃厚的神秘色彩,要么就是只言片語模糊不清,歷來學界對其人其事都難有定論。

      直接開創(chuàng)了唐代“白話詩派”的詩人王梵志,其身世至今仍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謎團。據晚唐時期的馮翊子(嚴子休)所撰的《桂苑叢談·史遺》記載:“王梵志,衛(wèi)州黎陽人也。黎陽城東十五里有王德祖者,當隋之時,家有林檎樹,生癭大如斗。經三年,其癭朽爛。德祖見之,乃撤其皮.遂見一孩兒,抱胎而出,因收養(yǎng)之。至七歲能語,問曰:‘誰人育我?及問姓名。德祖具以實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日志);我家長育,可姓王也。作詩諷人,甚有義旨,蓋菩薩示化也?!?/p>

      從上述文字中的“因林木而生”、“蓋菩薩示化也”等等字句,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中國古代常見的為有名望之人物冠以傳奇出身的傳統(tǒng)。但是,王梵志這個所謂“樹癭生嬰”的神話傳說在《呂氏春秋》中關于伊尹的記載中出現(xiàn)過,在《藝文類聚》中對于孔子的描述里也出現(xiàn)過。所以說,這樣一種在各類文獻中比比皆是的說法不僅很難讓人以之為信,更不能將其視作對詩人身份的有效記錄。因此,王梵志的身世一直以來都只是一個“大眾”傳說式的存在。

      與此相似,關于唐代白話詩人寒山的生平經歷,其相關記載也是頗為模糊的。像《太平廣記》卷第五十五《寒山子》引《仙傳拾遺》所云:“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歷中,隱居天臺翠屏山。其山深邃,當暑有雪,亦名寒巖,因自號寒山子。好為詩,每得一篇一句,輒題于樹間石上。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隱之興,或譏諷時態(tài),能警勵流俗。桐柏徵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于人間。十余年忽不復見。咸通十二年,毗陵道士李褐,性褊急,好凌侮人。忽有貧士詣褐乞食,褐不之與,加以叱責。貧者唯唯而去。數(shù)日,有白馬從白衣者六七人詣褐,褐禮接之。因問褐曰:‘頗相記乎?褐視其狀貌。乃前之貧士也。逡巡欲謝之,慚未發(fā)言。忽語褐日:‘子修道未知其門。而好凌人侮俗,何道可冀?子頗知有寒山子邪?答曰:‘知。曰:‘即吾是矣。吾始謂汝可教,今不可也。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嗇神抱和,所以無累也;內抑其心,外檢其身,所以無過也;先人后己,知柔守謙,所以安身也;善推于人,不善歸諸身,所以積德也;功不在大,立之無怠,過不在大,去而不貳,所以積功也。然后內行充而外丹至,可以冀道于仿佛耳。子之三毒未剪,以冠簪為飾,可謂虎豹之鞟,而犬豕之質也。出門乘馬而去,競不復見?!笨梢哉f,《太平廣記》中關于寒山狂放不羈、仙風道骨的記載充滿了傳奇的色調,其引文出處的文獻名稱“仙傳拾遺”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問題。

      通過筆者引用的兩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在探討“白話詩派”詩人們的身份問題時,我們經常面臨尷尬的境地。即使是像王梵志這樣極具代表性且在當時也頗有名氣的白話詩人,像寒山這樣尤為重要且在后世影響深廣的白話詩人,其生平依舊讓人捉摸不透,引發(fā)學者的不同猜想。所以,對于創(chuàng)作隊伍龐大的白話詩派,其他名氣稍小的詩人情況就更不容樂觀了,無名詩作、托名詩作廣泛存在。如我們常說的“王梵志詩”,實際上是包括了從初唐(以及更早)直到宋初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許多無名白話詩人的作品。所以,相比照于此類問題并不突出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其它主流詩派??梢哉f,“白話詩派”在詩人身份方面所遭遇的尷尬境遇恰恰反映了中國古代文言話語霸權對于白話話語的壓抑。

      另外,“白話詩派”的流傳問題也十分突出地體現(xiàn)出了中國古代的文言話語霸權問題。“白話詩派”作為一個佛教詩派,不僅成為了眾多文人墨客創(chuàng)作時的一種靈感來源,更是民間信仰的重要載體。無論是創(chuàng)作隊伍的規(guī)模,還是相關作品的數(shù)量,又或是民間受眾的基礎,這一詩派在南北朝至北宋的整個發(fā)展期內應該是得到了廣泛的流布的。但是,由于“白話詩派”一直處于文言話語霸權的陰影下,一直難以在主流文壇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在歷史的浪濤中,“白話詩派”的大量詩作相繼失傳,再難為后人道也。下面,筆者仍舊以王梵志和寒山這兩大詩人為例來具體討論這一問題。

      正如上文提到的有關王梵志“癭樹生嬰”的身份傳說,雖然迷霧縈繞,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王梵志在唐代民間是十分出名的,不然也不會有諸如此類的神話流行于世。而論及其詩作,雖然王梵志的白話詩涵蓋了包括其本人在內的眾多其他無名詩人的作品,但是“王梵志詩”的成就和影響還是十分突出的。王梵志詩在唐代受到廣大僧侶人士的歡迎,詩話提到它,高僧引用它,在民間更是不脛而走、傳誦一時。而且,王梵志詩在唐代就已遠播海外,在日本平安朝滕原佐世于公元850年前后所編的《日本國見在書目》中便有收錄。降及宋代,王梵志詩受到文人的偏愛,許多筆記中都有相關記載。其犀利潑辣的詩風深得黃庭堅的欣賞,對于形成宋詩重視理趣的特色也不無作用。但是,這樣一批重要的詩作,流傳到明代的時候就已基本失傳,以至清代敕編的《全唐詩》只字未錄。如果不是上世紀初人們在敦煌藏經洞內發(fā)現(xiàn)了30余個寫卷.恐怕大量的王梵志詩仍處在歷史的塵封之中。而當我們重新回顧這些詩歌的流傳過程,不難發(fā)現(xiàn)這期間的話語權問題?!对娊洝分械淖髌繁韧蹊笾驹姷哪甏鼮榫眠h,與王梵志詩同時代的許多其它唐詩作品也得到了很好地保存,并且在中國傳統(tǒng)的“詩文正統(tǒng)論”影響下,詩歌的命運應該更為樂觀。那么.為什么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廣泛傳布,深受人們喜歡且數(shù)量龐大的王梵志詩會陷入失傳的境地?一言以蔽之,文言話語霸權?!对娊洝冯m是先秦時期的作品,但是因為它得到了文言話語霸權的保護,所以經久不衰。唐代眾多詩歌雖與王梵志詩同期出現(xiàn),但是因為它們屬于文言話語的體系,所以千古傳唱、婦孺皆知。作為白話話語的一種文學體現(xiàn),即使數(shù)量龐大、受眾基礎堅實、影響深廣,王梵志詩依舊注定會被文言話語所淹沒。

      相較于王梵志詩而言,寒山的詩歌雖然在當時沒有那么大的影響,但是其流傳的情況也很能說明文言話語對白話話語的霸權。寒山的詩歌主要在禪林中流傳,雖然在宋代的時候,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和朱熹等大文人對其詩作有所提及,但是一直沒有進入主流的文學潮流中。然而,墻內開花墻外香。寒山的詩作自東傳日本以后,一直受到日本文壇的重視和推崇。到了二十世紀中葉,寒山的詩歌在美國等地掀起了一股熱潮,成為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寄托??梢哉f,寒山的詩歌雖然有著不同于王梵志詩的流傳經歷,但是也同樣反映出了文言話語霸權對白話詩歌的壓抑。寒山的詩歌能夠得到那么多大文人的關注,并且在海外得到如此積極的響應,說明其詩作具有相當?shù)奈膶W美感和豐富的內涵。所以,寒山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中長期的缺席,只能歸因于話語權的問題。

      綜上所述,曾一度繁榮的“白話詩派”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中精彩紛呈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無論是其詩人身份問題還是作品流傳情況,都深受中國古代文言話語霸權的影響。所以,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中國古代文學史中文言和白話之間的話語權斗爭.要盡可能地還原文學發(fā)展流變的真容??梢哉f,無論從縱向考察其作為銜接中國古代白話文學發(fā)展脈絡之重要一環(huán)的作用,還是從橫向觀照其與其它詩派的相互影響,我們都應該為“白話詩派”正名。

      三、白話小說

      中國的小說傳統(tǒng)可謂源遠流長,學界一般將古代的小說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兩大類。這兩條小說發(fā)展脈絡一直并行發(fā)展,而且彼此影響滲透,共同展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獨特魅力。但是,在強大的儒家話語霸權和文言話語霸權的雙重影響下,中國古代文學一直存在著“詩文正統(tǒng)論”和“文言正統(tǒng)論”。所以,一直被認為是“稗官野史”之流的小說長期不受重視,而于唐宋時期正式成型的白話小說更是備受壓抑。筆者僅以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之一大顯學——“作者考據”問題為例,便足以說明文言話語霸權下白話小說發(fā)展的畸形狀況。

      《金瓶梅》曾被美國大百科全書稱贊為“中國第一部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而正是這樣一部不朽的杰作,在其成書之后的數(shù)百年間,一直難以確證其作者“姓甚名誰”。有資料顯示,目前關于《金瓶梅》之作者的考據已將近70種。下面,筆者將簡要地列舉出國內學者魯歌、馬征在相關研究中所評述過的56種說法。

      從上述列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界內對于《金瓶梅》作者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雖然通過多重考證,可以排除大多數(shù)的錯誤說法,但該問題還是難有定論。如“蘭陵笑笑生”、“世廟時一巨公”、“嘉靖間大名士”、“王世貞門客”這幾種較為可信的說法,幾經考證依舊指代不明、模棱兩可,恐怕這個“蘭陵笑笑生”終成無解之謎了。而《金瓶梅》作者問題的復雜性與作品本身的輝煌成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不禁讓世人疑惑:為什么寫就如此一部無論是成書當時,還是流傳后世都頗受歡迎的巨著的作者,不愿意署自己的真名,僅僅以一個幾乎沒有任何確證性的外號“蘭陵笑笑生”傳世?筆者認為,個中緣由多種多樣,但是可以肯定其中_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國古代文言話語對白話小說的霸權影響。因為,小說在中國古代一直是非主流的文學樣式,而且由于文言話語霸權的作用,白話小說更是末流之作。所以,當時的文人多以創(chuàng)作小說為恥,即使“勉強為之”也不屑于署上自己的真實名字。所以,諸如“蘭陵笑笑生”之流的代號便成為了眾多白話小說的“作者”了。

      類似的情況除了存在于《金瓶梅》以外,還體現(xiàn)在中國的“四大名著”中。如“四大名著”中成書最早的《水滸傳》,其作者真實身份之說法常見的就有五種:有史料記載為證的“施耐庵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提到的“疑施為演為繁本者之托名”的“假托人名說”:同樣有史書記敘為證的“羅貫中說”;在多種傳世版本中體現(xiàn)的施耐庵、羅貫中“合著說”:匯集眾多作者智慧的“完善說”。又如《西游記》,現(xiàn)存的幾種明代版本均未署作者姓名。而近百年來,《西游記》作者的研究大體經歷了無作者——推衍作者為丘處機、吳承恩——否定丘處機、考訂作者為吳承恩——否定吳承恩、尋覓新作者的探索歷程。而情況相對樂觀的《三國演義》和《紅樓夢》,其作者問題也還有許多存疑之處。如《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到底其籍貫是什么?曹雪芹應該是《紅樓夢》的原創(chuàng)者,還是“批閱增刪”者?

      中國古代文學傳統(tǒng)中一直被邊緣化的小說藝術。其實蘊含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和美學價值。特別是逐漸成型于唐宋時期、興盛于明清時期的白話小說,更是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的重要成果。但是,在主流的文言話語主導下,白話小說的發(fā)展軌跡蜿蜒曲折,而諸如眾多關于小說作者身份的“哥德巴赫猜想”又突顯出這股文學潮流接近畸形的發(fā)展狀況。既成的事實我們無法改變,但是作為后續(xù)的探究者,我們可以更新自身的研究視角。也就是說,在有限的材料支撐下,我們或許很難真正解決中國古代白話小說的諸多謎團,但是我們卻可以從話語權的維度,重新觀照在文言話語霸權下的白話小說發(fā)展情況。這不僅會啟發(fā)我們對某些問題產生新的看法,也將使我們更好地發(fā)掘其潛藏的價值。

      四、結語

      對于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而言,其書面語和口頭語都不可能是截然分開的兩種語言形態(tài),所以,分別作為漢語書面語和口頭語的文言體系與白話體系,彼此對立但又相互交融。雖然,話語斗爭的背后是更為深層而復雜的社會原因,但是更離不開語言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正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文言話語即使處于霸權地位,有著自身的演變脈絡,它也仍舊需要依賴于其對立項白話話語而存在。一方面,文言話語在壓抑白話話語的同時,會主動收編白話話語的有益部分。另一方面,白話話語對文言話語霸權產生叛逆的同時,也會為了自身的生存而主動地、局部地向文言話語靠攏。而作為兩套話語系統(tǒng)共同作用下的中國古代文學,其發(fā)展歷程會比過往我們僅僅關注文言話語所呈現(xiàn)出來的情況更為復雜,當然也會更為真實。唯有同時觀照主流的文言話語和游離于此之外的白話話語,中國古代文學史才能真正呈現(xiàn)出應有的完整形態(tài)。

      胡適曾在《歷史的文學觀念論》一文中提到:“惟愚縱觀古今文學變遷之趨勢,以為白話之文學種子已伏于唐人之小詩短詞。及宋而語錄體大盛,詩詞亦多有用白話者(放翁之七律七絕,多白話體。宋詞用白話者更不可勝計。南宋學者往往用白話通信,又不但以白話作語錄也)。元代之小說戲曲,則更不待論矣。此白話文學之趨勢,雖為明代所截斷,而實不曾截斷。語錄之體,明清之宋學家多沿用之。……小說則明清之有名小說,皆白話也?!拾自捴膶W,自宋以來,雖見屏于古文家,而終一線相承,至今不絕。”雖然,胡適對于中國古代白話文學發(fā)展脈絡的梳理比較簡略。難免有失嚴謹。但是,我們從中還是可以很明確地體會到。中國古代除了延續(xù)著主流的文言文學脈絡,還存在著白話文學這一發(fā)展系統(tǒng)。可以說,中國的白話文學不是橫空出世的畸形兒,它上承先秦兩漢之源.下啟五四新文學之流,是一脈相承且別具特色的中國文學的重要部分。而且,這樣一種白話文學.不僅包含了狹義的文學文本,如上述的數(shù)量龐雜且極富價值的白話詩、白話小說等,還囊括了廣義的文學文本,如李漁的《閑情偶寄》等一批白話程度頗高的優(yōu)秀著作。我們應該重新反思現(xiàn)有的中國古代文學史研究,應該意識到長期存在于文學發(fā)展過程中的文言一白話話語斗爭,應該在原有關注文言文學的基礎上將白話文學拉出歷史水面。唯有真正的“雙劍合璧”,中國古代文學史才是完整的,我們對于自身文化的認知才是公正而全面的。

      另外,彰顯出中國古代文言話語霸權壓抑下的白話話語,不僅能夠補足原有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殘缺。更是為了治愈當下中國文化嚴重的“失語癥”。長期以來,我們不僅是簡單地把文言等同于包括古代文學在內的傳統(tǒng)文化,還籠統(tǒng)地將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前存在的白話文學也錯誤地并入了傳統(tǒng)文言文學體系中。這種將文言一白話兩種話語系統(tǒng)截然對立,對二者歸并的做法是嚴重錯誤的。這樣不僅會造成我們對漢語語言系統(tǒng)的錯誤把握,更會影響我們對自身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中國古代文學的清醒認識。而且,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的中國白話話語更多是西方話語傳統(tǒng)的中國化,我們除了拋棄了文言話語,也拋棄了自己的白話傳統(tǒng)。所以,我們要重新梳理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發(fā)展脈絡,要進一步地挖掘出被中國古代文言話語霸權遮蔽掉的白話話語體系,重新接續(xù)起自己的白話話語傳統(tǒng),煥發(fā)出應有的民族自信,讓湮沒的歌聲再次悠揚。

      (責任編輯 劉保昌)

      猜你喜歡
      白話文言
      家鄉(xiāng)的土白話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童謠聲聲唱出美好未來
      Kiss and Ride
      活用課外資料 助力文言教學
      文言之美美不勝收
      熟讀精思 尋求規(guī)律
      高中文言斷句教學策略淺探
      以古說今,文言句式復習也濯亮心靈
      對《文言是母語嗎?——解讀內地〈課程標準〉一思》的質疑
      镇远县| 青铜峡市| 舟曲县| 平凉市| 泸水县| 柳州市| 南丹县| 新昌县| 绥江县| 舟山市| 嘉善县| 密云县| 电白县| 渑池县| 兴宁市| 遂宁市| 昌邑市| 南丹县| 蕲春县| 仙游县| 天门市| 阿鲁科尔沁旗| 城步| 霞浦县| 民勤县| 渭源县| 嘉义县| 小金县| 滨海县| 滕州市| 建始县| 新密市| 阳信县| 璧山县| 泸西县| 新沂市| 汉源县| 阿克陶县| 富川| 东源县| 斗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