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紅梅,楊 寧
(1.揚州職業(yè)大學,江蘇揚州 225000;2.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613)
兒童心理理論是兒童對自我和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認知,并據(jù)此對相應行為作出因果性預測和解釋的能力[1]。這種關于心理狀態(tài)的知識是人類最基本的認識領域之一,其發(fā)展與兒童的道德、社會性及交流能力的發(fā)展密切關聯(lián),并對兒童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的互動有重要意義。早期的兒童心理理論研究主要關注兒童自身在心理理論獲得方面的作用,研究的焦點集中在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年齡以及不同任務帶來發(fā)展結果差異等方面的問題,[2,3]作為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情緒理解等早期能力的發(fā)展狀況及其對錯誤信念發(fā)展影響相關研究較少,且心理理論能力在發(fā)展過程中是如何獲得的還存在爭議。因此,為進一步明確干預訓練對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影響,本研究擬通過更為標準的干預訓練方式,探究心理論能力的獲得機制,考察具體心理理論任務和情緒理解能力的訓練是否促進兒童心理理論的有效發(fā)展,以期為兒童社會交際能力的改善及自閉癥兒童的治療等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從廣州市兩所幼兒園隨機抽取134名3至4歲的幼兒,經(jīng)前測任務篩選出符合本研究要求的91名幼兒作為研究被試。這些幼兒被隨機分為3組:錯誤信念組30人(M=43.13個月,SD=3.30,男16人,女14人);情緒理解組30人(M=42.97個月,SD=3.44,男15人,女15人);控制組31人(M=42.58個月,SD=3.37,男15人,女16人)。方差齊性檢驗結果表明,3個組在年齡上無顯著差異(F=.22,P > .05)。
1.前測
前測主要設置語言控制任務和經(jīng)典的錯誤信念任務兩個任務。語言控制任務先行,其目的是保證訓練階段的兒童都能理解測驗語言,并能對過去的狀態(tài)有基本的記憶能力,而經(jīng)典的錯誤信念任務則用來判斷兒童是否已具備一定的心理理論。并且只有通過語言控制任務且未能通過錯誤信念任務的兒童才能被選為實驗被試,參加后續(xù)的訓練干預。
語言控制任務:根據(jù)Gopnik和Astington的設計改編,任務不涉及心理理論能力,要求兒童報告盒子中所放物體的變化(在無蓋的盒子里先后放入小汽車和小球)。
錯誤信念任務:根據(jù)經(jīng)典的錯誤信念實驗范式而設計改編,由意外內容(“蚊香盒里放卡片”)和意外地點(“小兔的玩具小球在哪里”)兩個子任務組成。要求兒童對意外內容子任務中涉及到的表征變化、錯誤信念問題以及意外地點子任務中的錯誤信念和行為預測問題進行回答,每個任務得分范圍為0-2分(前測不計分)。
2.干預訓練
訓練在前測后的3~5天開始進行,由錯誤信念組和情緒理解組2個訓練組構成,共4個訓練環(huán)節(jié)。每次訓練完成一個任務,每兩次訓練間隔3~5天,訓練時間總長3~4周。為避免順序效應,在訓練過程中對各組4個訓練內容的順序加以平衡。
錯誤信念組:設計4個意外內容任務作為訓練內容(包括餅干盒里放糖果、鉛筆盒里放紙巾等),具體操作與前述意外內容任務相似。訓練中向兒童提出問題,根據(jù)兒童的回答給予適當反饋,和兒童進行討論,直到兒童做出正確回答為止。
情緒理解組:使用4個情緒觀點采擇故事(配備相應圖片)作為情緒理解組的訓練內容。其中2個內容“上幼兒園”、“吃晚飯”采用的是劉國雄等人針對Denham和Borke研究中的不足而加以改進的任務,[4-6]即設計低關聯(lián)情境中的情緒觀點采擇任務,讓兒童認識到不同個體對同一情境的情緒可能不同,以及同一個體在不同時間對某個情境的情緒也可能不同。另2個訓練內容“小明和狗”和“叔叔的禮物”分別根據(jù) Urberg和 Docherty以及 Landry和Lyonds-Ruth的情感觀點采擇故事改編[7],且故事任務結構已在1998年經(jīng)過張文新與林崇德的標準化處理。每個故事附有相應的問題,研究人員和被試一起討論分析,使被試能夠真正理解情境,解釋或預測當中涉及或產(chǎn)生的情緒情感,達到對兒童情緒理解能力的訓練。
3.后測
訓練結束后的3~5天進行后測。后測由意外內容、意外地點、外表-真實和來源監(jiān)控4項任務構成。4項任務的順序事先隨機決定,測試程序與前測相同。意外內容和意外地點任務除故事人物有所變化外,其余與前測相同。外表-真實任務參考Dalke的任務范式改編,[8]要求被試對仿真葡萄進行分辨(“外表”-葡萄,“真實”-塑料)并加以計分,得分范圍0~1分。來源監(jiān)控任務根據(jù)O’Neill和Gopnik的實驗程序改編,[9]要求被試對獲悉3種不同物體的方式和途徑進行判斷(“看見的”、“摸到的”、“別人告訴的”),并依據(jù)回答加以計分,得分范圍為0~3分。
在第1次檢測完成30天后,為考察訓練效果可否保持,抽取部分被試進行第2次追蹤檢測,追蹤檢測在形式和結構以及任務難度上與前一次相當。
運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計算3組被試在后測心理理論任務中的成績,結果見圖1。不同實驗小組在各心理理論任務上的表現(xiàn)不同,總體看來,錯誤信念組和情緒理解組被試的成績都顯著優(yōu)于未參加訓練的控制組被試,表明訓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
圖1 三組被試在各后測任務中的平均成績
對3組被試在各項任務中的得分進行方差,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訓練組兒童的成績均存在顯著性差異(見表1)。
表1 不同任務訓練組被試在后測各心理理論任務上表現(xiàn)的方差分析
通過事后兩兩比較檢驗(LSD)進一步分析,結果表明:在意外地點任務中,情緒理解組與錯誤信念組和控制組之間都存在極顯著差異,而錯誤信念組與控制組之間差異不顯著(見表2),說明情緒理解任務的訓練在意外地點任務中取得了訓練效果,而具體任務的訓練并沒有改善兒童在意外地點任務上的表現(xiàn),訓練效果未遷移至意外地點任務中。以上結果表明兩種訓練效果存在差異。
表2 不同分組兒童在后測各心理理論任務上表現(xiàn)的兩兩比較分析
在意外內容任務中,錯誤信念組和情緒理解組的成績都明顯優(yōu)于控制組,并且這兩組之間也存在極顯著差異,表明錯誤信念組被試具體任務的訓練在相應的后測任務中取得了訓練效果,同樣情緒理解組的訓練效果也在意外內容任務中顯現(xiàn)出來,但這兩種訓練對被試在意外內容成績的改善程度不同,錯誤信念組的表現(xiàn)優(yōu)于情緒理解組。
在外表-真實任務中,情緒理解組和錯誤信念組的成績顯著優(yōu)于控制組,表明情緒理解組和錯誤信念組兩訓練組都在外表-真實任務中獲得了遷移效應,且這兩組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在來源監(jiān)控任務中,情緒理解組和錯誤信念組的成績差異不顯著,但這兩組的成績都顯著優(yōu)于控制組,表明情緒理解組也在來源監(jiān)控任務中取得了訓練效果,而錯誤信念組在意外內容任務中所獲得的訓練效果能夠遷移到來源監(jiān)控任務中。
為檢測訓練的效果是否具有保持效應,一個月后30名被試(每組10人,男女人數(shù)相等)被隨機抽取出來進行追蹤檢測,將追蹤測試中各項心理理論任務的成績與后測成績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4項任務的成績在兩次測試中差異均不顯著(見表3),表明訓練效果得到了保持。
本研究在錯誤信念組和情緒理解組的訓練過程中采取了不同的干預措施,結果表明兩種干預訓練措施都能適當提高兒童心理理論的理解,有助于兒童心理理論的改善。但兩組被試在具體的測試任務上表現(xiàn)有所不同。具體任務訓練被試在意外內容、外表-真實以及來源監(jiān)控任務上的表現(xiàn)得到極大改善;而情緒理解訓練被試在心理理論各任務的表現(xiàn)均有很大提高,但在意外內容任務上成績差于錯誤信念組。該結果表明兩種訓練方法都取得了效果,但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
表3 不同組被試在各心理理論任務上兩次測試成績的比較分析
追蹤檢測結果也顯示錯誤信念組和情緒理解組兩訓練組心理理論整體水平顯著優(yōu)于控制組,表明訓練不僅在較短時間的檢測中有效,且能持續(xù)較長時間。說明訓練可能導致了兒童心理理論相關概念的改變。
本研究結果表明錯誤信念組在意外地點任務中的成績和控制組無顯著差異,即被試在意外內容任務中獲得的進步并沒有遷移到意外地點任務上,該結果與Meredith和Tony關于被試在意外地點任務訓練中所獲的進步不能遷移到意外內容任務上的結果一致。[10]雖然他們訓練中采用的是3~4人小組訓練模式,而本研究采用的是個體訓練模式,但訓練結果都未獲得概括化效應,遷移至非訓練的其他心理理論任務中。可能的原因是被試在某項心理理論任務訓練中獲得的真正的進步或許是有限的。
以與信念相關的情緒觀點采擇任務對情緒理解組進行訓練的結果表明,訓練改善了被試在心理理論各項任務上的表現(xiàn),促進了兒童對心理理論的理解。這進一步驗證了前人已有的相關研究結果,[11,12]即兒童的情緒理解,特別是情緒觀點采擇能力與心理理論發(fā)展顯著相關。與錯誤信念組不同,情緒理解組在意外地點任務上顯示出了訓練效應??赡艿脑蚴怯柧毸x擇的情緒觀點采擇的故事情境與意外地點任務的故事情境在結構上存在部分相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兒童理解他人的信念,預測他人的表情或行為,從而提高其在意外地點任務中的表現(xiàn)。
錯誤信念組和情緒理解組兒童在本研究中通過訓練所獲得的進步都遷移至外表-真實任務和來源監(jiān)控任務中,這與 Slaughter的研究結果一致。[13]但錯誤信念組被試在意外地點任務中未發(fā)生訓練效果的遷移,可能的原因是意外地點任務與其他心理理論任務在內容、形式、結構以及任務難度上存在差異,相比意外地點任務而言,其他任務可能更易于發(fā)生訓練效果的遷移。
一般兒童都會隨著時間的自然發(fā)展而獲得心理理論的能力,但家長和教師還是應該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和交往中與兒童多開展一些關于情緒情感或其他心理狀態(tài)的討論和交流,幫助兒童分析自己及他人的想法和行為,更好地促進兒童心理理論水平的發(fā)展和提高,增強兒童的社會認知和交往能力。此外,我們也可以試著用同樣的方法去幫助難以理解他人想法和行為的自閉癥兒童或其他存在心理障礙的特殊兒童,以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和減少他們的社交功能障礙。
[1]HAPPéF,WINNER E,BROWNELL H.The getting of wisdom:theory of mind in old age[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4(2):358 -360.
[2]桑標,繆小春,陳美珍.幼兒對心理狀態(tài)的認識[J].心理科學,1994,17(6):328 -333.
[3]鄧賜平,桑標,繆小春.幼兒心理理論發(fā)展的一般認知基礎——不同心理理論任務表現(xiàn)的特異性與一致性[J].心理科學,2002,25(5):531 -534.
[4]劉國雄,方富熹,趙佳.幼兒對不同情境中的情緒認知及其歸因[J].心理學報,2006,38(2):216 -222.
[5]DENHAM S A.Social cognition,prosocial behavior,and emotion in preschoolers:Contextual validation[J].Child Development,1986,57(1):194 -201.
[6]BORKE H.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of young children:Egocentrism or empathy[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1,5(2):263 -269.
[7]賈蕾.兒童社會觀點采擇與分享行為關系的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4.
[8]DALKE D E.Explaining young children’s difficulty on the false belief task:Representational deficits or context- sensitive knowledge[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5,13(3):209 -222.
[9]O’NEILL D,GOPNIK A.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s of their belief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1,27(3):390 -397.
[10]MEREDITH K,TONY C.Teaching false belief and visual perspective taking skills in young children:Can a theory of mind be trained[J].Child Study Journal,2000,30(4):273 -302.
[11]HUGES C,DUNN J.Understanding mind and emotion: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with mental-state talk between young friend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4(5):1026 -1037.
[12]陳英和,崔艷麗,王雨晴.幼兒心理理論與情緒理解發(fā)展及關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3):527-532.
[13]SLAUGHTER V.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pictorial and mental representations[J].Child Development,1998,69(2):321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