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鋒
民歌中的襯詞和襯腔
■沈鋒
在我國民歌的歌詞中,除了直接表現(xiàn)歌曲思想內容的正詞外,還常常穿插一些由語氣詞、形聲詞或稱謂詞構成的襯托性詞句,它們大都與正詞沒有直接關聯(lián),也不屬正詞基本句式之內,甚至很多還是無意可解的詞句,但一經和正詞配曲歌唱,成為一首完整的歌曲時,它們就表現(xiàn)出了鮮明的情感,成為整個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如果我們把這些襯托性的詞句去掉,不但會大大減弱歌曲的表現(xiàn)力,使歌曲頓失光彩,而且還常常會破壞歌曲結構的完整性,甚至根本無法演唱。
為了區(qū)別于正詞,我們就把這些襯托性的詞句統(tǒng)稱為“襯詞”,寫譜時常常用括弧把它們括起來。襯詞的曲調,就稱之為“襯腔”。
另外,我國還有大量民歌,是以歌曲中的襯詞來命名的。如安徽的《溜溜山歌》、湖南的《溜溜歌》、湖北的《得得調》、浙江的《里郎歌》、江蘇的《楊柳青》、青海的《嗆啷啷令》、廣西的《叮咚歌》……,由于這些襯詞賦予歌曲以鮮明的特點,即或改填新詞,它們也常被保留下來,可見它們在歌曲中的特殊地位。而且還有很多歌,襯詞的篇幅甚至比正詞還要長。所以大量而普遍地運用襯詞,是我國民歌中的一個重要特點。
(1)襯詞、襯腔的表現(xiàn)功能:
一是加強歌曲與生活的聯(lián)系,突出歌曲的民族風格與地方特色;二是加重語氣,活躍情緒;三是擬聲繪景,渲染氣氛;四是雕情刻意,細致傳神;五是模擬動作,形象生動;六是匯合一點,概括點題。
(2)襯詞、襯腔的結構功能:
生活的內容豐富多彩,人們的思想感情千變萬化,作為表現(xiàn)人們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民歌,不僅題材、風格多種多樣,而且結構形式也是靈活多變的。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內容,勞動人民常常通過運用襯詞、襯腔的辦法,來推動歌曲結構形式的變化發(fā)展、使之更為豐富多變。所以襯詞、襯腔也就成為一種促使結構變化發(fā)展的手段,具有重要的結構功能。
由于襯詞、襯腔在歌曲中所在的位置不同,和前后句的關系不同,所以它們的功能也不同。概括起來大體有以下五個方面:
1.啟示引入
我國有很多民歌,特別是山歌,常常在曲首有一個襯腔,然后引出正詞及其唱腔,這個襯腔,可能是一個長音,也可能是一個短句,或者是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樂句。它們的音調大都和基本結構的旋律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果是一個長音,這個音常常就是調式的骨干音,有的就是主音。這個曲首襯腔,不僅為正詞的出現(xiàn)做準備,還具有啟示引入的功用,而且還常預示了全曲的基本風格和情緒。
2.加襯擴充
加襯擴充是民間常用的手法之一。由于句幅增長,結構擴充,增強了歌曲的表現(xiàn)力。擴充的方法多種多樣,有的是在句尾加襯,使樂句延伸。如陜北民歌《翻身道情》的第一樂段:“太陽一出滿山紅”,被一個長達七個小節(jié)的襯腔和三小節(jié)間奏分割成兩個樂句,他不僅沒有破壞正詞內容的完整性,而且通過襯腔的渲染,襯托出一輪紅日從東方噴薄而出、光芒萬丈的雄偉景象,加上第二、三兩個樂句句間、句尾襯腔,使廣大農民得到翻身解放的激動心情,得到了盡情的抒發(fā)。
再比如江蘇民歌“楊柳子青哪、得兒弄子蹦哎、得兒弄子松哎”和由第五小結的音調重復三次而構成的動力性較強的“轉句”,推動了音樂的發(fā)展,最后又把正詞句尾的三字加襯,重唱一遍而結束。這首歌的每一個樂段都是以襯腔為轉句擴充而成的起、承、轉、合的四句結構。
3.連接過渡
用在曲中逗與逗、句與句或段與段之間的襯詞、襯腔,有的如民歌《打酸棗》上句后的襯腔,是前樂句的補充,屬句尾襯腔,它的主要功能是前樂句樂意的補充和引申。
另外,大部分民歌的最后一個樂句,常常就是歌曲中心思想所在的具有總結性的樂句。為了突出歌曲的中心思想,或者在它出現(xiàn)之前,或者在它部分或全句反復之前,大多插入一個襯腔,為它的出現(xiàn)或反復,在情緒上渲染醞釀,在結構上鋪墊準備。
4.平衡結構
在靈活多變、多種多樣的結構形式中,也必須前有呼、后有應,層次分明,均衡嚴謹。在民間,勞動人民常常運用襯詞、襯腔,使結構達到平衡。
5.加強收束
運用在曲尾的襯詞、襯腔,既可對正詞的表現(xiàn)予以補充、引申,而且還具有加強收束、穩(wěn)定終止的功能。有的歌,正詞最后并沒落在穩(wěn)定的音上,而是落在一個不穩(wěn)定的音上,而后用襯詞、襯腔來收束。
如江蘇民歌茉莉花中“又怕看花的罵”,欲掐而又不敢躊躇矛盾的心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另外,還有不少歌,正詞歌腔已經進入終止,但為了結束得更美滿,常常又通過襯詞、襯腔加以補充,以加強結束的功能。如山西左權民歌《會哥哥》等。
襯詞、襯腔的分類,多種多樣。有按襯詞句幅的長短,把它分為:“襯字”(也有叫“花字”或“墊字”的)、襯詞和襯句三類;也有按其用詞和表現(xiàn)把它們分為:“語氣襯詞”、“稱謂襯詞”、“象聲襯詞”、“口彩襯詞”和填詞后保留下來“習慣性襯詞”等五類;也有從音樂上按襯腔旋律句幅的長短把它們分為:“襯腔’’、“襯句”和“襯腔樂段”的。我們按照它們的形式特點并聯(lián)系其運用手法,分為:“鑲嵌式”、“伸延式”、“附加式”和“段式并列”等四類。
(1)鑲嵌式
所謂“鑲嵌式襯詞”,是指在不增長正詞曲調句幅的情況下,插入句中的襯詞。這種襯詞沒有專門的加腔,只借正詞歌腔見縫插空,和正詞裹在一起唱。鑲嵌式襯詞大都是由一至二個,少數(shù)是三或四個,有聲而無明確含意的語氣襯字構成。它們的時值一般較短,用在歌中的弱拍或拍子的較弱的部分,具有墊襯和加花的性質,沒有獨立的表現(xiàn)力,必須依附于正詞發(fā)揮作用。鑲嵌式襯詞的主要功能在于加強歌曲的節(jié)奏感,使節(jié)奏更為靈活活躍,旋律進行更為流暢自然,歌唱更口語化,更富于生活情趣,起到加重語氣、加強表現(xiàn)的作用。鑲嵌式襯詞,一般用在句子的字、詞之間和句尾。比如“那個”、“呀”、“哪啊”、“呀哈”、“得兒哎”、“得兒嘞”以及“哈哈呀”等都是。
(2)伸延式
《樂記》中說:“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磋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里所說的“長言”,就是當一般的聲調不足以表達其感情時,就延長其聲調以強調,這就是一種伸延。在民歌中,當正詞及其歌腔不能使感情得到充分表現(xiàn)時,歌手們就常常將旋律加襯延伸,以加強其表現(xiàn)力,使感情得到比較充分的表現(xiàn)。伸延式襯詞、襯腔可用在句中、句尾或句首,其伸延部分不論有多長,只能使句幅增長而不能獨立,必須依附于正詞歌腔。比如“粉皮墻上留(喂哎)詩(來我把呀呼嘿),最后一個點題性的樂句,不僅句尾有延伸,而且句首還向前擴充了一個小節(jié),從而使歌曲的感情得到了更為細致深刻的抒發(fā)。
(3)附加式
為了避免結構的呆板單調,使其更為豐富多變,以增強歌曲的表現(xiàn)力,適應表現(xiàn)的需要,常常在正詞曲調的基本結構之外,又插入一些新的襯詞、襯腔、它們在歌中形成相對獨立的樂節(jié)或樂句。運用這種襯腔就必然會沖破原來的結構,而引起擴充變化。所以在表現(xiàn)上,不僅比鑲嵌式、伸延式更強,而且往往還具有一定的獨立表現(xiàn)能力。由于它們是外加的,所以就稱之為“附加式襯腔”。和伸延式襯腔一樣,它也可以用在曲首、句前,曲中或曲尾。附加在曲首和句前的襯腔,可稱之為“加帽”。比如“蜜蜂采花來路遠”,“金翅膀哎銀翅膀”,不就是對蜜蜂的贊譽嗎!第二句正詞“花見蜜蜂笑著開”本來是含而不露的借喻,但卻故意用襯詞“小妹見哥拍巴掌”把它點明,兩句詞一襯一正,一明一暗,對偶關聯(lián),非常生動。附加在曲尾的襯腔,可以稱之為“穿靴”。
(4)段式并列
段式并列也是附加式襯詞、襯腔的一種,由于篇幅較長,不是一般的獨立樂節(jié)或樂句,而是以襯詞構成的與正詞樂段并列的具有相對獨立意義的完整樂段,所以把它和一般的附加式襯腔相區(qū)別,單獨列為一類,由于它是以襯詞為主或完全由襯詞構成,其旋律可以完全不受正詞的約束而自由發(fā)揮,這就為充分發(fā)揮音樂的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了條件,它和以上三種相比較,表現(xiàn)力更強,常會產生很好的藝術效果。
襯腔樂段大都用在正詞樂段之后,如河北民歌《反對花》的后樂段,是正詞樂段旋律的繼續(xù)和發(fā)展。由于它的進一步渲染,使整個歌曲所表現(xiàn)的情緒更為活躍,氣氛更為熱烈。另外,也有的襯腔樂段是出現(xiàn)在正詞樂段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