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重陽
試論畢淑敏散文中的比喻——以《西藏,面冰十年》為例
余重陽
【摘要】畢淑敏的散文在巧妙的比喻中富含哲理,以女性的敏感從容地表達她對人生對過去點點滴滴的領悟。她的散文中多含比喻手法,散文中用明喻、暗喻、借喻、反喻,且以明喻為主,使文章生動風趣又不失通俗。
【關鍵詞】畢淑敏散文比喻手法
畢淑敏17歲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這段刻苦銘心的經(jīng)歷深深地影響著她的文風,她的散文平淡而真誠,有一種女性少有的冷靜與大氣。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根據(jù)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用乙事物來說明描摹甲事物。甲是本體(被比方的事物),乙是喻體(用來打比方的事物),中間常有連接本體和喻體的比喻詞。比喻的基本類型有明喻、暗喻和借喻,此外還有很多變化形式。
畢淑敏的散文中運用許多修辭手法為文章增色,而比喻手法尤為突出,平實而貼近生活,豐富著她的作品,正是這一手法的運用使畢淑敏的散文既優(yōu)美又親切,烙刻在讀者的心里。
明喻的格式為“本體+“像”類喻詞+喻體”?!跋瘛鳖愑髟~包括“像、如、仿佛、好比”等等。
例(1)它的河水也不很急,泛著細碎的鱗花,彷佛那受傷的蟒,正在呻吟著休養(yǎng)生息,以圖再戰(zhàn)。(《在印度河上游》)
例(2)汽車搖搖晃晃地在布滿石子的路上往山上爬,像一只笨拙的綠毛龜。(《糖衣氧氣壓縮片》)
例(3)人生如同膠片,一旦感光,便不會消失,你不能毫發(fā)無損地假裝什么都沒有發(fā)生。(《西藏,面冰十年(代序)》)
本句用的類喻詞就是“如同”,將人生比喻成膠片,容易使人不自覺聯(lián)想到“老電影”“老照片”一類詞,在很多比喻中,生活的進行正如一場電影,將人生比喻成“膠片”,一方面寫出在人生尚未有經(jīng)歷時,這是一卷空白純凈的膠片,而時間的車輪緩緩碾過,膠片便已感光留下痕跡,在現(xiàn)實生活中,膠片感光后是不能刪除的,就像人生無法逃避的經(jīng)歷。
例(4)歡欣鼓舞的記憶,像綠葉盈手身軀肥滿的胡蘿卜。興高采烈地燦爛著,富有營養(yǎng)而又帶著星星點點的泥土,樸實無華。吃起來,有微微的甜,吸收人體,有強骨健身之效。(《西藏,面冰十年(代序)》)
本句是最常見的明喻類型,用“像”作為類喻詞。句中,胡蘿卜本是十分普通而很有營養(yǎng)的植物,而綠葉盈手身軀肥滿的胡蘿卜更是給人一種充實歡樂之感,記憶就是普通而大眾的,回顧“歡欣鼓舞的記憶”自然對心情對行動對價值觀的樹立與堅持是一種營養(yǎng)。
暗喻的格式為“本體+“是”類喻詞+喻體”。“是”類喻詞包括“是、變成、成為、等于”等等。
例(5)高山的帽子,永遠是皚皚的白雪。(《“回”字形的銀飾》)
本句中并沒有出現(xiàn)“像”類喻詞,而用了“是”這個暗喻標志性類喻詞,體現(xiàn)出一種直接而肯定的情緒。文章以“女兵的帽子”開頭,以“高山的帽子”結束,將皚皚的白雪比喻成高山的帽子,對照了前文中“我們”調侃大風把自己的帽子吹去送給了高山,又描繪出高山上皚皚白雪終年不化的自然環(huán)境。
借喻只出現(xiàn)“喻體”,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xiàn)。
例(7)一個渾圓的球,有不屈的堅硬的骨骼隆起,離太陽更近,離平原更遠。(《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本體是“高山”,喻體是“骨骼”,本體不出現(xiàn),句子更加簡潔平順。這種意象自然而然地讓讀者內心感觸到一種挺拔與堅毅,就像看到了巍巍高原上內心硬朗而純白的冰雪、山、人。
例(8)大團大團的冰雪,在我胸中凝結。(《信使》)
原本是寫由于老醫(yī)生的遇難使“我”每每要提筆寫信件時便會懷念起老醫(yī)生滿頭的蒼白,心中涌起悲涼,這里用“冰雪”直接代替著內心的酸楚,一方面用“冰雪”的“冷”“純”的特質類比胸中情緒的特質,一方面作者所處的阿里高原最具代表性的可見物質也就是“冰雪”。
反喻是以與本體沒有相似之處的事物作喻體,否定本體像某種事物,從反面襯托說明本體。
例(9)獅泉河絕不是一個溫順的女仆。(《在印度河上游》)
本文講述了“我們”在獅泉河洗衣物的故事,本想用獅泉河的浪花洗滌干凈被子上的雜物,卻險些連人帶物卷入獅泉河?!芭汀北臼且苑罩魅说男螒B(tài)出現(xiàn),乖巧溫和,恰如“我們”原來的心態(tài)。用“女仆”做喻體,且用一個“絕”字,自是反襯出獅泉河得不羈和暴怒。
總之,畢淑敏在阿里數(shù)次在生死邊緣徘徊,經(jīng)歷過死亡的人往往將生命看得透徹,十一年茫茫的冰雪洗滌她的雙眼和靈魂,因此她干凈、真誠而豁達的散文滋潤著讀者心靈,她所用的比喻簡潔而準確,喻體貼近生活,以輕快的姿態(tài)蹦入腦海,使人過目不忘。
參考文獻:
[1]畢淑敏.西藏,面冰十年[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余重陽(1973-),武漢大學圖書館醫(yī)學分館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