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紅 黃小昱
(大連外國語大學 俄語系,遼寧 大連 116044)
翻譯教學是我國高校外語專業(yè)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造就高水平翻譯人才、滿足社會發(fā)展需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翻譯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探討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問題,但也存在一些誤區(qū)。中國翻譯協(xié)會會長劉習良(2006:6)指出:“懂外語就能做翻譯這種錯誤的觀念還相當普遍,其結果是許多人能夠與外國人進行對話,卻不能完成翻譯任務”。何其莘(2007:11-12)認為:“學會外語就能從事翻譯工作,這是我國外語教學中的一個誤區(qū)”。外語水平與翻譯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然而,如果把外語人才培養(yǎng)等同于翻譯人才培養(yǎng)的確有失偏頗。翻譯活動有其自身的特點與規(guī)律,需要我們不斷加深理論認識,并將理論用于對教學的指導,提高人才培養(yǎng)效果。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西方學者紛紛把語篇語言學理論引進翻譯研究領域”(張美芳 黃國文,2002:3)。這可以認為是語篇翻譯研究的開端。語篇翻譯是把翻譯看成由源語語篇引發(fā)的目的語語篇的生成過程。換言之,“語篇翻譯研究是以實際翻譯活動作為考察對象,通過源語語篇、譯語語篇的對照研究,多種譯文的比較研究,‘描述’而非‘規(guī)約’語際轉換的內(nèi)在規(guī)律,包括對源語語篇的理解和闡釋,翻譯情景的把握,譯文構建的策略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康寧,2005:88)。語篇翻譯更加重視翻譯過程規(guī)律的揭示,對翻譯教學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教材建設始終是人才培養(yǎng)的必要前提。好教材可以解決許多教學上的疑難問題,有效貫徹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教材存在的問題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說明教學存在的問題。陶友蘭(2006)曾通過問卷和訪談形式分別調(diào)查了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共100名學生對英語專業(yè)翻譯教材的看法,主要體現(xiàn)在:①翻譯理論太籠統(tǒng),簡單劃一,針對性不強,沒照顧到專業(yè)差異;②譯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沒有注重整體性,對學習者啟發(fā)作用小;③對文化差異重視不足;④選材面不夠寬,大部分以文學為主,脫離現(xiàn)實,缺少在不同情境中如何用兩種語言來分別描述的講解;⑤提供的范文太完美,讓人感覺無法達到境界,語言最好接近普通人的水平等。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根據(jù),教材存在的問題可以直接反映出教學問題。據(jù)筆者調(diào)查,國內(nèi)頗有影響的學術雜志都極少刊登有關翻譯教材研究的文章。以《中國翻譯》為例,在2004年至2014年期間發(fā)表的文章中,僅有3篇專門討論教材問題。其中一篇研究的是對外漢語的翻譯教材;一篇為法律專業(yè)翻譯教材研究;另一篇是對某一翻譯教材的譯例進行評議或質(zhì)疑??梢姡g教材的研究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非常不利于翻譯教學水平的提高。下面我們以俄語專業(yè)教材為例,說明目前俄語專業(yè)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
學者李紅青(2006)曾經(jīng)對建國初期至2002年我國俄語翻譯教材做了調(diào)查,縱觀我國高校俄語專業(yè)翻譯教材的建設歷程,我們可以將其大致分為:
建國初期,在全國出現(xiàn)俄語學習高潮時,俄語翻譯教材的編寫工作正式開始并初具規(guī)模。由于受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教材內(nèi)容政治化色彩較強,涉及內(nèi)容主要有社會主義、革命領袖及中蘇友誼。
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后,外語教學受到極大重視,極大地促進了翻譯教材建設。受當時國家對外交流需求迅速增大的影響,這一時期編寫的教材擺脫了過去以單一性政治題材為主的狀況,題材開始多樣化,內(nèi)容更加充實,編寫思路主要是進行雙語比較,語法、修辭的分析,基本屬于語法流派翻譯教材。
為編寫出更加適合人才培養(yǎng)要求的教材,學者們不斷反思,更新教材內(nèi)容。進入20世紀90年代,翻譯教材的實用性更加突出,出現(xiàn)了包含各類應用文翻譯教材,題材也擴大到外貿(mào)、科技、新聞等多個領域,旨在滿足當時興起的對外貿(mào)易、科技等領域對翻譯人才的需求,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學以致用,將所學知識更加直接地運用到工作中去。
此外,學者們也開始關注理論對教材編寫的指導意義,進行了相關理論的探索,并將理論研究成果貫徹到翻譯教材的編寫之中,從而指導翻譯教學。出現(xiàn)了教材將美學及其它相關學科理論引入翻譯的交叉性研究,如傅仲選所著、1993年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實用翻譯美學》;也有的教材開始注重翻譯中的文化現(xiàn)象,在教材的專題中,補充相關的文化語言知識,講解俄漢語言表達方式的異同,分析俄漢、漢俄翻譯的特點和難點。如王秉欽著,1995年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翻譯學》,從民族心理與思維方式入手,深入地探討了二者對翻譯活動的影響。此時篇章理論也進入到學者們的視野,一些翻譯教材開始注重語篇的整體理解與表達,從而改變了以語法為綱的傳統(tǒng)編法,按照詞、句、句段和篇章的翻譯單位層次進行編寫。例如,李世駿,張永全等所著,1999年由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俄名作譯文選析》一書共選中俄佳作100個篇段,每個篇段都附有相應的譯文,并對譯文的長處、不足及翻譯方法進行簡要分析。這種教材編寫方法能夠使讀者站在語篇的層次理解兩種語言的異同,更好地領會原文的某些深層含義及翻譯技巧的運用,是對翻譯教材傳統(tǒng)編寫方法的突破。
21世紀成為翻譯教材建設的鼎盛時期。我們對2000至2014我國國內(nèi)出版的俄語專業(yè)翻譯教材進行統(tǒng)計,重新修訂出版和新出版俄語翻譯教材達到了28種以上,如下頁表。
教材是教學之本,也是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俄語教師一直致力于研究翻譯教材的編寫原則和進行翻譯教材的編寫。經(jīng)過幾十年的努力,俄語專業(yè)翻譯教材的類型在總體上達到了一定的數(shù)量,從而使翻譯課程教學的內(nèi)容實現(xiàn)了從“單一化”到“多元化”。這一時期出版的翻譯教材不同于以往的翻譯教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改變了有史以來俄語翻譯教材無“口譯”的狀況
“幾十年來,翻譯的教學與研究,似乎都偏重于筆譯,偏重于‘漢譯外,很少重視‘外譯漢’,尤其是口譯”(林寶煊,1994:43)?,F(xiàn)在,“和英語比較起來,我們俄語專業(yè)的口譯還處于無系統(tǒng)、非專業(yè)化的階段”,“問津口譯問題的俄語學者還寥寥無幾”(顧鴻飛,2000:54)。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社會對口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在我國第一本俄語專業(yè)翻譯教材問世之后將近半個世紀的時候,2002年9月,由叢亞平、張永全編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全國第一套俄漢口譯教材《俄漢口譯高級教程》。在此之后,又出版了多部口譯教材(詳見下頁表),填補了俄語口譯這一領域教材的空白。
2.題材更廣泛,更加突出實用性
在教材內(nèi)容上,以社會需求、學生未來工作為依據(jù),選用貼近現(xiàn)實生活、具有時代氣息、反映最新語言變化的語料。如2006年出版的《俄語——高級口譯技能訓練與實戰(zhàn)演練教程——同傳捷徑》一書涵蓋了經(jīng)濟貿(mào)易、政治外交、人與自然、科學技術等不同領域的口譯實戰(zhàn)場景,語料非常多樣化,專業(yè)性更強。由胡谷明編寫的《俄漢翻譯教程》、《漢俄翻譯教程》在保持傳統(tǒng)的詞匯、語法及翻譯技巧編寫思路的基礎上,增加趣味性和實用性的語料,覆蓋政論、文學、經(jīng)貿(mào)、體育、衛(wèi)生、旅游、環(huán)保、藝術等領域。而黃忠廉,白文昌編寫的《俄漢雙向全譯實戰(zhàn)教程》則包括了交流、訪問、談判、合同、企事業(yè)單位、工農(nóng)業(yè)、科技、政治、經(jīng)濟、改革、國際關系、法律、教育、交通、通訊、廣告、醫(yī)療、保健、文化、藝術、文學、愛情、婚姻、家庭、休閑、旅游、體育等20多個專題,培養(yǎng)學生的全譯技能與全譯意識。
還有的教材突出應用文,如叢亞平等編寫的《實用俄漢漢俄翻譯教程》;也有的教材強調(diào)語體體裁對翻譯的影響,如楊仕章編寫的《俄漢翻譯基礎教程》講解了不同語體體裁的相關例句,幫助學生建立起語體意識。上述這些教材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選擇面更加廣泛。
21世紀出版的俄語專業(yè)翻譯教材
3.針對性更強
在教材的種類中,注重教材的“個性化”。不論是筆譯教材,還是口譯教材,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如201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楊仕章編寫的《軍事翻譯》;2007年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陸永昌編寫的《俄漢文學翻譯概論》;2008年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王利眾、張廷選編寫的《俄漢/漢俄科技口譯教程》;2001年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陳國亭編寫的《大學俄語翻譯精粹》;2002年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王利眾、童丹編寫的《新編大學俄語翻譯技巧與訓練》與2005年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白文昌編寫的《大學俄語四級翻譯教程》,都做到了各有側重,教學目標明確這一點。
此外,針對傳統(tǒng)的以全譯為主的翻譯教學方法,學者們還提出了“變譯”的思想。全譯即語法翻譯法,是指將外語翻譯成母語,母語譯成外語的逐詞翻譯法。針對傳統(tǒng)的全譯法,黃忠廉(2002:96)提出了變譯法,“譯者根據(jù)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減、編、述、縮、并、改等變通手段攝取原作有關內(nèi)容的思維活動和語際活動”,并在《變譯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出版了《俄漢翻譯開發(fā)基礎》,使學生不僅重視微觀技巧,也能夠有意識地根據(jù)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需求改變原作的內(nèi)容與形式,以適應靈活多變的翻譯要求,滿足社會翻譯實踐的需要。
另外,我們還看到,在這一時期的教材當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繼續(xù)得到了關注。由叢亞平編寫、2012年出版的《俄漢翻譯教程》除了對傳統(tǒng)的詞匯、語法、修辭進行對比之外,對俄漢語之間存在的語言文化障礙、形成的具體原因及其在翻譯中的克服方法進行了講解。2006年由陳潔編寫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俄漢語言對比與翻譯》以詞、句、文并重,理論結合實踐,突出教學中的“疑難”,側重闡述俄漢語言在詞匯、語法、修辭、語用、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和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以及對其的翻譯轉換。但是體現(xiàn)文化因素與語篇意識這兩方面的教材仍然為數(shù)不多。
透過幾十年來我國俄語專業(yè)翻譯教材建設的發(fā)展,我們可以管窺到我國高校俄語翻譯教學的狀況,題材越來越多樣化,讀者針對性越來越強;并逐步意識到,只有詞、句的翻譯單位是不夠的,開始重視語篇的整體理解與表達,重視真實的交際語言及交際情景文本,使詞句與篇章結合,以形成完整的翻譯教學內(nèi)容體系。此外,開始注重翻譯中的文化現(xiàn)象,探索民族心理與思維方式對翻譯活動的影響。綜上所述,俄語專業(yè)翻譯教學取得的成績十分顯著,但是,對于快速發(fā)展的社會對翻譯人才的需求還有一定的距離,還不能完全滿足翻譯教學的需要。
翻譯教材應突出應用,讓學生將所學理論用于指導自己的翻譯實踐,分析解決翻譯實踐過程中的實際問題,也就是提供在培養(yǎng)學生應用翻譯能力方面所必需的理論知識。為了真正做到突出應用,在教材中對于理論來源、推導過程、理論爭議等可能不是重點,而翻譯實際技能訓練內(nèi)容和案例分析則更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我們認為,通過案例探討翻譯技巧應優(yōu)先于泛泛而談的翻譯技巧講解。不管是在翻譯教學理念的改革、改善題材的實用性、還是解決文化因素相關問題,以實際翻譯活動作為考察對象的語篇翻譯原則都能夠發(fā)揮強大的作用。因為它揭示的是語際轉換的內(nèi)在規(guī)律,可以使學習者觸類旁通,提高學習效率。我們認為,語篇翻譯教學原則可以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思維模式轉換的語篇翻譯原則、修辭語境的語篇翻譯原則及文化語境的語篇翻譯原則。
翻譯過程中最讓人感到困難的往往是兩種語言結構方面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可歸結為兩種語言思維模式或習慣的不同。“講不同語言的人從事認識思維活動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思維影響、決定語言,尤其是語言結構的面貌”(司顯柱,1999:80)。把握漢語與外語兩種語言宏觀結構的差異、民族思維習慣的不同,對翻譯學習者大有裨益,可幫助他們觸類旁通,在翻譯時自覺地進行模式轉換,從而生成通順流暢的譯語語篇,提高翻譯效率。因此,在翻譯教學和教材的編寫中貫徹思維模式轉換的語篇翻譯原則是十分必要的。
兩種不同的語言在詞匯、語法、修辭等各方面以及文化、思維等方面都相差懸殊,絕非詞與詞的對等這樣簡單。我們看到,很多翻譯教材的引例是以句子為單位,以語篇為單位的大多也沒有語境,這有悖于語言規(guī)律,因為詞語只有在語境中才會產(chǎn)生意義。教材選材如果缺乏語境及相關信息,學生就不會很明確翻譯的目的。例如,在節(jié)選原著時未將原著背景信息引入,學生往往無法清晰地了解原文作者的意圖、缺乏相關語境的背景知識,致使翻譯質(zhì)量降低,達不到預期目標。語篇的形成和對語篇的理解是在交際中發(fā)生的,語篇是在具體交際過程中的產(chǎn)物,因此往往依賴語境方能存在。立足于語篇整體,結合語境去分析、理解句子和詞語才能深刻理解原語語篇,促進譯語語篇的準確構建。翻譯教學應以語篇為單位,語篇里的段、句、詞的翻譯選擇均以符合語境要求、實現(xiàn)文本的交際功能為目的。這種教學方式的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從整體上培養(yǎng)學生的語境意識,讓學生學會從語境的角度考慮文章的翻譯方法,而不是只把目光停留在對某些具體詞匯和句子的翻譯思考上。本文將主要探討修辭語境與文化語境的語篇翻譯原則。
普遍認為,思維影響著語言結構的面貌,即對語言結構有一定的固化作用。俄羅斯學者 Г.Я. Coлгaник(2009:3)認為“正是語言思維決定了思想的語言形式及其關系。思想的聯(lián)系及其活動規(guī)律也體現(xiàn)在言語中”。語篇翻譯是兩種符號系統(tǒng)的轉換,涉及信息不同的組合排列方式,其本質(zhì)是“譯者轉換思維定勢的過程。……都要求譯者站在篇章的層面上不斷調(diào)整、改變自己母語固有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王武興,2005:92)。“思維模式?jīng)Q定語篇結構,語篇結構是思維模式的表達形式。”(呂世生,2011:61)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漢民族從總體而言表現(xiàn)出一種重整體、重悟性、重主體意識的思維模式及認知心理圖式?!霸谥袊说乃季S模式中有一種主體意識”(周培志,2003:186)。以書面語為例,漢語語句的建構通常都是從人的角度出發(fā),主動態(tài)的句子居多。而在俄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中被動態(tài)則更加常見,因此俄漢兩種語言互譯時經(jīng)常需要進行思維模式的轉換:漢語主體思維模式與俄語客體思維模式的轉換。例如:
(1)市場競爭非常激烈。這就迫使羽絨服廠不斷探索和更新產(chǎn)品的花樣,尋找既為顧客滿意又能賺取利潤的新途徑。然后按照需求組織生產(chǎn),不斷完善產(chǎn)品的花色和質(zhì)量,保證了產(chǎn)品在市場上的銷售和利潤的增長。
(叢亞平 張永全,2002:113)
譯成俄語為:
Кoнкypeнция нa pынкe нaпpяжeннaя. Этo зacтaвляeт фaбpикy пocтoяннo вecти пoиcк, oбнoвлять accopтимeнт пpoдyкции, иcкaть нoвыe пyти к пoкyпaтeлю, к пpибыльнocти. Пpoизвoдcтвo cтpoитcя в cooтвeтcтвии co cпpocoм, нeпpepывнo c oвepшeнcтвyeтcя pacцвeткa и кaчecтвo пpoдyкции, чтo oбecпeчивaeт peaлизaцию пpoдyкции нa pынкe и pocт пpибыли.
(叢亞平 張永全,2002:98)
在該例的漢語原文中,“組織生產(chǎn)”、“完善產(chǎn)品的花色和質(zhì)量”這兩個行為都是由主體“羽絨服廠”發(fā)出的。譯成俄語時,則需要把“組織”的對象和“完善”的對象“生產(chǎn)”及“花色和質(zhì)量”改為主語,將主動態(tài)改為被動態(tài)。此外,還需加上關聯(lián)詞чтo,做從句中的主語,以使主謂一致。
漢語句中傾向于以人為中心,顯得主體性較強。在譯成俄語時,行為客體要轉變?yōu)楠毩⒌膶ο?,而不像漢語那樣通過主體的體驗來體現(xiàn),這樣才能譯成更加客觀的、形式嚴格、緊湊、地道的俄語語句。
中國人習慣于從側面表明自己的想法,先把圍繞主要思想的所有周邊問題闡述清楚,然后在最后說出重點信息。這種思維方式我們稱其為“螺旋思維模式”。這也是為什么漢語語句通常開始部分介紹背景、條件、原因、證據(jù),然后才做出結論、說明觀點的原因所在。螺旋思維模式可使中國人避免直截了當。相比之下,俄語思維更加直接,重要的部分放在語句的開頭,表示看法、觀點或主題,然后引入各種次要成分,說明條件、原因等等。這種思維方式我們稱其為“直線思維模式”。俄漢語句的詞序完全不同,這是俄漢、漢俄翻譯工作者,尤其是口譯譯員通常感到最為困難的地方,把握漢語螺旋思維模式與俄語直線思維模式兩種思維方式的轉換有助于較好地解決這類問題。例如:
(2)近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五屆亞太生殖健康大會上,中國人口發(fā)展成就展引人矚目。自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30多年的時間中國人口少出生近4億人,使世界60億人口日推遲了4年。
(胡谷明,2011:54)
譯成俄語為:
Ocoбoe внимaниe пpивлeклa выcтaвкa дocтижeний paзвития нaceлeния Китaя нa cocтoявшeйcя нeдaвнo в Пeкинe 5-й Aзиaтcкo-Tиxooкeaнcкoй кoнфepeнции пo Пpoблeмaм peпpoдyктивнoгo здopoвья. Зa 30 c лишним лeт, кoгдa в Китae былa в вeдeнa пoлитикa плaниpoвaния poждaeмocти, в Китae poдилocь пoчти нa 400 млн. чeлoвeк мeньшe, чтo oтoдвинyлo oтмeткy нaceлeния Зeмли в 6 млpд. чeлoвeк нa 4 гoдa.
(胡谷明,2011:53)
漢語原文中的時間地點狀語“近日在……大會上”位于句首,然后出現(xiàn)主語謂語,先出現(xiàn)次要成分,后出現(xiàn)主要成分,符合漢語螺旋思維的特點;譯成俄語時則根據(jù)直線思維把主語謂語提到前面,把狀語放到后面;漢語原文時間狀語從句“自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位于句首,譯成俄語時,則后移至時間短語“30多年的時間”之后,也是因為螺旋思維模式與直線思維模式的轉換。
翻譯過程中的句法轉變是一個多方面的復雜問題。正像俄羅斯學者 Гapбoвcкий H.К.(2007:506)所說,“該問題非常寬泛,將我們帶入某種語言動態(tài)世界圖景的認識領域,因為言語講的是某種語言如何展示事件在時空的連續(xù)發(fā)展?!睂W習一種語言,等于進入了“另一個人際交往圈”,因此,學習外語不僅僅意味著掌握它的詞匯與語法,從本質(zhì)上說是轉換一種思維方式和習慣,即習得說目的語的本族語者的思維模式。學習翻譯好比讓大腦從不同思維模式的競爭、糾結過渡到和平共處、自如切換的過程。
“翻譯這種跨文化語言交際想要獲得成功,就需要在交際全過程中,譯者和作者之間的語境共享程度應盡可能最大?!保ㄍ趺?,2010:108)“語篇通常發(fā)生在作者與讀者之間,或是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凡是語言交際就離不開修辭語境,這在翻譯時表現(xiàn)為譯者對不同的修辭語體與修辭風格進行選擇。”(寧琦,2007:19)一個語篇的修辭語境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它的翻譯基調(diào)。因此,盡可能多地把握原文特定的修辭語境因素,是正確翻譯的關鍵。語篇翻譯的難點有時不是說明語篇的字面含義,而是跟修辭語境有關的詞義的準確選取、詞的修辭意義的判斷等。修辭語體的不同往往對此有很大的影響。
為服務于藝術形象,文學語體詞匯選擇范圍大,涉及面廣,語法的限制作用被大大降低,句式的選擇也隨著作品不同體裁的變化而變化。“在俄漢文學翻譯中,時常應采取“意合”和“淡化形合”的方法。改變原文句際銜接詞語的修辭色彩?!保悵?,2007:270-271)例如,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有這樣一段文字:
(3)Hecмoтpя нa вcю cвoю лoвкocть, oн нaxoдилcя пoчти пocтoяннo нa caмoм pyбeжe нищeты и ocтaвил cвoeмy cдинcтвeннoмy cынy cocтoяниe нeбoльшoe и paccтoяниe. Зaтo oн, пo-cвoeмy зaбoтилcя oб eгo вocпитaнии: Bлaдимиp Hикoлaич гoвopил пo-фpaнцyзcки пpeкpacнo, пo-aнглийcки xopoшo, пo-нeмeцки дypнo.Taк oн и cлeдyeт: пopядoчным людям cтыднo гoвopить xopoшo пo-нeмeцки; нo пycкaть в xoд гepмaнcкoe cлoвцo в нeкoтopыx, бoльшeю чacтью зaбaвныx, cлyчaяxмoжнo...
從字面上直譯,此段應為:
盡管自己一生工于心計,他卻經(jīng)常幾乎處在赤貧的邊緣,給自己的獨子留下一份不大的、已經(jīng)破敗的產(chǎn)業(yè)。但是,他按自己的意思關懷兒子的教育,所以說弗拉基米爾·尼科拉伊奇的法語說得非常好,英語也行,只是德語說不好。這理所當然:上流社會的人們都不屑于把德國話說好;但是在一些場合,在大多數(shù)尋開心的場合,談話當中插入個德語詞兒——是可以的……
原文段落劃線詞有四處,第三處的冒號表示后句是結果。譯文劃線詞有五處,增加的一處“只是”使中文表達更加清晰,與下文形成很好的銜接。但是這段譯文讀來感到表達生硬、死板,如鯁在喉?!霸谖膶W語體的漢語表達中,不宜使用太多的因果、轉折句,老舍先生也主張要少用“然而”、“所以”、“但是”這些詞轉來轉去。在一定的語境中,往往依靠文氣的貫通來銜接,能夠省略掉關聯(lián)詞語時,盡量省略為好?!保ㄗ谕⒒⒌龋?988:208)此段較好的譯法為:
雖說他一生工于心計,卻常常陷入幾乎赤貧的困境,僅給獨子留下一份已破敗的微薄產(chǎn)業(yè)。可他完全按自己的主見教育兒子,果然潘辛的法語講得很出色,英語也不錯,可德語不行。這很自然,要知道上流社會人德語講得好,那是不光彩的;不過,在某些場合,大多是逗樂場合,冒出個德語詞也可以……
這里用了較為口語化的詞語,移譯了原文中的轉折、因果等語氣,銜接分寸得當,文氣順暢。與文學語體完全不同,科學語體的表達要準確、客觀、嚴謹、富有邏輯性。需要特別注意之處就是句際銜接詞。當不用句際銜接詞容易招致歧義時,務必不能省略銜接詞。例如:
(4)Жeлeзo извecтнo чeлoвeкy нecкoлькo тыcяч лeт. Ho в пoлнyю cилy oнo cлyжит eмy лишь coтни лeт.Teпepь этoт мeтaлл cтaл нeoбxoдимым для coвpeмeннoй тexники.
Tpyднo нaзвaть бoлee нyжный чeлoвeкy мeтaлл,чeм жeлeзo. Жeлeзo - этo мaшины и cтaнки, aвтoмoбили a кopaбли, элeктpocтaнции и мocты. Гдe нeт тeпepь жeлeзa.
在這段文字中的“Ho”,“Teпepь”在譯文中都必須有所體現(xiàn),才能使語句的邏輯關系十分清晰,避免誤解。可譯為:人類認識鐵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充分利用鐵只是近幾百年的事情?,F(xiàn)在鐵已成了當代工程技術必不可少的金屬材料。目前,很難找到哪一種金屬,比鐵的需求量還要大。因為有鐵,才有汽車船舶、電站橋梁、以及機床等機器??傊?,鐵無處不在。
商務俄語一般不苛求語言的優(yōu)美性,而是簡潔扼要,旨在解決商業(yè)具體事務,其中牽涉到業(yè)務磋商,商業(yè)談判,索賠理賠等語用功能,最終目的是使商貿(mào)活動運作順利并產(chǎn)生盈利,這就構成了商務俄語的話語方式,選詞精確,行文簡約。
(5)Ha ocнoвaнии пpeдcтaвлeннoгo дoкyмeнтa зaинтepecoвaннaя cтopoнa ocвoбoждaeтcя oт oтвeтcтвeннocти...只需簡單譯為:據(jù)此證明當事方豁免……責任。
(6)Уcлoвия cдaчи-пpиёмa тoвopoв дeйcтвyют в cooтвeтcтвии c ?Кoммepчecткими ycлoвиями cдeлoк вo внeшнeй тopгoвлe, peкoмeндoвaнными мeждyнapoднoй и пpaвилaми иx тoлкoвaниями?. 此處用在話語方式上選擇高頻出現(xiàn)的“依照、按照……處理”,譯為:交貨條件依照國際商會制定的《國際貿(mào)易術語解釋通則》辦理。
李運興(2001:120)認為:“語篇與其文化背景的種種關聯(lián)構成其文化語境,任何語篇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生成的……文化背景在語篇中以語言的形式反映出來。”翻譯過程中,與源語語篇有關的源語文化語境由于與譯語文化語境不相容而無法或很難用譯語加以表達時,就造成文化語境的沖突。我們認為,語篇翻譯的過程就是對讀者頭腦中可能出現(xiàn)的文化語境裂縫的文化語境進行補救的過程。好的譯者應該是一個盡心盡力的文化使者。學者李運興(2001)歸納總結了譯者在處理文化成分的過程中應當采取的幾種模式:文化直入模式、文化阻斷模式、文化詮釋模式、文化融合模式、文化歸化模式。采用顯示模式可以給讀者提供必要的文化語境信息;采用融入模式可促進對外來文化語境的吸收;如果源語文化語境在譯語中空缺,則可采用直入模式,為譯語文化輸入新鮮血液。
例如:
(7)— Bacилий! Гдe зeлeныe вecлa? — кpичaл ктoтo. Bacилий, xмypый, кaк oктябpьcкий дeнь, yклaдывaл нeвoд в бapкace, a Cepeжкa cмoтpeл eмy в coгнyтyю cпинy и oблизывaл гyбы, — пpизнaк eгo жeлaния oпoxмeлитьcя.(——瓦西里!那綠色的槳在哪里?——有人喊著。瓦西里臉色陰沉,就像俄羅斯十月的陰雨天,他在舢板船上收拾著漁網(wǎng),而謝廖沙看著他彎曲的后背,舔著嘴唇,——露出想再喝點兒酒的標志性表情。)
(Гopький Maкcим,1933:17)
上述語篇中的 oктябpьcкий дeнь(十月的天)與詞語xмypый(陰郁)搭配,如果直接譯為“瓦西里臉色陰沉,就像十月的天”會令中國讀者十分費解。對于漢文化讀者來說,十月是和 “風和日麗”、“金秋”等色彩絢爛的概念相聯(lián)系的。在俄羅斯,十月正是陰雨連綿的季節(jié),這就是高爾基在作品中用“十月的天”來比喻瓦西里陰郁面孔的原因??紤]到的差異,譯文采用文化語境顯示模式處理為“瓦西里臉色陰沉,就像俄羅斯十月的陰雨天”,給讀者提供必要的文化語境信息,這種譯法成功地解決了文化語境的沖突。
翻譯教學需要實踐,翻譯理論能夠減少翻譯實踐的盲目性。合適的理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翻譯觀,更好地幫助學生自學,甚至使譯員終生受益。翻譯教材是教師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jù),既不能通篇都是理論,也不能完全拋開理論指導去一味地實踐。傳統(tǒng)翻譯教學重在詞句的轉換,譯例幾乎大多以單個句子的形式出現(xiàn),對語境等語篇因素沒有足夠的重視。這種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訓練了學生對詞句層面的翻譯能力,但往往也會使學生的翻譯能力局限于詞句層面,而產(chǎn)生譯文語篇缺乏有效的銜接、連貫,對原文語篇理解過于片面甚至錯誤的現(xiàn)象。
因此,我們需要對現(xiàn)有教材中遵循的教學原則教學修正,補充語篇的相關知識,以語篇為原則編寫翻譯教材,使學生深刻理解語篇對翻譯的要求,并提高翻譯能力。隨著我們對語篇翻譯理論認識的不斷加深,相信學者們還會發(fā)現(xiàn)其他有效的語篇翻譯原則。在翻譯教學與翻譯教材的編寫過程中突出語篇意識,意味著把翻譯中的問題巧妙融合到各類語篇中,站在語篇整體的高度解決翻譯問題。因為,翻譯不僅要體現(xiàn)原文的意義,還要體現(xiàn)原文的交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