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圖
太極拳是享譽拳壇的內家三大拳種之一,其高深莫測的技擊武藝和匪夷所思的養(yǎng)生功效讓人嘆為觀止,所以吸引了當今世界數(shù)以億計的人趨之若鶩,使之成為太極拳門下弟子或愛好者,每日勤練不輟,蔚為大觀。在眾多太極拳習練者中,很多人經過明師指點和自身苦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有不少人練拳多年卻始終不得要領難窺門徑,拋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玩票者”不說,真心投入勤學苦練竟也難達進境,是為何也?難道有什么訣竅或奧秘老師沒教,或者自己資質愚鈍根本不是學習太極拳的材料?
自古“文以載道武以修德”,太極拳作為一種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其文武兼?zhèn)涞膬群┐缶畋赜袑崜?jù)而非空穴來風,如同天地玄黃星移斗轉江河奔涌草長鶯飛等等萬事萬物生長運行都有自己特定的章法、儀軌一樣,太極拳自創(chuàng)始至發(fā)展中也逐漸形成了并仍在不斷豐富著的一整套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的規(guī)矩、法度。這些規(guī)矩法度是太極拳自創(chuàng)始人開始的大師們一代一代親身體會、琢磨、砥礪出來的智慧結晶的集大成總結,是習練太極拳希望有所成就者遵之則成、違之則謬的不二法門,也因此成為了太極拳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陳式太極拳的老架一路(74式)是最古樸的太極拳套路,每一招每一式都看上去動作簡明而實際上要義繁難。從最基本的手、眼、身、法、步的形態(tài)到最奧妙的螺旋纏絲勁的運用,其要義雖用盡天下筆墨亦難盡述其萬一。此說絕不夸張。僅以掌型為例開說,陳式太極拳的掌型要求是瓦棱掌,五指伸直而掌心內含,拇指與小指有微微相合之意,中指挑領。其原理何?中醫(yī)學認為,人體有四梢:舌為肉梢,發(fā)為血梢,牙為骨梢,指(趾)為筋梢。所謂梢,即是指人體的肢體或器官或血液或骨骼或筋脈的最末端,手指(腳趾)即是人體筋脈的最末端。太極拳始祖陳王廷在其拳經總歌《四梢第四》中寫道:“然捶以由內而發(fā)外,氣本諸身而發(fā)梢。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于梢則實而仍虛?!庇终f:“四梢足,而氣自足矣,豈復有虛而不實,實而仍虛之弊乎?”要義是說講究“行氣”的太極拳如果不能使“氣”達于四梢則定會虛實失當,由此可見練“梢”、練拳過程中對于“梢”的錘煉、通達對于太極拳習練的重要性,也說明了作為“筋梢”的手指在習練太極拳過程中“伸直”、“微合”、“挑領”絕不是可有可無可做可不做的細枝末節(jié),而是關系到成與不成的大是大非 。從基本要求來看,做到這幾點并不是很難,可是一趟老架一路74式打下來始終不變地遇到出掌的時候就不折不扣自然而然是這種掌型,除大成者外誰能做到?大成者之所以大成也正是因為他們做到了包括掌型在內的所有要訣密鑰才成其為大成者。這是不是練拳經年而無所成者之所以無所成的原因之一或沒有之一就是原因呢?
大師陳鑫在《太極拳論》中說:“一身必令上下相隨,一氣貫通。” “發(fā)令者在心,傳令者在手,觀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說,缺一不可?!边@里再次提到了手的當緊之處。當代諸多太極拳名家在教授太極拳時反復強調太極拳練的是“整勁”,“一動渾身無有不動”,也旁證了手和全身的關系。操拳時手指伸直,全身筋脈方能極盡舒展,氣息意念方能周行無礙;拇指和小指微合,意為“開合有度虛實合宜”;中指挑領,帶動脊椎“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僅此一個小小的“梢節(jié)”,即有如此講究,即能發(fā)生如此“法力”,提領太極拳習練者逐步窺見“意到氣到,氣到力到”的玄妙境界,最終登上技擊和養(yǎng)生的峰巔。可見“小處不可隨便”絕非一句笑談。
由于作為人類交際工具的語言本身的天然缺陷,大師們在口傳太極拳要訣的時候客觀存在著“詞不達意”不能盡述的無奈情形,久遠之后的文字傳承又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再次“打折”的情況,這些實情的存在使得太極拳在傳承過程中總是會或多或少丟失一些彌足珍貴的寶典,使得繼承者在接受太極拳真?zhèn)饕吕彆r會或多或少遺漏一些稀世絕學,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是上蒼在武學領域給人類留下的“缺憾的美”。既如此,后學者跟隨老師亦步亦趨尚有可能留有遺憾,那么“尊法度守規(guī)矩”就顯得尤為重要。前文僅只論到了手的一型——掌型,也只論到了對掌型的些須皮毛感悟,就已略感口干舌燥,推而論之與全身那么多器官組織有關的要緊關隘都需要謹守,說這些規(guī)矩法度“浩如煙?!苯^非危言聳聽。因此,靜聽、細悟、恪守明師的教導并遵照苦修是想在太極拳學習中有所成就的唯一路徑,舍此無他。
如此說來習練太極拳豈非“苦海無涯”了嗎?何時何地才能有出頭之日呢?不必悲觀,君不見包括明師在內的大成者、包括已有豁然開朗之感的小成者放眼望去比比皆是嗎?老子曰:“天下之難作于易”,“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尤難之,故終無難矣”(《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看似繁難的規(guī)矩法度在每日的不輟習練中謹遵不易,在失矩時能及時醒悟或經老師指點后及時矯正,點滴的“謹遵”積累成動作的習慣,日久天長,當這些規(guī)矩法度已經成了你身體的一部分的時候,你也會綻放出“難者不會,會者不難”的拈花一笑。
(版權所有,非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