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瑛
摘 要: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提問是一種主要的教學方法,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不僅如此,教師提問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主要針對教師提問對學生口語輸出的影響做出了簡單的分析和探討,旨在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口語能力的加強。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師提問;口語輸出
教師提問是一種在課堂教學中廣泛使用的教學模式,老師通過對學生提出問題,不僅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還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輸出能力。許多學者都對教師提問作出了研究,但是針對學生口語輸出的問題研究甚少。
一、教師提問引發(fā)學生思考
英語老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口語輸出和表達的時候,要適當?shù)匾龑麄冎鲃拥厮伎紗栴}。當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覺得缺乏熟悉度時,他們可能就不愿意主動去思考這些提問,也可能是他們不知道如何來進行思考和回答。當教師提出一些他們相對比較了解和熟悉,或是能引起他們興趣的問題時,學生可能就比較能夠主動去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而與老師交流自己的看法、想法。所以,對于提出的問題,教師需要對其難易程度有所把握,既不能太難,讓學生無從下手;也不能太簡單,無法讓學生深入思考。
例如,當老師在課堂上提出“When does Liu Mei usually get up in the morning?”這個句式是以前課堂上教過的內(nèi)容,在學生的理解范圍內(nèi),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記憶、積累來回答問題。學生在回憶知識的過程中,不僅鞏固了所學的句型,還學會了組織句式回答問題,在這樣的思考與表達中,學生不知不覺地就提高了口語輸出能力。
二、教師提問刺激學生興趣
在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口語表達時,如果提出的問題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學生就不會主動思考這一問題,也不愿意動腦筋去思考如何回答問題。老師的提問教學必須圍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進行,比如他們的興趣愛好、日常生活等等,當學生有興趣與老師交流時,自然而然就可以提高他們的口語能力。
例如,當老師提出“When do you usually get up in the morning?”這個問題時,學生會積極地思考并回答,因為這是他們的日常生活,交流起來簡單不復雜,他們會很樂于回答。當他們回答完了之后,老師可以繼續(xù)追問“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weekends?”學生就會繼續(xù)思考,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回答。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學生通過回答自己熟悉和感興趣的問題而達到了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效果。
三、教師提問深化學生知識
老師在對學生提出問題時,不能僅僅局限在課本知識和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上,還應該引導學生去討論一些拓展性的話題,讓學生討論一些課堂知識以外的事情,在這樣的對話交流中,學生就會認識到自己的知識儲備不夠,無法支撐起完整的討論,這樣就會激發(fā)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自主地進行學習和思考。
老師可以提出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提問,比如長大后求職時,你會如何向面試官介紹自己,并回答面試官的問題。這樣不僅能引發(fā)學生深入地思考,也可以讓學生在試著回答問題時認識到自己在英語學習方面的不足,例如詞匯量缺乏、句型掌握太少等等,他們就會知道自己今后在學習英語時應該努力的方向。老師通過這樣有選擇性、有技巧的提問,讓學生了解自己缺少哪些知識,該補充哪些知識,可以讓學生在不斷地自主學習中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口語。
四、教師提問指出學生錯誤
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對知識的吸收和掌握需要一定的時間,有時候會因為對句法、詞匯、句式掌握得不夠而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老師在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時,若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了錯誤或問題,老師應該及時指出,運用比較委婉或者幽默輕松的方式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學生在今后的口語表達中就會注意不再犯相同的錯誤。
比如,當老師問“What did you do on last Sunday?”學生回答“I go to the swimming pool with my father.”學生的回答明顯有時態(tài)錯誤,老師可以再說一遍問題,并在提問時將代表時態(tài)的“did”重讀,提示學生出現(xiàn)了時態(tài)方面的錯誤,這樣學生會恍然大悟,應該回答“I went to the swimming pool with my father.”因為老師的再次提問使學生聽到了重要提示,在重新回答后,學生會意識到自己在英語時態(tài)方面的學習中還存在薄弱環(huán)節(jié),從而會使督促自己更加注意時態(tài)方面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周軍平.教師話語與第二語言習得.外語教學,2006(23):69-72.
[2]劉雄姿.外語課堂教學中糾錯性反饋研究綜述.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5(4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