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琪
摘要:2015年高考新課標Ⅰ卷作文考題引發(fā)了很大的爭議,造成這種爭議的一個深層次原因則是公民規(guī)則意識的淡漠和缺失。為了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創(chuàng)造基礎條件,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突破,切實提高全體公民的規(guī)則意識:通過科學立法提升公眾對于法律的認同感;各級領導干部要自覺做遵規(guī)守紀的社會楷模;嚴格法律實施樹立法治權威;暢通救濟渠道引導公眾依法維權;積極探索法治宣傳教育制度化的形成機制。
關鍵詞:高考;作文;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2-0218-02
一、2015高考新課標Ⅰ卷作文考題及引發(fā)的爭議
1.2015高考新課標Ⅰ卷作文考題的內容。在2015年的高考中,新課標全國Ⅰ卷(適用地區(qū):河南、河北、山西、江西等省份)出了這樣一道材料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女大學生小陳迫于無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慮,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查實后,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并將這起舉報發(fā)在官方微博。經媒體報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
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給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tài)度,闡述你的看法?!?/p>
2.2015高考新課標Ⅰ卷作文考題引發(fā)的爭議。就2015年全國高考新課標Ⅰ卷作文考題所受關注及引起的爭議而言,和往年相比,真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偟膩砜?,在這林林總總的爭議當中,以下兩類觀點最為引人注目:一類觀點是認為這樣的材料作文寫作立意困難,為難學生,容易使他們陷入“正義與倫理的糾結”陷阱。對此,似乎從專家學者的爭執(zhí)中也能得到某種程度的印證。如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王大績認為給違章父親寫信應傾向大義滅親;而作為著名詩人、學者、文化批評家的葉匡政老師則認為可以從注重人倫、法律不應傷害親情的方面來立意。這兩種觀點如此對立而且又都難以說得上全面深刻,專家的意見尚且如此,讓一個中學生作何選擇呢?另一類觀點聲勢更大,即作文素材的城市化傾向明顯,對農村學生不利。據中國青年報記者的采訪報道,甘肅省臨洮縣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崔浩老師就認為:“命題者忽略了農村學生的認知感受,沒有考慮到生活經歷對學生的影響?!薄斑@樣的作文題目對農村學生肯定有影響,由于沒有這樣的生活閱歷,對他們來說有失公平?!盵1]
二、從2015高考新課標Ⅰ卷作文考題引發(fā)的爭議看我國公民的規(guī)則意識缺失問題
2015高考新課標Ⅰ卷作文考題引發(fā)的爭議還遠不止上述論及的范圍,但就所涉爭議的整體情況來看,有一個基本共同的特點,即大多不從敬畏法律規(guī)則的角度去著眼。記得高考一結束,各種媒體上立刻瘋傳一篇以陜西戶縣農村考生的口吻撰寫的一篇所謂“零分”作文——《給老師的一封信》,信中以調侃甚至憤懣的口氣抒發(fā)著對于命題老師的不滿,說自己父親是一個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戶縣的農民,家里只有一輛從祖輩傳下來的架子車,自己走過的路只有鄉(xiāng)間小道,最好的路也只是鎮(zhèn)里的馬路,從未目睹過高速公路的芳容,材料如此陌生,令自己無從下筆。此文一出,立刻引起了許多人的內心共鳴和極大同情,也給予了“對農村學生不利”論者以“有力”的支持和回應。平心而論,這則材料從社會熱點出發(fā)、旨在引導考生樹立規(guī)則意識的意圖是再明顯不過了的,它不僅源自于真實的新聞案例,更重要的是它切中了國人規(guī)則意識匱乏這一弊癥,因而無疑是一個好的寫作素材。它之所以遭到如此戲謔恰恰是公眾規(guī)則意識缺失的真實寫照。在這封信中,作者對于開車時接打電話影響交通安全這一常識性問題的熟視無睹也正好說明了這一點。在規(guī)則意識缺失的情況下,盡管作者在信中也兩次提到要遵法守紀,但只是停留在了口頭的層面上,一旦聯系實際就會將受到的法紀教育拋到九霄云外,造成自我迷失,寫作時無從下筆進而怨天尤人也就不足為怪了。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據《河南商報》報道,高考剛剛完結,作為作文材料題來源的新聞人物原型即被人肉搜索出來了,遭到了大批據說是高三學生的惡語相向和言論攻擊。如此不反思自己,反倒無端發(fā)泄的網絡戾氣,恐怕就不是簡單的規(guī)則意識問題而是要升格為違法甚至犯罪了。而此種惡行,如果真是正值青春年少、國家未來的高三學生所為,則從另外一個方面反映了公民規(guī)則意識養(yǎng)成的任重和道遠。
三、我國公民規(guī)則意識養(yǎng)成的必要性及其途徑
1.我國公民規(guī)則意識養(yǎng)成的必要性。自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方略以來,我國的法治化進程持續(xù)深入發(fā)展。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還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重大決定》)。在法治國家建設不斷全面深化的情勢下,公民規(guī)則意識的養(yǎng)成就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因為,公民規(guī)則意識的養(yǎng)成在整個法治國家建設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屬于關鍵性工程,它不僅直接決定和影響著法治國家建設的具體進程,還直接決定和影響著法治國家建設的實際效果。如果公民的規(guī)則意識得不到切實的提升,法治國家建設是很難想象的。為了實現法治夢并進而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就必須采取各種科學、有效的措施切實提升全體公民的規(guī)則意識,夯實法治文化的觀念基礎。
2.我國公民規(guī)則意識養(yǎng)成的基本途徑。根據《重大決定》等的精神,促進我國公民的規(guī)則意識的養(yǎng)成應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突破。
(1)通過科學立法提升公眾對于法律的認同感。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和發(fā)展,我國已經實現了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的無法可依到2010年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的巨大歷史跨越。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如何進一步完善自身法律體系的艱巨任務。目前,我國的一些立法存在著不夠科學的現象,“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guī)律和人民意愿”(《重大決定》語),有的重要法律至今還沒有制定出來。就法制建設的總體來看,也還存在著重外國法移植、輕本土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傳承的傾向。因此,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完善的過程中,積極貫徹和落實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在堅持移植外國法的同時,要更加注重于自身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傳承,要最大限度地傾聽民意、反映民聲,把法律立在百姓的心坎上,以贏得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發(fā)自內心的對于法律的擁護。只有這樣,才能解決人民群眾對于法律的感情問題,才能拉近公眾與法的心理距離,增強法的親和力,從而為全體公民自覺養(yǎng)成遵守規(guī)則的意識創(chuàng)造基礎條件。
(2)各級領導干部要自覺做遵規(guī)守紀的社會楷模。各級領導干部的履職乃至瑣碎的日常言行都會對周邊的工作人員以及人民群眾產生深刻的影響,他們釋放的能量無論是正還是負都會很快傳遞給周圍的人們并被無限放大。因此,在公民規(guī)則意識養(yǎng)成的過程中,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做遵規(guī)守紀的社會楷模,自覺使自己的規(guī)則意識修養(yǎng)處于遠高于一般社會公眾的水平,努力養(yǎng)成以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盡職履責開展工作的能力和自覺性。這就要下大力氣徹底解決“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現象”??傊?,在全民規(guī)則意識養(yǎng)成的過程中,各級領導干部承擔著更重的責任。
(3)嚴格法律實施樹立法治權威。“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盵2]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著力促進公民規(guī)則意識養(yǎng)成的過程中,要堅決摒棄“刑不上大夫”的傳統(tǒng)舊思維,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基本原則切實落到實處。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人的犯法犯罪行為都必須受到法律的嚴厲追究。同時,要加大以公權為重點的監(jiān)督力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違法必追究,堅決糾正各種不法行為??傊?,要通過加強憲法和法律的實施,讓全體公民真正感知和體會到法制的權威和尊嚴,進而逐步形成人們不敢違法、不能違法、不愿違法的規(guī)則意識和法治環(huán)境,自覺做到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
(4)暢通救濟渠道引導公眾依法維權。當前,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日漸突出。一些人民群眾在應對矛盾、維護自身權利和利益的過程中,不走法律途徑,采取了諸如跳樓式維權、堵路式維權、醫(yī)鬧式維權等不合法、不理性的方式。對此,必須堅決予以制止,不能遷就姑息,對于構成違法犯罪的,要堅決依法追究責任,讓當事人明白如此維權的路子行不通。與此同時,要積極完善各種訴訟和非訴訟救濟方式,暢通合法的救濟渠道,引導人民群眾通過法律程序、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huán)境。
(5)積極探索法治宣傳教育制度化的形成機制。推動全體公民樹立規(guī)則意識,必須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長期緊抓不懈,并不斷探索形成一種制度化的工作機制。對此,應該起碼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克服以往法治宣傳教育重形式、輕內容、搞活動、走過場,一條橫幅一掛或者幾組宣傳版畫一布置即告完成的形式主義傾向,形成一種真正的常態(tài)機制。第二,明確普法的重點對象,雖說普法要面向全體公眾,但應該把其重點聚焦于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青少年學生。因為前者是“關鍵少數”,后者代表著國家的未來,正處于自身素質全面形成的重要階段。第三,在普法內容上,應該堅持法律權利和義務并重,以避免只偏重于義務宣傳,容易讓公眾產生逆反心理。
參考文獻:
[1]張鵬.一道高考作文題引網絡論爭 題材被指為難農村考生[EB/OL].[2015-07-22]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610/c7073127130291.html.
[2]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