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順?趙春松
【摘要】《海倫·凱勒》是蘇教版第十冊的一篇課文。文章描寫細膩,語言精練傳神,人物形象突出,動作刻畫準確。但從學生角度看,由于學生無法感受殘疾人內心的痛苦與生活的艱難。因此,抓住重點段落(第4自然段)作為突破口,感悟海倫·凱勒的頑強精神,以此實現以段教篇,成為本課教學關鍵。
【關鍵詞】海倫·凱勒;教案;感悟;頑強精神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我們備課組經過初步討論,得出教案初稿。
初次研討——演示流于形式 增強教學實效
教學片段:
師:第4自然段主要寫了海倫·凱勒通過拼命摸盲文而學會用手指“說話”的過程,哪個詞可以看出她學習盲文的艱難?
生1:不停。師: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你懂得了什么?
生1:說明海倫·凱勒當時學習盲文時非常辛苦,也特別認真。
師:說出了自己的見解。還有什么詞可見她學習的艱難?
生2:摸。
師:你能把她摸盲文的動作展示給大家嗎?生2用手在桌上胡亂地摸起來。(課堂頓時熱鬧起來,許多學生在桌子上亂摸一氣,教學變成一場鬧?。?/p>
由此可見,“動作演示法”只是游離于文本之外的一種行之無效的教學方法,只會讓他們覺得這樣很有趣,課堂看似非常熱鬧,學生學習熱情很高,然而這樣的教學過程卻背離了文本的價值取向,也會使課堂顯得浮光掠影,缺乏深度,對學生感悟海倫·凱勒學習文字的艱難程度與堅持不懈沒有任何有效的幫助。
【對策】
1.用語文的方式學習語文
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1]教學手段如果過于花哨,學生注意力就容易分散,就不能準確有效地探求文本核心內容和正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所以,語文課盡量以語文的方式來實施教學,還學生語文課堂的本真,通過關鍵詞語的品讀和探究來感悟人物形象,不失為一條有效的途徑,這樣既豐盈了詞語的內涵,也理解了課文內容。
2.抓重點詞語理解文本
從詞語在課文中的地位看,那些表現課文中心的關鍵詞語,用得特別貼切、富有表現力的詞語,要作為重點。[2]對于第四自然段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找出這段話的關鍵詞,學生不難得出是“如饑似渴”。通過提問哪些詞,可以看出她如饑似渴,學生就會發(fā)現“不分晝夜”“拼命”“不?!边@些詞凸顯了海倫勤學苦練的品質。再讓他們思考她“如饑似渴”之后的結果怎樣,學生得知她手指頭都磨出了血,從而為更深地感悟人物形象打下堅實的基礎。
再次磨課——拓展缺乏深度 想象合理補白
經歷前次磨合,再次進行教學。片段如下:
師:你覺得這一自然段中哪一個詞語最能體現海倫·凱勒的學習品質?生1:不分晝夜。她白天夜晚都不分了,學習太刻苦了,我要向她學習。師:有其他想法嗎?生2:如饑似渴。這個詞不僅體現出她時間上的充分保證,更顯示她精神上的絕對投入。
師:分析得真準確。哪些句子可以體現她這種如饑似渴呢?生2:她不分晝夜,像一塊干燥的海綿吮吸著知識的甘霖。她拼命摸讀盲文,不停地書寫單詞和句子,她是這樣的如饑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頭都摸出了血。
師:這段話中哪些詞體現出她學習的如饑似渴呢?生3:不分晝夜、吮吸、拼命摸讀、不停地、摸出了血。師:你在朗讀時怎樣把這些詞凸顯出來呢?生3:重讀。(學生嘗試朗讀)生4:輕讀。(學生入情朗讀)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曾指出: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第2名學生則找出了這段話的關鍵詞,并且對這個詞進行了個性化解讀,而對于“如饑似渴”這個關鍵詞語,不應該就這樣輕易地“放過”,使得原本精彩翔實的環(huán)節(jié)變得平淡無味。而正當我們期待兩個學生精彩朗讀呈現的時候,一個重讀,一個輕讀就把課標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個性化思考一帶而過,整個教學缺乏深度,學生對文本和人物的個性化解讀無處彰顯。
【對策】
1.品讀感悟要加強深度
學生已經品讀找出了能夠體現海倫·凱勒頑強學習的兩個成語,但為何作者運用“不分晝夜”“如饑似渴”來描寫她,讓學生通過品析和探究感知這兩個詞一個通過充分的時間,一個展示刻苦的狀態(tài)二者結合起來全面寫出她在學習上的持之以恒。再結合“吮吸”“拼命摸讀”“不停地”“摸出了血”等詞的深入品讀體會她那種百折不饒撓、一往無前的精神,人物形象便會立即躍然紙上。
2.最近發(fā)展區(qū)應及時補白
教師教了學生也不會的,教師不要教,那是浪費時間;教師不教,學生也會的,學生可以自學;但有些知識需要教師引導和點撥才能有效領會和感悟的,應進行探究和學習。如在感悟海倫·凱勒頑強學習的品質時,可設計這樣的補白練習:她是這樣的如饑似渴,以至于 ,而變得越來越瘦;她是這樣的如饑似渴,以至于 ,而變得經常失眠;她是這樣的如饑似渴,以至于 ,而變得滿身病痛。這樣有效的補白豐富了學生的聯想,細化了對海倫·凱勒的學習精神的勤奮和堅韌,為感悟人物形象,領悟寫作意圖做出了鋪墊。
當最后一次由我們年級組最年輕的老師進行全校觀摩課展示的時候,有了這幾次反復錘煉與斟酌,人文性與工具性得以在課堂同時有效彰顯,教學的廣度和深度都有所體現,特別是學生本位的回歸與主體意識的充分確立,讓整個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楊九俊,姚烺強.小學語文教學概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