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鋒
?
如何應用網絡學習平臺打造小學數(shù)學翻轉課堂
張 鋒
摘 要:翻轉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網絡學習平臺是翻轉課堂的有力支撐,如果我們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借助網絡學習平臺,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翻轉課堂的理念。我們可以遵循以下流程:課前,推送微課,了解學情;課中,探究互動,評價反饋;課后,及時調整,拓展延伸。
關鍵詞:網絡學習平臺;小學數(shù)學;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是近幾年國內教育領域的熱點,所謂翻轉課堂,就是教師創(chuàng)建視頻,學生在家中或課外觀看視頻中教師的講解,回到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和完成作業(yè)的一種教學形態(tài)。其中網絡學習平臺是翻轉課堂的有力支撐,如果我們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借助網絡學習平臺,能更好地實現(xiàn)翻轉課堂的理念,提升教學效率。
微課是實現(xiàn)翻轉課堂的重要載體。小學生利用微課學習,可以放到課前。因為學生年齡較小,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配套的、條理清晰的自主學習單和微課,通過網絡學習平臺,自動推送到學生端。學生在自主學習單的指導下,根據自己需要,自定進度進行自主學習。學習微課的過程中,如果有疑問,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平臺把問題上傳到教師端。教師提前了解學情,為第二天的教學做好準備。
例如,“雞兔同籠”問題來自于我國數(shù)學名著《孫子算經》。在以往的教學中,因為課的容量較大,一方面要滲透數(shù)學文化,另一方面要了解運用多種解題策略解決問題,同時還要理解用假設法的算理,建立雞兔同籠的數(shù)學模型,并運用到生活中靈活解決實際問題。所以,這節(jié)課特別適合運用微課,借助網絡學習平臺來學習。在課前,我根據內容設計微課。微課的設計包括如下內容:先介紹古代著名的數(shù)學著作《孫子算經》,激發(fā)學生興趣;再設計演示動畫,幫助學生理解假設法;最后出示古人解決雞兔同籠的方法,體會古代數(shù)學文化的魅力。筆者根據設計錄制好微課,通過網絡學習平臺推送給學生。因為這部分內容比較難以理解,學生根據自己情況,在家反復觀看。雖然學生此前已經具備了一些基本的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方法,但是因為假設的學習方法對于學生仍是難點,即使個別學生通過奧數(shù)學習已經了解過假設法,也只是機械記憶了一些解題模式,理解起來有難度,所以學生觀看微課后,反饋最多的問題還是假設法的算理,因此我把第二天課中的探究重點放在了假設法的理解上。
在翻轉課堂上,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學習主題,根據學生課前預習了解的學情進行反饋,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在網絡學習平臺上對重點內容進行探究互動等學習活動。學習活動多以網絡學習平臺做支持,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為主,過程中教師給予及時指導,與學生在平臺上進行即時的互動。學生對重點內容探究完畢,可以利用平臺的測試功能,教師發(fā)送互動試題檢測評價,學生在平板電腦上進行測試,然后提交。網絡學習平臺會立刻生成數(shù)據,對測試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教師端能查看到學生的做題正確與錯誤,全班在每個題型中的數(shù)據分析。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一對一的學習指導。
例如,在學習《植樹問題》時,課前學生已經自學微課,了解了植樹問題的基本解決方法,也就是用畫線段圖的方法解決問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理解棵樹與間隔數(shù)的關系。但是通過反饋,發(fā)現(xiàn)學生接觸到生活問題就不能應用。于是課上,鋪墊導入時設計“比多少”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了解并一一對應。然后在探究環(huán)節(jié),通過“在一條20米的公路一側栽樹,每隔4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 這個生活問題讓學生用畫線段圖的方法嘗試解決問題。因為有3種不同的情況,學生便在平板電腦上自己動手操作,內化課前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然后進行小組交流,在組內對3種植樹情況所畫的線段圖進行交流。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查看學生的平板電腦,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并把具有代表性的學生線段圖切入到班內的白板上。最后班內進行匯報,使3種情況的數(shù)量關系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引領下,完整的建立起植樹問題的數(shù)學模型。只有一端栽樹的情況下,棵樹=間隔數(shù);兩端都不栽樹的情況下,棵樹=間隔數(shù)-1;兩端都栽樹的情況下,棵樹=間隔數(shù)+1。
在課堂練習階段,筆者設計三道有針對性的題,分別針對3種栽樹情況,利用網絡學習平臺的測試功能發(fā)送給學生,學生自己獨立解決,從而進行知識的內化和提升。學生做完練習題,提交到教師端,網絡平臺會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生成數(shù)據,筆者查看到了全班學生的正確率、每道題的正確率,以及每個學生的錯誤原因的數(shù)據。然后立刻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
課前自主學習微課,課中師生探究互動,課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課前和課中的學習內容進行反思總結。有些上課沒有聽懂的學生可以帶著疑問,課下繼續(xù)觀看微課,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逐漸完成知識的內化、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筆者在小學教學中實施翻轉課堂的時候,課后讓學生繼續(xù)回家看微課,回憶復習課上的重點內容,對知識進行內化吸收。并且利用網絡平臺的作業(yè)管理功能在線發(fā)布作業(yè),學生網上接收作業(yè),做完后發(fā)送給教師。教師運用平臺的自動批改功能和統(tǒng)計功能,通過數(shù)據分析能迅速了解哪些學生有錯、出錯率是多少、哪些地方出錯最多等學生的學習情況,確定下一步要重點強調與指導的關鍵點,這樣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如果學生的學習內容關聯(lián)到數(shù)學文化,筆者會在課下布置學生在平板電腦上查閱資料,拓展延伸知識。例如教學《圓的面積》時,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著名的數(shù)學著作《九章算術》,學生非常感興趣,課后,學生除了按時作業(yè)并鞏固知識點外,還上網查詢了《九章算術》中關于圓的面積的論述,知道了在《九章算術》方田章第三十一、三十二題中,它的面積計算公式為:“半周半徑相乘得積步”。這樣的數(shù)學學習,不僅學習到了課標規(guī)定的任務,而且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在孩子的眼中,數(shù)學也變得有趣起來。
(1)通過筆者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課題都適用于翻轉課堂,抽象思維強度大的知識比較適合,我們在教學中要選擇合適的課題開展翻轉課堂實踐研究。
(2)要切實提高微課的實效性和趣味性。微課是翻轉課堂的實施的關鍵,如果不能深入備課,不能準確地把握課時的重點和難點,課前的學習質量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如果微課的內容平淡,更引不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微課的內容質量與技術質量有待研究。
(3)由于學生個性的差異,難以保證所有學生都能課前自覺去利用微課學習。對于自覺性不強的學生,課前沒有自主學習,課上可能會跟不上教學的進度,時間長了,會造成落后生的出現(xiàn)。對于這種現(xiàn)象,教師要注意家校結合,做出必要的保障措施。
翻轉課堂是一種新的教與學的模式,它的精髓在于改變教學模式。我們期望在實踐中利用網絡平臺打造更高效的翻轉課堂,用更多的實踐來引起自我教學理念的改變與提升。
作者信息
張鋒,本科,一級教師。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朱臺鎮(zhèn)桐林小學,25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