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相軍
初中文言文教學分析
張相軍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學方法陳舊,學生難以達到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因此迫切要求文言文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筆者結合教學實際,對文言文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進行了深入思考,在教學過程中,以“吃透教材,抓住關鍵點;歷史現(xiàn)代,并舉講解;從教知識,到教思考”三個步驟,實現(xiàn)了文言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中的“一發(fā)”就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關鍵點”,是突破文言文教學重點、難點的聚焦點與突破口。初中文言文具有很強的綜合性,一篇文言文涉及多方面的知識,只有抓住關鍵點,才能確保文言文教學的完整性,匯集所有文言文教學問題,實現(xiàn)文言文的高效突破,成就一節(jié)高效文言文課堂。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教材,領會把握文言文內(nèi)容,徹底吃透教材,找準關鍵點,結合具體問題大膽創(chuàng)新。
如在講解《燭之武退秦師》時,全文是以“燭之武退秦師的整個過程”為教學線索,然后找到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就是“燭之武是如何退秦師”這一個富有懸念的問題,以此為教學突破口,將整堂課聚焦在“燭之武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按照教學目標將整篇文言文教學串聯(lián)為一條線,又設計有懸念的問題,為學生指明學習目標,又可以帶領學生解決懸念,創(chuàng)造學生樂學、具有生機的一堂課。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讓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產(chǎn)生興趣,以興趣為引領,調(diào)動學生文言文學習主動性,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筆者認為教師在深刻領會文言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有機聯(lián)系現(xiàn)代生活,以學生實際為教學切入點,讓學生感覺文言文就在身邊,不再遙遠,可以古為今用。然后再闡釋文言文思想,學生就會對文言文學習產(chǎn)生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文言文,還能夠“古文今用”,聯(lián)系實際,借鑒文言文思想,為生活服務。
如在講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時,“不慍”是一個很重要的難點。“怨天尤人”這個成語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在人們遇到困難,遭受打擊的時候,往往會將一切歸結于“怨天”,而不是找自身的問題。而“慍”恰好包括了怨天尤人,在講解中講到“如果一個人能夠不怨天,不尤人,在遇到困難問題時,反過來問問自己,為什么我沒有實現(xiàn)目標,為什么我站不起來?”這是自我修養(yǎng)、自我學問的做法,如果一個人能夠真正做到“為了學問而學、問”,能夠不藏怨天尤人的念頭,自己痛切反思、反省,就是絕對的心理健康,就是真君子。那么這個人才能夠得上“學問”,夠得上“人生”。教師結合歷史眼光和現(xiàn)代意識,講解這句話,學生很容易就接受了,能懂得“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真正涵義,學習孔子思想,并能夠古為今用,指導自己的實踐。
學習旨在經(jīng)歷過程,而并非記憶知識,只有經(jīng)過學習,才能得來,得來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方法、思想。因此,在教學中,應多培養(yǎng)學生動腦思考,讓學生直面問題,分析解決問題,才是真正的教學目的。一篇文言文課文,是經(jīng)典作品,能夠從古至今流傳,勢必有獨到之處,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提煉出文言文的精華,在教學中將其升華,引導學生思考文言文中的魅力,透視文言文中的思想文化,在掌握文言文知識的基礎上,感悟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如在講解《愚公移山》時,教師可以延伸出《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海》等同類型的神話,作為文言文學習的補充材料,帶領學生感受古代先民征服自然的渴望,人定勝天的決心,永不停止的意志;又如講解“素悼勇而輕齊”中“素”字涵義時,可以和“素不相識”中的“素”對比學習,“肉食者謀之”的“謀”和“不謀而合”的“謀”、“前人之述備矣”的“備”和“關懷備至”的“備”等,這是文言文詞義和現(xiàn)代漢語詞義的遷移學習。經(jīng)過類似情形的講解,對比遷移古今詞義,找出相同的字,讓學生體會在文言文、現(xiàn)代漢語中不同的含義。
初中文言文教學,課文多,教師累,學生疲,難以達到新課標教學水平和要求,文言文教學被強制性制定,教學遭遇嚴重的障礙。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正視這一問題,給予高度重視,結合新課改背景盡快解決。筆者通過以上幾個舉措,嘗試開展初中文言文教學改革,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作者單位:山東壽光市洛城街道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