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瑩 羅元浩
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教學模式正發(fā)生巨大的變化,新的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不斷出現,教師作為知識的教授者與傳播者,也同樣經歷著信息化的變革。本文從計算機專業(yè)教學的新特點出發(fā),分析教師角色的轉化,探究教師該如何更新觀念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提升自身修養(yǎng),推動教學內容和信息化手段的有效結合。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教師角色;計算機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一、“互聯網+”時代高校計算機專業(yè)教學的特點
1.信息技術日益普及,教學互動交流更加頻繁
如今,互聯網早已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隨著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出現與日益成熟,人們開始通過手機和平板電腦隨時隨地獲取信息,而網絡媒體的出現突破了時空的局限,實現了零距離的信息交流與傳遞,除了能夠推送時事、新聞,還能真正解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問題。
大學生們作為“互聯網+”時代的主力,他們的生活、學習和交流已經離不開互聯網了。手機和網絡使他們的生活和學習變得越來越信息化、簡單化,而他們的選擇也越來越多。
教師作為知識的教授者與傳播者,也同樣經歷著信息化的變革。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社會資源、互聯網優(yōu)勢和知識體系的融合者。幫助學生掌握新工具、獲取新的知識系統(tǒng),將最新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已經是互聯網時代。
2.教育資料開放共享,多種教學形式進入課堂
“互聯網+”時代的當下,傳統(tǒng)的課堂面臨著MOOC、在線課堂、微課等網絡課堂的沖擊。這些新的課堂教學形式擺脫了學習時間、國家區(qū)域和專業(yè)的局限,讓學習進入了一個開放、共享的新時代。
學校和老師已經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和獲取經驗的唯一渠道,并且學生在網絡平臺獲取信息資源的模式更便捷、更具有時效性和高效性,有時甚至信息的接收效果還要遠遠高于教師在課堂上直接授課的形式。
學生點擊資源鏈接獲取想要的資訊,是一個主觀能動的過程,他們通過自己的篩查、選擇,有目的性、有興趣地去接收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所以,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在這個人人皆能學習的時代,專業(yè)教師如何才能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趨勢。
二、教師角色的轉換[1]
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計算機專業(yè)的教學環(huán)境、教學形式產生了較大的變化,教師的角色也隨之發(fā)生相應的轉變。這就要求教師主動覺察新的變化,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迎接這種角色轉變。對現有的教師角色進行反思,使自身的角色的定位與學生、學校和社會的期望之間更好地銜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以下幾種轉變。
1.教師角色從傳授者轉化為學習伙伴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和主導者,而學生是接受者。在“互聯網+”的前提下,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學習,還要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需求與觀點,激發(fā)其興趣?!皩W習伙伴”的教學模式著眼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個人素質的提升,在整個教學當中,教師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中心和主導,而是學習活動的咨詢者和合作者以及學生情感的反應者。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教師要擺脫獨權者或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要盡可能直接進入學生的情感世界,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信息的變化而適時調整,完成由傳授者向學習伙伴的轉化。
2.教師由領導者轉化為學生知識的引導者
在信息化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教師不再被看作是某種知識的唯一權威者或無所不有的知識寶庫,在一定程度上,教師教得好不好不再簡單地取決于他是否博學,而是看他是否善于引導學生學習。在的課堂上,師生的互動更加頻繁與密切,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及合作,突出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
教師可以靈活自如地運用信息化數據化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如利用多媒體教學、網絡學習平臺等媒介進行授課,進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是站在學生前面去指揮,而是站在學生背后,在學生探索知識時提供幫助,在學生解決問題時給予指導,在學生謀求發(fā)展時提出忠告。凸顯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的地位。
三、“互聯網+”時代計算機專業(yè)教師角色定位的要求[2]
1.不斷提升自身對信息與數據的洞察力與鑒別力
“互聯網+”時代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沖擊較大,能否將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有效結合,直接決定著教師教學成果的優(yōu)劣。教師只有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鑒別力,才能及時獲取有用的數據與信息。教師在自己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加工、取舍,才能最終形成有用和系統(tǒng)的知識并將之傳遞給學生。因此,認識到自身的不足,積極主動吸收新的知識,融會貫通,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是教師角色轉化的第一步。
2.不斷加強研究性教學和實踐性指導
互聯網開放發(fā)展的學習平臺使在線課程可以不受時間、地區(qū)的限制,但卻無法實現教學的互動,也無法實現教學情感的交流。知識和信息雖然可以通過無線傳播,但是在人機交互中卻喪失了教學的感染力。
運用多媒體能夠將知識、圖像、音頻融合為一體化的視覺形象,激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讓學生在主動和愉快的氛圍內學到新知識,但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清晰地認識到,信息技術只是輔助教學的工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仍起主導作用,他必須服務于教學目的和教學組織的需要。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除了教師和教科書,會有各種各樣的網絡和媒體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也不再是學生知識和信息的唯一來源。但是,網絡和信息媒體不能取代教師的地位,教師的實踐性指導顯得更加的重要。
信息時代的學生時時刻刻可接受到各種各樣的文化信息,這時教師的指導作用就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幫助學生搜集、處理、辨別有用的信息,提升學生分析和判斷的能力,使學生獲得學習的正確的觀念與方法。另外,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在海量信息面前從消極被動的接受者轉化為積極主動的探索者,獲得學習的有用信息和方法。
3.不斷增進平等信任的師生友誼
在信息和通訊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師生的交流越來越依賴于間接的交流手段,教師應以耐心、謙虛的態(tài)度去與學生交流,完成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也能豐富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
通過運用新的交流手段,逐漸地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彼此相互信任,這將更有利于教學內容的開展以及師生之間感情的交流,當學生的好朋友和咨詢者,幫助學生去解決專業(yè)上的難題。
教師角色的轉變是“互聯網+”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對每一位教師來講,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能力與業(yè)務修養(yǎng),敏銳發(fā)現最新最前沿信息與資源,做學生專業(yè)的領路人和構建者,積極實現自身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下的角色轉變,推動高校計算機專業(yè)教學的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胡 艷.從21世紀教育發(fā)展趨勢看未來教師角色特征的變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
[2]唐曉勇.云環(huán)境下的教師管理變革[J].中小學管理,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