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現(xiàn)輝
摘 要:現(xiàn)代研究中,隱喻突破了僅僅作為修辭的存在方式,成為用一種概念去解釋、表達另一種概念的方法,兩種概念相關聯(lián)的基礎是客觀存在在人的意識范疇的聯(lián)想。這種聯(lián)想不僅僅是建立在兩個事物類似的物理特性基礎之上。本文以2014年中國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和美國奧巴馬政府工作報告為研究對象,根據(jù)Lakoff的概念隱喻理論,研究文本中所使用的隱喻表達,提煉出英漢政治語篇中概念隱喻類型。通過對比英漢政治語篇中的概念隱喻異同,分析研究異同的原因,總結概念隱喻在政治語篇中的功能。
關鍵詞:政治語篇 ?概念隱喻 ?英漢對比
★基金項目:2014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立項項目“認知及文化視角下英漢政治隱喻對比研究”相關研究成果(2014-GH-710)
一、引言
“隱喻思維方式”由德國哲學家卡西爾提出。其以“部分代替全體”的原則形成了一個具體的概念,被認為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思維方式。人們運用某方面的知識去理解另一方面的事物,這種方式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的隱喻。對隱喻這一術語,應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它是人們在言語活動中利用語言符號系統(tǒng)中已有的符號去命名屬于另一類新概念的方式,是一個過程,是動態(tài)的;另一方面,隱喻是二次命名的手段,是靜態(tài)的。吳國華教授把隱喻的生成過程歸結為隱喻化。隱喻化按其實質(zhì),是一種用語言反映建立在相似聯(lián)想基礎上心理過程的方式,是一種認知方式。隱喻的產(chǎn)生基于心理聯(lián)想,即人們通過心理聯(lián)想過程將其所熟悉事物的特征轉移到有待認識和描述的客體之上,從而完成概念上的融合。隱喻化的過程可以由以下幾個步驟來完成:第一,人對本體某一特征的認識和反映;第二,人展開聯(lián)想,尋找一定的喻體,使之與本體形成類比;第三,將喻體的某一特征轉移到本體之上;第四,喻體隱喻性轉義形成。隱喻化過程是人們在一定具體條件下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動態(tài)的認知過程。這種認知主體從一個熟悉的認知域(始源域)到未知域(目標域)之間的映射(mapping)即隱喻。
二、 隱喻與政治
美國著名學者Lakoff& Johnson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修辭的手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隱喻概念體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并進而提出隱喻是人類重要的生存方式。Fairclough,G(1992:194)指出:“隱喻建構思維和行動的方式,并且“建構我們知識和信仰的體系?!盵1]Jeffery(1996:131)認為:“隱喻為政治難題的解決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它們?yōu)樾袆涌蚨朔较?,政治家總是希望民眾按照這個方向前進?!?[2] Mi11er(1993)也有相似論述: “政治事件本身并不能被直接感知,我們需要借助隱喻來界定相關問題?!笨梢姡[喻在政治語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3]在Lakoff的隱喻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概念隱喻。概念域為認知主體對話語分析總結的產(chǎn)物,不以語篇中的具體語言形式出現(xiàn),而隱喻表達則是概念隱喻在語言中的具體化。
概念隱喻無處不在,在政治語篇中也不例外。Lakoff首先從認知角度分析探討了政治隱喻,把概念隱喻理論,應用于對政治語篇的分析中。本文以2014年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4]及2014年奧巴馬國情咨文演說[5]為研究語料,將概念隱喻理論運用于政治語篇的闡釋之中,采用文獻研究法、歸納演繹法對所選文本中的出現(xiàn)的政治隱喻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對中美政治隱喻存在的不同模式的探究,試圖發(fā)現(xiàn)其在政治對話中的功能以及其使用過程中所反映出思想意識。
三、 英漢政治語篇中概念隱喻的異同
中美兩國有著截然不同的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歷史文化背景也不盡相同。盡管如此,通過對所選語料的比對,我們?nèi)园l(fā)現(xiàn)這兩種語言在政治語篇中存在著相似的概念隱喻。在本文的分析過程中,我們把“國家”,“政府”,“公共事務”均定義為廣義上的“政治”?!霸捳Z”是指具有表意作用的書面語言。政治話語中的概念隱喻,其字面意義雖顯而易見,實際上每一個概念隱喻中都蘊含著復雜的映射結構。下面我們來探討中國和美國政治話語中蘊含的概念隱喻情況。
通過對文本的歸納分析,在英漢政治語篇中,存在相似概念隱喻:旅程、軍事、建筑、家庭、自然(光、水流)、生物(人類、植物、動物)、方位、數(shù)字、顏色,如下表一。
表一
統(tǒng)計結果顯示,2014年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中所使用的隱喻表達總計有451處,根據(jù)不同類別及表意相似性,我們把所統(tǒng)計到的隱喻表達歸結為9類概念隱喻,其中“旅程”類概念隱喻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即隱喻表達)的數(shù)量所占比例為最高,占所統(tǒng)計隱喻表達中的32.6%,比數(shù)字概念隱喻所占比例高出31.9個百分點。表明黨和國家領導人講話中多使用“旅程”域來解釋說明其要表達的議題,同時所關注和要解決的議題是為實現(xiàn)國家、民族或整個世界發(fā)展等有目的的活動,這個目標的實現(xiàn)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這也說明我們國家正處于改革發(fā)展的攻堅階段,必然需要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2014年奧巴馬國情咨文演說中出現(xiàn)的隱喻表達總計有227處,使用對漢語政治語篇相似的歸類方法,我們得到了與漢語政治語篇相同的9類概念隱喻。其中“生物”類概念隱喻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的數(shù)量所占比例為最高,占所統(tǒng)計隱喻表達中的20.7%,比所占比率最低的“數(shù)字” 隱喻高出20.3個百分點。“生物”概念隱喻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在英語政治語篇中所占最高比例,表明了美國的政治話語最高傳播者善于使用“生物”域來解釋說明其想要表達的議題,進而傳遞他們所要表示的價值觀、政治理念及意識形態(tài)。作為發(fā)達國家的美國,更多的關注生態(tài)建設和人自身的發(fā)展。
除以上9種英漢政治語篇所共有的概念隱喻,我們還發(fā)現(xiàn)5個“戲劇”隱喻表達、1個“財政”隱喻表達和1個“天氣”隱喻表達,該3種概念隱喻為奧巴馬國情咨文中所獨有,如下表二所示。
表二
四、英漢政治語篇中概念隱喻異同的啟示
鑒于不同語言中,概念隱喻的相似性,Hawkes(1972:165)的相關研究,給出了三種解釋: 第一,這種相似性純屬偶然;第二,一種語言借鑒了另外一種語言的隱喻;第三,兩種語言身體隱喻的相似性,追根溯源在于不同文化間存在共通性。[6]筆者認為,第三種解釋更具普遍性。英漢政治語篇中概念隱喻的相似性,追根溯源,源自于人類相通的邏輯思維,相似的邏輯表達。政治語篇要表達的是抽象的政治理念,其政治話語的表達具有專業(yè)性、針對性。在向社會、向大眾傳遞信息,借鑒運用各種概念隱喻,有益于政治思想表達具體化。從本文對語篇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英漢語篇在9個隱喻認知方面具有相似性。在人類認知過程中,不同民族以自身作為認知、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由于人體生理結構及感官上的相似性,這一類型隱喻在英語和漢語政治語篇中是相同的,也證實了人類語言根源于人類的普遍經(jīng)驗和人類相似的生理結構。
本人研究中外政治語篇中的概念隱喻的差異性也很明顯。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二者在語言表現(xiàn)形式和語言結構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差異。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造就了政治語篇中不同的概念隱喻,幫助大眾理解政治概念。語言是窺探文化的一面鏡子,根據(jù)Lakoff(1993:245)的相關理論,隱喻映射具有認知上的普遍性和文化上的特殊性。[7]NoamiQuinn(1991)認為文化因素在人們認識世界,及其隱喻映射的選擇方面起著重要作用。[8]認知語言學家把隱喻的產(chǎn)生看做是人類對事物附加新概念的心理過程,又是人們以身體經(jīng)驗認識世界的認知過程,而這兩個過程無不是由生活在客觀世界,作為認知主體,受到來自不同文化浸染的人所參與的。進而可以判定,不同民族的文化因素,作為這一過程產(chǎn)生的參與因素,對人們認識世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語言活動中隱喻的接受者而言,正是民族文化為其提供語境,使其能夠根據(jù)文化迅速體會隱喻的真實含義。
五、 結語
本文從認知和文化視角,采用了圖表對比分析的方式,對2014年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以及2014年奧巴馬國情咨文演說進行了對比研究,分析了英漢政治語篇中的概念隱喻確實存在異同,并嘗試運用概念隱喻理論對異同原因進行了分析。我們可以預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政治語篇中運用的概念隱喻差異會一直存在。但同樣應該明確,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世界各國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增多,文化傳播的更加廣泛,文化交流、融合會更加深入。客觀上,各國政治語篇的表達,會在潛移默化中相互影響,使用相似概念隱喻的幾率會越來越高。主觀上,不同國家的政治語篇,在發(fā)揚各國文化特色、社會傳統(tǒng)的同時,更多相似概念隱喻的出現(xiàn),更有利于準確、生動的向國際社會傳遞國家政治態(tài)度以及政治理念。
參考文獻
[1] Fairclough, Discourse and Social Pres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194.
[2] Jeffery,M and Albert,N.K. ?Metaphor: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Publishers 1996:131.
[3] Mi11er, G.A. “Images and Models, Similes and Metaphors”. Metaphor and Thought(C) (2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4] 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4npc/n/2014/0305/c376646-24535026.html.
[5] ?http://www.way2english.com/obama/post/371.html.
[6] ?Hawkes, Terence. Metaphor. London: Methuen, 1972:165.
[7] Lakoff, George.“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In Ortony Andrew(ed.). Metaphor and Thought[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245.
[8] NoamiQuinn. “The Cultural Basis of Metaphor” [A]. In James W. Fernandez (ed.). BeyondMetaphor: The Theory of Tropes in Anthropology [C].Stanford, CA: Standford ? University Press,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