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虹
(中國傳媒大學 藝術研究院,北京 100024)
元雜劇對外傳播的價值及傳播障礙探析
張翔虹
(中國傳媒大學 藝術研究院,北京 100024)
中國戲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標志。戲曲的對外傳播不僅有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向世界,更能促進戲曲藝術自身的傳承與發(fā)展。元雜劇作為戲曲跨文化交流中的著名案例,有著獨特的傳播過程和價值。本文以元雜劇的對外傳播為研究對象,探討它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價值和地位,同時總結(jié)其傳播過程中的障礙及問題,以期對今后中國戲曲的對外傳播提供借鑒。
元雜??;戲曲;對外傳播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自序》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文,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保?]元雜劇形成于宋代末年,繁盛于元代大德年間,是用北曲演唱的漢族戲曲形式。它的形成是中國歷史上各種表演藝術發(fā)展的結(jié)果,同時也是時代的產(chǎn)物。元雜劇之所以在后世實現(xiàn)對外傳播,與其獨特的藝術性緊密相關。
元雜劇是中國戲曲史上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收獲。成熟的敘事藝術,是元雜劇區(qū)別于唐詩、宋詞的重要標志。戲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但戲曲藝術的真正成熟卻在宋元時期。此后,戲曲成為中國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養(yǎng)料,塑造著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面貌。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元雜劇以特有的藝術魅力展現(xiàn)了中國戲曲文化的多樣性和博大精深。
元雜劇熔唱、念、做、打于一爐,無論是思想內(nèi)涵還是表演方式都映射出了中國文化。結(jié)構上,“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的形式,以及北曲唱腔、身段科介都可謂鳳毛麟角,是戲曲不同于西方戲劇的重要部分。內(nèi)容上,元雜劇“上則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則閭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厚薄”。[2]例如,紀君祥的《趙氏孤兒》闡釋中華民族“道”和“義”的理念;《竇娥冤》弘揚中國傳統(tǒng)的孝道思想;《漢宮秋》講述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這些經(jīng)典劇目均映照著中國歷史及文化觀念。
20世紀的中國,有近一半的時間處于戰(zhàn)火中,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文化發(fā)生了劇烈碰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文化擴張和滲透的外來威脅與中國文化存在的內(nèi)部問題的相互交錯和共同作用,造成了中國深層次的文化安全危機。軟實力中的文化軟實力更是處于被西方文化主導的格局中。[3]如何在開放的世界中,發(fā)揚民族文化的優(yōu)良特性,保護民族文化資源,是一項緊迫而又現(xiàn)實的任務。[4]中國戲曲的對外傳播是保護與推廣民族文化資源的重要舉措,戲曲中蘊含的中國元素對宣傳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真正的文化自覺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百家文化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接下來的幾百年里,儒家思想漸漸成為主流。20世紀,伴隨著政治獨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占據(jù)主流地位,儒家思想逐漸被壓制。中國發(fā)展至今,思想日趨多元化,制作屬于中國文化的名片已成為迫切的任務。毋庸置疑,傳統(tǒng)文化能夠擔此重任。而戲曲作為獨特的藝術樣式有其完整的發(fā)展體系,便順理成章地充當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外交流的使者。元雜劇的地位即與戲曲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歷史定位相當。從整體上觀照元雜劇,它呈現(xiàn)出成熟的藝術態(tài)勢、完備的規(guī)模體系等特點,它的出現(xiàn)不僅是元代社會面貌的折射,亦是中國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審美情趣的反映。元雜劇一面呈現(xiàn)戲曲樣態(tài),一面蘊含文化取向,這一雙重身份使其在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層面上,擁有獨特的歷史規(guī)定性。
《趙氏孤兒》是最早傳至歐洲的元雜劇作品。它闡發(fā)了中國文化中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準確反映了中國的悲劇文化精神。1732年,法國傳教士約瑟夫把《趙氏孤兒》譯成法文,他將劇中的唱詞和念白全部省去,只留下了故事情節(jié),題名《趙氏孤兒:中國的悲劇》,并采用舞臺劇形式進行表演。由此引來了歐美各國翻譯元雜劇《趙氏孤兒》的熱潮。1748年,意大利作家梅塔斯塔齊奧翻譯《趙氏孤兒》(名《中國英雄》);法國伏爾泰于1753~1755年將《趙氏孤兒》改編成新劇本(名《中國孤兒》),開始在巴黎各家劇院上演,盛況空前;1783年,歌德將《趙氏孤兒》譯為德文(名《埃爾佩諾》);1870年,又出現(xiàn)了朱利安譯為法語的《趙氏孤兒》;還有俄文版本的《趙氏孤兒》。
在眾多的譯本和改編版本中,雖然保留了元雜劇《趙氏孤兒》的故事框架,但對于“舍生取義”的中華民族大義卻沒有明確闡釋。例如,在伏爾泰的《中國孤兒》中,將原著中的角色進行了徹底的更換,劇情也完全翻新,將中國傳統(tǒng)的仁義思想進行了修改,改為了在歐洲君主制度下,人們對自由與平等精神的追求。這種將歐洲思想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戲曲故事相結(jié)合的方式固然有其精妙之處,但對于中國古典戲曲元雜劇的傳播卻是無益的。它只限于告知西方觀眾“元雜劇”這一詞的概念,實際上并沒有把元雜劇的思想內(nèi)涵以及表演形式呈現(xiàn)給西方觀眾。
元雜劇《西廂記》《漢宮秋》《竇娥冤》現(xiàn)都已有多種譯本,譯者們根據(jù)自身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或遵循原著精神,或有新的解讀。然而,這些海外演出還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5]例如,如何將元雜劇的精髓傳達給西方觀眾,如何使西方觀眾接受并樂于欣賞元雜劇這一戲曲形式等。
此外,從傳播學角度來看,元雜劇也面臨著一些傳播困境。例如,傳播媒介過于單一、傳播內(nèi)容過于淺顯、傳播受眾缺乏分析、缺乏元雜劇對外傳播方面的人才、異質(zhì)文化使西方觀眾難以接受等問題。[6]元雜劇作為戲曲傳播的一個典型案例,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外交流中面臨的迫切問題。單就元雜劇來說,將藝術形式的本質(zhì)置于傳播視角下進行分析研究,或許能為其解決發(fā)展困境提供方法。
[1]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1.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3.
[3]吳瑛.文化對外傳播:理論與戰(zhàn)略[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1.
[4]于炳貴,郝良華.中國國家文化安全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26-39.
[5]徐翠.戲曲跨文化傳播研究:從“比較文化學”到“跨文化傳播學”[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35(4):77-80.
[6]劉珺.中國戲曲對外傳播的跨文化障礙[J].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10(2):47-50.
G206
A
1674-8883(2016)16-00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