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梅山路小學 王先如
?
閱讀、閱讀能力與閱讀教學
□安徽省六安市梅山路小學王先如
為了了解小學生的實際閱讀量及真實的閱讀能力,我們開展了小學生閱讀量與閱讀能力的調(diào)查研究。通過對問卷、試卷的具體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閱讀量很大,但閱讀能力并不強,一部分學生閱讀量不大,但閱讀能力卻非常強。
閱讀有真閱讀與假閱讀之分。有些兒童讀物,表面上看圖文并茂,實際上圖多文少,圖大字小,小學生只看圖畫不看文字,看這種讀物,嚴格意義上講不叫閱讀。有些小學生雖然看文字但不去思考,甚至有許多不認識的字都不去管,這叫假閱讀。只有當小學生沉下心來,一字、一句、一段,認認真真地看在眼里,記在腦里,印在心里的時候,那才是真閱讀。
閱讀能力是指在閱讀實踐中和閱讀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聯(lián)想、鑒賞和評判能力。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陳天敏認為閱讀能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對文章重點語句透徹理解的能力;對文章重要信息進行篩選、歸納、總結(jié)的能力;對整篇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觀點的把握能力及對作者含蓄的言外之義的理解能力;對文章表現(xiàn)手法的認識能力,包括對各類文體的認識,對文章立意、結(jié)構(gòu)、構(gòu)思、語言的認識。
一般說來,閱讀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它是在長期的讀書實踐中逐步培養(yǎng)起來的。同其他知識積累一樣,閱讀能力的養(yǎng)成要經(jīng)歷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漸進過程。從“積累”的角度講,書讀得越多,閱讀的能力就越強。從“培養(yǎng)”的角度講,真閱讀的量越大,閱讀的能力就越強。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蓖瑫r強調(diào):“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事實的情況是,現(xiàn)在的小學生眼球被三塊屏幕所吸引:看電視、玩手機、打電腦,課外幾乎沒有閱讀的時間,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更是少之又少。兒童閱讀能力提高、國民閱讀素質(zhì)增強的任務,歷史地落到了學校,落在了教師的頭上,落在了閱讀教學的課堂上。
閱讀教學要把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加強課外閱讀指導放在重要的位置。
1.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對小學生來說,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靠口頭說教是不行的,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營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上。良好的環(huán)境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條件,為學生創(chuàng)造閱讀的良好環(huán)境。閱讀環(huán)境包括硬環(huán)境和軟環(huán)境,硬環(huán)境就是良好的外在閱讀條件,教師要在教室張貼關(guān)于讀書方面的標語,引導學生閱讀背誦;教師要在教室里建立圖書角,配備一定量的圖書,讓學生動手就可以摸到圖書;教師要經(jīng)常帶領(lǐng)學生走進學校的圖書閱覽室,讓學生知道圖書借閱的流程;教師要把新華書店、免費開放的圖書城介紹給學生。軟環(huán)境就是教師在與學生的閱讀交流中建立的一種美好的情感氛圍。師生共讀一本書,教師和學生一起在教室閱讀、進閱覽室閱讀,教師對學生閱讀成果給予充分肯定。
2.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伴喿x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笔紫纫鲃鱼@研文本,在閱讀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如:《小草和大樹》為什么把勃朗特姐妹先比作“小草”,后又比作“大樹”呢?《船長》一課為什么說船長“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quán)力”?其次要有所感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所啟迪。如:《月亮灣》一課的中心詞是“美麗”,作者把家鄉(xiāng)寫得這么美麗,要表達的是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桂花雨》說“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金桂”,實際要告訴我們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無盡的思念。再次,要享受文本中優(yōu)美的語言,在閱讀的過程中加強積累。優(yōu)美的句子,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要及時記錄下來,反復閱讀直至背誦。
3.加強課外閱讀指導。當今世界,知識更新快,信息傳播渠道廣泛,作為學生不能只拘泥于對課本知識的掌握。要加強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拓寬知識面,提高閱讀能力。課外閱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有序地進行。
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向?qū)W生推薦讀物。推薦的讀物,在適合學生閱讀的前提下,范圍要盡可能廣,類型要盡可能多,以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課下教師要幫助學生制訂讀書計劃。我們曾經(jīng)幫助學生制訂了金幣閱讀計劃,深受學生歡迎。老師給每個學生發(fā)一本存折樣式的閱讀記錄卡,記錄卡上設閱讀時間、閱讀內(nèi)容、閱讀量、所得金幣、金幣合計等欄目,學生閱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家長或老師檢查后,在“存折”上記錄下金幣數(shù)量,每閱讀一千字計50金幣。一學期結(jié)束,學生可以用獲得的金幣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想?yún)⒓拥幕顒樱?00金幣可以要求家長買一本書,5000金幣可以要求家長陪玩三天或旅游一次?;顒咏Y(jié)束,家長在“存折”上扣除相應的金幣。教師還要積極開展課外閱讀交流活動,指導開展同伴互讀、親子助讀。好朋友共讀一本書,相互交流讀書體會;父母和孩子在臨睡覺前,共同讀書半小時,都是有效的課外真閱讀。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既離不開學生的閱讀過程,又離不開教師的具體指導,同時需要一個課內(nèi)外結(jié)合的濃郁的讀書氛圍。
作者簡介:(王先如,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安徽省小語會常務理事,六安市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王先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