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玉
(江蘇省揚中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
創(chuàng)設情境,開放課堂,培養(yǎng)智障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認識香蕉、草莓、西瓜教學案例
孫小玉
(江蘇省揚中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
由于智障學生認知范圍狹窄,接觸外界的經驗缺乏,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記憶的速度慢、容量小且保持不牢固。多數學生語言與言語發(fā)展能力較差,對句子的理解能力尚可,但表達能力較差。他們的思維多停留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缺乏分析、綜合、抽象的概括能力。
智障學生;語言表達;教學過程
為更好地訓練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我選擇了認識“水果”這一內容。因為“水果”是學生熟悉且非常喜歡吃的食物,在生活中經常見到、吃到,對它們的顏色、味道也比較熟悉,很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教學這一課我主要讓學生認識三種水果的名稱,并了解它們的顏色、外貌和吃法,能用完整通順的語言介紹這三種水果。
本班有12名學生,其中2名學生思維相對比較靈活,課堂表現活躍,能跟老師的教學節(jié)奏學習(劉、趙);5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強,能根據要求說完整、通順的句子,如,誰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劉、趙、朱、陳);2名學生語言基礎較差,在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能說簡單的完整句子,如,誰在干什么,這是什么等(于、童);3名學生有發(fā)音障礙,其中一名能說簡單的句子,但吐字不太清晰(陶),其他2名學生不能正確吐字,但有意識跟著老師發(fā)音(黃、鄭);2名學生有語言能力,但其中1名上課無強烈的學習意識(陳×),另1名課堂表現很積極,說話意識很強,但不能說完整通順的句子,且由于受方言影響,有溝通障礙(付);3名學生書寫能力較強,能獨立書寫學過的生字、拼音(劉、趙、于);3名學生有一定的書寫能力,能書寫學過的筆畫簡單的生字,較難寫的生字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才能完成(陳、朱、陶);1名學生只能書寫簡單的筆畫“丶、一、丨、ノ、亅 ”和“一、二、三、七、八”等筆畫簡單的生字(李);4名學生無書寫能力(童、鄭、陳×、付、黃)。
教學目標:
按語言發(fā)展分有:劉、趙、朱、陳、李
按書寫能力分有:劉、趙、于
1.能正確認讀生詞寶寶:香蕉、西瓜、草莓。
2.正確書寫“西”。(朱、陳在老師指導下完成)(書寫筆畫)
3.通過學習,能準確說出這三種水果的顏色、形狀,會用“什么是什么顏色”“什么是什么樣的,像什么”說完整通順的句子。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為學習的主體,主張引導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那么,在培智二年級學生的課堂學習中,怎樣讓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教學,大膽地用言語表達呢?
1.調動交流和言語表達的熱情。根據培智學生缺乏合作交流的特點,我在教學時多方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引導學生從交流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在本節(jié)課,我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采用了觀察法、情景教學法,采用現代教學手段,配合板書與多媒體,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為其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課堂上,學生在動畫情境中興趣大增,產生了良好的交流情緒,從而主動地參與交流。
2.培養(yǎng)言語交流技能。培智學生心直口快,往往還沒有想好就脫口而出,有時會說半截話,有時說一半話又重說。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在課堂上要求其他學生對他們提出更正的意見,再重新來說,同時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
3.提供言語交流的機會。在班級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盡量提供適量的交流機會,并加強同學之間的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和合作意識,在交流中訓練語言。
4.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語言目標。智障學生差異性很大,可以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言語水平和接受能力制訂個別輔導目標,以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更大程度的發(fā)展和提高。如,本節(jié)課中我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及語言發(fā)展把他們分成三個層次,并針對各自的要求和特點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和方法進行引導。
總之,智障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要由易到難、由扶到放,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言語表達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想象力,為以后的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1]唐泉,林云強.2004-2014年我國智障兒童發(fā)展與教育研究的共詞分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
[2]王娟平.利用生活情境培養(yǎng)智障兒童的語言交往能力[J].教育現代化,2016(8).
[3]楊昆.中度智障兒童生活實踐全程體驗培養(yǎng)模式思考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6(15).
[4]劉春玲,馬紅英.智力障礙兒童發(fā)展與教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編輯 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