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市城中小學(226001)丁靜靜
?
情境體驗,讓文本內(nèi)涵走向豐實
江蘇南通市城中小學(226001)丁靜靜
[摘要]語文學習中,真實可感的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營造出特定的學習氛圍,有效刺激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動力,誘發(fā)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思維活動。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在情境中想象;深化品悟,在情境中涵泳;靜思默想,在情境中體悟,從而在情境體驗中,讓文本內(nèi)涵走向豐實。
[關鍵詞]情境體驗文本內(nèi)涵豐實
閱讀教學的核心是品析語言、內(nèi)化語言、運用語言。語言的學習不能脫離具體的語境而單獨存在,真實可感的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營造出較好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習效率。如何才能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走向文本的縱深,在情感升華中豐富文本的內(nèi)涵呢?
接受主義理論認為,文本只有在被閱讀的過程中才會生發(fā)出應有的意義。這是因為讀者具有極強的主觀能動性,他們以自己的原始積累和思維視角體驗著與他人完全不同的經(jīng)歷。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要致力于對文本情境的再現(xiàn)和營造,充分激活學生內(nèi)在的原始思維,使學生產(chǎn)生對文本獨特的個性化體驗。
以教學《望月》一文為例,在小外甥眼中月亮像“天的眼睛”,這是多么美好的幻想。而在學生心目中月亮又是什么呢?這就需要教師引領學生緊扣這一核心內(nèi)容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但這一環(huán)節(jié)切不可一“問”了之。而要在教學中逐步鋪陳,結合文本內(nèi)容逐漸營造出想象情境。在教學第二自然段中的環(huán)境描寫語段時,教師運用多媒體視頻資源,與文本語言相結合,將安詳寧靜的月夜氛圍浸潤于每個學生心中。隨后,教師與學生進行對詩,引導學生深入詩句感受詩人眼中的月亮,在豐富學生體驗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思維,將情境的營造推向了新的層次。之后,教師又相機出示小外甥的語言,一個孩童眼中的月亮形象就呼之欲出了。正是在這樣的情境營造中,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形成了新的突破。
文本以僵硬的文字符號呈現(xiàn)意蘊,卻蘊涵著豐富的價值認知和情感體驗。只有在深入品悟與涵泳的過程中,教師才能真正聆聽到作者心底的聲音,感知其真正的內(nèi)涵。因此,教師要善于激活學生內(nèi)在的原始經(jīng)驗,在情境中觀其文、聽其音、感其情、悟其理,引領學生潛入文本世界中感受事物的聲光色彩、人物的酸甜苦辣,使學生在積極的遐想與建構中走進文本內(nèi)核,在重構文本中獲得精神世界的豐盈。
如于謙的《石灰吟》是一首典型的詠物詩,教學時就不能緊扣表層含義,感受石灰的特點,而要找準物與人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在涵泳品味中感受于謙不同尋常的人生經(jīng)歷。因此,在詩歌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設置了不同的感知情境,為學生的誦讀涵泳創(chuàng)設了平臺?!吧倌晔銘选薄龑W生想象初出茅廬的于謙意氣風發(fā)、生機勃勃的形象,在背景音樂《英雄的黎明》渲染下,推進學生誦讀?!盀楣俑形颉薄谥t為官廉潔公正,深受百姓愛戴。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其離開職位,面對群眾挽留時的場景會是怎樣的,然后誦讀這首詩?!芭R刑陳詞”——當于謙面對迫害,戴著腳鐐,走向刑場,他又會怎樣誦讀這首詩來回擊那些陷害他的奸臣呢?在此,師生共同誦讀,展現(xiàn)了于謙寧死不屈的堅貞品格。
在這一誦讀涵泳中,學生不僅僅是與詩歌對話,更是依循著人物一生的軌跡,與詩人于謙直接對話,獲取了精神世界的體驗。
教學中,教師為學生營造緘默靜思的課堂氛圍,能使學生在靜靜思索中思維越發(fā)深邃、體悟越發(fā)豐實、情感越發(fā)真切。只有在緘默靜思中,學生思維的觸角和心靈的皮膚才能感知到文本中最細微、最柔軟的聲音,從而真正走進文本,形成對文本的深刻體悟。
如在教學《牛郎織女》時,學生正在興趣盎然地探討人物形象,課堂氣氛非常熱烈。突然,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非常具有見地的問題:“天庭有天庭的制度,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為什么我們要對王母娘娘的做法持批判態(tài)度呢?”很多學生舉手意欲反駁,但教師并沒有直接要求學生回答,而是讓學生靜下心來,梳理文本內(nèi)容,針對該生提出的疑惑靜思默想。漸漸地,課堂逐漸安靜了下來,靜謐的氛圍下涌動的卻是學生奔涌的思維之潮。然后,教師組織學生探討,學生的理解也有了明顯的質(zhì)變。有的學生指出天庭的制度只針對人間百姓,并不合理,這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制度不遵守也罷;有的學生則從民間故事的創(chuàng)作目的出發(fā),認為這樣更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對統(tǒng)治階級的憎恨和對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試想,如果教師隨著學生的性子,直接指名回答,還會有如此深刻而精彩的動態(tài)生成嗎?
總而言之,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一方面深受讀物的制約,另一方面又會自覺地參與到對文本內(nèi)容的再生和完善中去。而只有在具體可感的情境浸潤下,學生才能感知,甚至是豐實文本的內(nèi)涵。
(責編劉宇帆)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6)1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