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兒童社會退縮的成因與教育對策

      2016-03-04 06:06:25左恩玲張向葵
      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 2016年5期
      關鍵詞:教養(yǎng)方式氣質

      左恩玲 張向葵

      (1.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2.長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3.東北師范大學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4)

      兒童社會退縮的成因與教育對策

      左恩玲1,2張向葵1,3

      (1.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2.長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3.東北師范大學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4)

      [摘要]社會退縮是兒童常見的問題行為之一,嚴重阻礙兒童的身心成長和發(fā)展,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和關注。絕大多數(shù)學者贊同采用行為描述取向來界定兒童社會退縮,并支持Asendorpf(1990)的害羞型退縮、弱社會退縮和同伴回避型退縮的三類型劃分方法。兒童社會退縮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內部和外部兩大方面。內部因素包括生理基礎、氣質特征和社會認知三個方面;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學校教育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等。應采取改變不良認知、消除負性情緒、提升社會技能、改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建立健康的親子關系、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及同伴關系等對策,減少兒童的社會退縮行為。

      [關鍵詞]社會退縮;獨處;氣質;社會認知;教養(yǎng)方式

      兒童社會退縮作為一種社會適應不良行為,不僅對個體在兒童期的身心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而且這種不利影響可能延伸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早期。具有社會退縮行為的兒童缺乏社會問題解決技巧、學習困難、同伴交往困難、自尊水平較低,很容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1]長期的縱向研究還表明,社會退縮兒童成年后更容易遭遇情感的挫折,在社會交往中經常表現(xiàn)出低自尊、自卑等心理問題,在人生的重要事件如就業(yè)、戀愛、結婚、生子上延遲或落后。[2]因此,兒童社會退縮逐漸成為近30年中西方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及前沿課題。本文希冀通過分析兒童社會退縮的概念、類型及其表現(xiàn),找尋兒童社會退縮形成的內外影響因素,以便提出教育和干預退縮兒童的有效對策及科學路徑。

      一、兒童社會退縮的內涵

      1.兒童社會退縮的概念

      學界關于兒童社會退縮概念的界定主要有兩種取向:行為描述和社會測量。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兩種定義取向均被采用,導致這一時期兒童社會退縮的概念比較混亂。從行為描述的角度,研究者們把兒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行為頻次作為界定該行為的關鍵指標。例如,兒童社會退縮的首位提出者奧康納(O,Connor,1972)認為該行為是同伴交往頻次較低的行為。[3]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者魯賓(Rubin,1982)把兒童在自由游戲中表現(xiàn)出的非社會性游戲(如獨自玩耍、不經常與同伴交往)界定為社會退縮。[4]從社會測量的角度,研究者們把兒童在同伴交往中的社會地位作為界定該行為的重要標準。例如,古德曼(Gottman,et al,1975)認為社會退縮是低水平的同伴接納或高水平的同伴拒絕,社會退縮與社會孤立同義。[5]古德曼進一步指出,無論是低水平的同伴接納還是高水平的同伴拒絕都是指兒童在同伴交往中不受歡迎,經常被負性提名。所以,他把社會退縮兒童看作是社會測量中的被拒絕兒。然而,道奇(Dodge,1984)卻持有完全相反的觀點,他認為被拒絕兒童往往是攻擊性較強的兒童,而社會測量中極少被提名(包括正性或負性)的、被忽視兒童的特征才是退縮的。[6]因此,他把社會退縮兒童等同于社會測量中的被忽視兒童。

      隨著對兒童社會退縮概念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從社會測量的角度界定該概念存在嚴重的弊端,因為社會退縮是一個描述持續(xù)孤獨行為的術語,而社會測量視角下的被拒絕兒童和被忽視兒童體現(xiàn)的是社會地位狀況。因此,20世紀90年代以后,絕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同并采用行為描述的方法來界定兒童的社會退縮。魯賓和阿森道夫(Rubin&Asendorp,1993)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魯賓(Rubin,1982)的定義進行了修訂,將兒童社會退縮定義為在社會情境中,兒童不與他人交往、游戲,獨自一個人打發(fā)時間的行為。[7]這個定義用“社會退縮”取代了“非社會性游戲”,并將行為產生的情境從游戲環(huán)境擴大到整個社會情境。至此,兒童社會退縮的概念基本確定。

      2.兒童社會退縮的類型及其表現(xiàn)

      目前,學界普遍認可Asendorpf(1990)關于兒童社會退縮的三類型劃分法。Asendorpf根據一項追蹤研究的數(shù)據資料提出兒童在社會參與時存在“趨近”和“回避”兩種相反的動機趨向,這兩種動機趨向的不同組合應用到個體之間的差異時得出了社會退縮的三種類型:害羞型退縮(Shyness)、弱社會退縮(Unsociability)和同伴回避型退縮(Peer Avoidance)。[8]

      害羞型退縮(又稱沉默寡言、焦慮退縮或矛盾退縮),是指兒童在面對新異的社會情境和意識到的社會評價時所表現(xiàn)出的拘謹和焦慮,通常表現(xiàn)為無所事事或旁觀行為,體現(xiàn)的是“趨近—回避”動機沖突;弱社會退縮(又稱安靜退縮或主動退縮),是指兒童對物體比對人更感興趣,在社交情境中經常表現(xiàn)為單獨的探索活動或建構游戲(如搭積木、拼圖或閱讀等),反映了兒童低趨近—低回避動機水平;同伴回避型退縮(又稱活躍退縮或被動退縮),是指兒童在同伴群體之外頻繁的喧鬧、重復、多動及夸張的戲劇性表演等,這類兒童的社交趨近動機較高而回避動機較低,但往往由于不成熟、沖動的言談舉止或較差的社交技能被其他同伴拒絕,不得已而退縮。[8-9]

      二、兒童社會退縮的成因

      1.內部因素

      (1) 生理基礎。首先,與父母分離時容易哭泣的嬰兒右腦額葉(EEG)呈現(xiàn)不對稱的特征,這些嬰兒在面對新異刺激和環(huán)境時容易產生害怕和消極情緒;嬰兒期右腦額葉(EEG)不對稱的兒童在童年期更容易出現(xiàn)抑制行為和氣質性恐懼(Temperamental Fearfulness);嬰兒期出現(xiàn)抑制行為而童年期未出現(xiàn)抑制行為的兒童則沒有表現(xiàn)出右腦額葉(EEG)不對稱的特征。[10]因此,兒童在嬰兒期表現(xiàn)出的右腦額葉(EEG)不對稱的特征及消極的反應模式能中等程度地預測兒童在兒童期的抑制行為。[11]其次,抑制型兒童比非抑制型兒童表現(xiàn)出更高、更穩(wěn)定的心率水平,這種相關度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提高,如5.5歲時的相關度要高于21個月時的相關度。而且具有更高、更穩(wěn)定心率的抑制型兒童比具有較低、變化較大心率的抑制型兒童更有可能保持抑制性。[12]最后,社會退縮兒童具有迷走神經節(jié)律活動水平較低的特點。低迷走神經節(jié)律表現(xiàn)為穩(wěn)定的高心率、容易緊張而且不易控制。[13]由此可見,社會退縮行為與右腦額葉(EEG)、心率及迷走神經節(jié)律等生理指標關系密切。

      (2) 氣質特征。20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凱根(Kagan)開辟了氣質研究的新取向,他采用“抑制性—非抑制性”來描述兒童在陌生情境中面對陌生人或陌生物體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氣質特征,把氣質類型劃分為“抑制性”和“非抑制性”兩種?!耙种菩浴睔赓|類型的兒童在遇到陌生情境、陌生人或陌生物體時,一直非常安靜,盯著陌生人或陌生物體但幾乎不去主動接近,躲到母親身邊;而“非抑制性”氣質類型的兒童在相似情況下則沒有任何害羞拘謹?shù)谋憩F(xiàn),繼續(xù)從事自己的活動,愿意主動接近陌生人或陌生物體。

      兒童的抑制性氣質是其社會退縮行為的重要預測指標,也對兒童的長遠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14]凱根(Kagan)等在一項追蹤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實驗中表現(xiàn)較多“被動性”(現(xiàn)在稱為“對陌生情境的行為抑制性”)的兒童在日后的社會交往中表現(xiàn)出更多的受支配性、回避、服從、膽小、害羞和退縮行為。[12]我國學者侯靜通過對兒童的高抑制氣質和低抑制氣質的極端組分析發(fā)現(xiàn):抑制的兒童在與一個最初不熟悉的同伴自由游戲中不能表現(xiàn)出正常的從單獨行為轉換到社會行為;他們比非抑制的兒童從抑制行為或單獨被動活動轉換為社會行為的可能性更小,更有可能從社會行為退回到抑制行為。[12]而且,抑制的兒童在行為狀態(tài)的保持上表現(xiàn)出一種不同的發(fā)展轉換。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用更長的時間進行單獨—被動活動,而非抑制的兒童表現(xiàn)出更長時間的社會交往。

      (3) 社會認知。社會認知是指個體對他人的表情、性格、行為原因以及人際關系的認識。社會退縮兒童與正常兒童的社會認知不同,具體體現(xiàn)在社會信息加工存在障礙和偏差、消極的社會自我知覺、社交策略匱乏、觀點采擇能力較差和社會交往歸因不當?shù)确矫妗?/p>

      首先,7—9歲兒童的主動退縮是與社會性焦慮、消極的社會自我知覺相關。[15]其次,極端抑制的兒童在模擬的社會問題解決情境中很少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他們更愿意請求成人的幫助。[8]再次,兒童觀點采擇能力的發(fā)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上的去自我中心,即能夠認識到對于同一問題,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二是對他人觀點進行推理的能力。良好的觀點采擇能力的習得是兒童社會化進程順利的重要標志。Piaget(1926)認為,2—7歲兒童(處于前運算階段)的社會思維是高度自我中心的。他們認為他人是以同他們一樣的方式感知和體驗這個世界的。而且,這種社會思維自我中心的特點直到7歲才能有所改觀。按照這一邏輯筆者分析,社會退縮兒童可能由于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思維高度自我中心化,不能很好地理解、分析和判斷他人的觀點、性格、情緒和行為,在社交中具有更多的不適宜行為,因此無所適從、不知所措,從而在社交中選擇退縮和回避行為。最后,社會退縮兒童存在對社交挫折歸因不當?shù)膯栴}。如,社會退縮兒童傾向把社交中的成功歸結為外在的或者不穩(wěn)定的因素,如運氣好、社交任務簡單、交往對象能力強、心情差等;而把社交中的失敗歸結為內在的或者穩(wěn)定的因素,如自己能力較差、努力程度不夠等。主動退縮和焦慮退縮兒童,在學前期及學齡初期都表現(xiàn)為對同伴行為敵意歸因低于其他兒童,而被動退縮兒童在兒童期對同伴行為的敵意歸因偏多。[16]

      2.外部因素

      (1) 家庭因素。第一,父母教養(yǎng)方式。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表明: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高控制策略、過度保護、缺乏鼓勵、干涉、拒絕、懲罰、缺乏情感溫暖與理解等因素與兒童的社會退縮行為密切相關。首先,如果父母采用情感溫暖與理解的養(yǎng)育方式,兒童發(fā)生抑郁、社交退縮等問題行為的可能性較低,如果缺乏正確的關愛,而父母又習慣于過分關注甚至干涉子女,則兒童更易表現(xiàn)為退縮、回避、交往不良等行為傾向。[17]其次,路徑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高控制策略對2—4歲兒童的矛盾型退縮行為有直接影響。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高控制策略限制了兒童的探索和獨立行為,從而影響了兒童的社會能力發(fā)展,也剝奪了與同伴交往的機會。最后,社會退縮高分組的孩子受到父母溫暖理解的教養(yǎng)方式顯著少于退縮低分組;而受到父母拒絕、嚴厲懲罰等教養(yǎng)方式則明顯多于退縮低分組。[18]第二,親子關系。依戀概念的提出者英國心理學家John·Bowlby認為個體在早期對母親或父親的依戀中形成的自我內部工作模式,會影響到其他各種關系(伴侶、朋友或兄弟姐妹的關系),并對人際交往中的情感、情緒、認知和行為起著指導作用。[19]一般來說,研究者們把兒童的親子依戀劃分為A(焦慮/回避型)、B(安全型)和C(焦慮/矛盾型)三種類型,A型和C型又統(tǒng)稱為不安全型。大量研究表明,兒童的社會退縮行為與C型(焦慮/矛盾)依戀密切相關。C型依戀的兒童不能建立起安全的自我發(fā)展模式和思維方式,他們傾向于將社會歸為不可預知的、不愉快的和不負責任的,因而不喜歡探索周圍的社會環(huán)境。[20]而且,C型依戀的嬰兒在同伴互動時社會技能較差,教師對他們在社交行為中的評價是依賴、無助、緊張、害怕,C型依戀與退縮行為有關且能對退縮行為進行預測。[21]

      (2) 學校教育因素。第一,師生互動。在兒童社會退縮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師生互動的研究非常薄弱,只是在近10年才有一些研究和進展。教師與退縮兒童的互動存在兩方面的問題:師生互動質量較差和教師對退縮兒童的關注度較低。一方面,教師與退縮兒童的互動也遵循人際互動的相互作用原則,即積極的互動會引起積極的回應,反之則會導致消極的互動。另一方面,退縮兒童經常被教師忽視,這些兒童的退縮行為是被老師認可和接受的,因為含蓄而安靜的退縮行為有助于維持課堂紀律和秩序(如,Rimm-Kaufman,et al.,2002)[22];也有可能是教師在與退縮兒童的多次互動中體會到習得性無力感,也逐漸降低對退縮兒童的關注。第二,同伴關系。目前,學界默認把同伴關系作為退縮行為的原因即影響因素來闡述。如Rubin等認為兒童的退縮行為受兒童的氣質因素、社會化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的共同影響。退縮行為不是兒童在同伴交往中被拒絕的原因而是結果。[23]然而,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同伴關系和退縮行為之間互為因果,不良的同伴關系會導致退縮行為;反之,退縮行為也會加劇不良的同伴關系。

      (3) 社會文化因素。西方文化提倡獨立、自我、主動和個性,每個人都按照自己喜歡和希望的方式生活,不太在意外界的評價,行為自由,非抑制性較強。而東方文化強調集體主義,把隨和、順從、安靜和謙恭看作為人處世之道,不主張?zhí)貏e張揚和個性的非抑制性行為,認為內斂、穩(wěn)重等抑制性行為是個體素質和涵養(yǎng)的體現(xiàn)。因此,在西方,如果兒童出現(xiàn)了退縮行為,父母會很擔心,立即尋求有效方式來減少孩子的這種行為。而在東方,父母大多把兒童的退縮行為看作孩子害羞的表現(xiàn),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乃至消失。如凱根等(Kagan,et al.1962)通過對華裔美國兒童和白人兒童的縱向研究發(fā)現(xiàn):華裔美國兒童比白人兒童更壓抑、害羞、恐懼,當他們遇到陌生人或短暫離開母親時哭得更厲害。

      三、兒童社會退縮的教育對策與干預路徑

      1.改變不良認知

      在兒童社會退縮行為中,涉及的認知因素主要包括觀點采擇能力和歸因模式。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角色游戲來提高兒童的觀點采擇能力。在同一個角色游戲中,讓兒童通過互換角色,使其了解到在相同的情境中不同人的思想和認識是不同的,從而使其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想問題。此外,教師和家長要幫助兒童建立積極合理的歸因模式。歸因對人的成就動機有重要的影響,積極合理的歸因模式有利于兒童成就動機的形成和發(fā)展。當孩子成功時,引導其歸因為能力高,能夠體驗到更多的自豪感和自尊感,從而增強兒童對成功的愿望和期待,愿意從事有成就的任務;當孩子失敗時,引導其歸因為缺乏努力,體驗內疚感,從而產生相對高的成功愿望和期待,愿意并堅持從事有成就的任務。

      2.消除負性情緒

      具有社會退縮行為的兒童,往往伴隨著情緒困擾,如害羞、焦慮、恐懼、緊張、煩躁及抑郁等,而這些情緒反過來又加重了兒童的社會退縮行為。社會退縮兒童大多情緒調節(jié)能力較差,容易陷入緊張和壓力之中不能有效應對。因此,在兒童社會退縮行為的矯正中,不可忽略的因素是提高兒童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系統(tǒng)脫敏療法幫助兒童消除退縮行為中的負性情緒。系統(tǒng)脫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稱交互抑制法,是一種逐步消除不良情緒反應條件的治療技術。[24]操作步驟如下:第一步,建立恐怖或焦慮的等級層次。找出使社會退縮兒童感到恐怖或焦慮的社交情境,并將這些情境按照等級程度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第二步,放松訓練。每天1~2次,每次約30 min,以達到全身肌肉能夠迅速進入松弛狀態(tài)為宜,共需6~10次。第三步,系統(tǒng)脫敏訓練。讓焦慮退縮兒童逐漸暴露在恐怖或焦慮等級程度由弱到強的一系列社交情境中,逐漸訓練其心理承受力和行為適應力。在每一社交情境中,如果兒童仍然表現(xiàn)出恐懼緊張情緒,可以重復該步驟多次,直至兒童不再懼怕為止;如果兒童不再對該社交情境擔憂恐懼,則可以進行下一步。

      3.提升社會技能

      對社會退縮兒童行為層面的矯正可以通過社會技能訓練來實現(xiàn)。社會技能訓練是一種改變或增強各種社會交往能力的干預方法,可以通過三種方法實現(xiàn):角色扮演法。讓缺乏社會技能的兒童在一種特定或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扮演某一角色,使其認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社會對角色的期望和自己應盡的角色義務,從而改變態(tài)度和行為。行為塑造法。當退縮兒童表現(xiàn)出我們滿意的社會行為時,教師和家長應及時地予以物質的或精神的獎勵,以強化兒童正確積極的社會行為。榜樣引導法。鼓勵退縮兒童觀察成人或同伴展示的某種社會行為。兒童很小的時候就能夠仿效他人的某些言語和行為,從而學到一些社會化的行為,以達到提高社會交往技能的目的。

      4.采用理解、溫暖的教養(yǎng)方式,建立健康的親子關系

      首先,父母要營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父母應該賦予社會退縮兒童一定的話語權和自主權,給予他們合理的自由和獨立空間,充分挖掘退縮兒童個性中的積極成分,讓他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我潛能、實現(xiàn)自我價值,培養(yǎng)其社會生活與交往的興趣與自信。其次,父母要充分尊重退縮兒童。尊重人格,尊重需要,尊重興趣和愛好,尊重并鼓勵退縮兒童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鼓勵退縮兒童有自己的主見和判斷力,允許退縮兒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方式處理問題,多讓退縮兒童參與家庭計劃的制定,聽取并尊重他們的意見。最后,讓退縮兒童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皭垡f出來”,利用言語表達對孩子的關愛,讓退縮兒童通過言語的方式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疼愛;“愛要做出來”,給予退縮兒童身體接觸,如擁抱、點頭、撫摸及微笑等。

      5.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及同伴關系

      一方面,教師應以身作則,主動與退縮兒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多給予退縮兒童積極的評價,盡可能抓住這些兒童身上的閃光點,給予及時贊揚和獎勵。重視運用教師期望效應。當教師運用“我完全相信你……”“我認為你有能力做……”“你可以更棒的!”等言語交流時,當教師運用微笑、擁抱、贊許、愛撫等非言語溝通時,退縮兒童都會感到關懷、溫暖、支持和鼓勵。另一方面,教師和家長應幫助退縮兒童建立并維護良好的同伴關系。第一,培養(yǎng)退縮兒童真誠的品質。因為真誠是建立良好同伴關系的前提基礎,沒有建立在真誠基礎上的友誼高塔定會崩塌。第二,讓退縮兒童學會包容和贊美。包容和贊美是建立良好同伴關系的有效方法。對待同伴的缺點,應學會包容,用同伴能夠接受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建議。學會在同伴身上找閃光點,并真誠地贊美。因為人性中最本質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贊賞,誠懇實在、適時適境地贊美同伴能夠幫助退縮兒童擁有良好的同伴關系。

      [參 考 文 獻]

      [1] LADD G W.Peer rejection,aggressive or withdrawn behavior,and psychological maladjustment from ages 5 to 12:an examination of four predictive models[J].Child Development,2006,77(4):822-846.

      [2] CASOU A,ELDER G H,BEM D J..Moving away from the world.Life-course patterns of shy childre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8(24):824-831.

      [3] O CONNOR R D.The relative efficacy of modeling,shaping,and combined procedures for modification of social withdrawal[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72(79):327-334.

      [4] RUBIN K H.Non-social play in preschoolers:Necessary evil[J].Child Development,1982(53):651-657.

      [5] GOTTMAN J M,GONSO J,RASMUSSEN B.Social competence,social interaction,and friendship in children[J].Children Development,1975(46):709-718.

      [6] DODGE K A,SCHLUNDT D G,SCHOCKEN I,et al.Social competence and children,s social status:The role of peer group entry strategies[J].Merrill-Palmer Quarterly,1984(29):309-336.

      [7] RUBIN K H,ASENDORPF J B.Social withdrawal,inhibition,and shyness in childhood:Conceptual and definitional issues[M].Hillsdale.NJ.Erlbaum,1993:3-17.

      [8] ASENDORPF J B.Beyond social withdrawal:shyness,unsociability,and peer avoidance[J].Human Development,1990(33):250-259.

      [9] COPLAN R J,RUBIN K H,F(xiàn)OX N A,et al.Being alone,playing alone,and acting alone:Distinguishing among reticence and passive and active solitude in young children[J].Child Development,1994(65):129-137.

      [10] FOX N BELL M,JONES N.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o stress and cerebral asymmetry[J].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1992(8):161.

      [11] FOX N A,HENDERSON H A,RUBIN K H,et al.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of behavioral inhibition and exuberance:Psycho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fluences across the first four years of life[J].Child Development,2001,72(1):1-21.

      [12] 侯靜.兒童2—7歲間的行為抑制性及其與家庭教育、學校適應的關系[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3:2-20.

      [13] RUBIN K H,COPLAN R J.Paying attention to and not neglecting social withdrawal and social isolation[J].Merrill-Palmer Quarterly,2004,50(4):506-534.

      [14] ASENDORPF J.Development of inhibited children s coping with unfamiliar [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1(62):1460-1474.

      [15] RUBIN K H,MILLS R S L.The many faces of social isolation in childhood[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88(56):916-924.

      [16] HARRIST A W,ZAIA A F,BATES Z J,et al.Subtypes of social withdrawal in early childhood:Sociometric status and social-cognitive differences across four years[J].Child Development,1997(68):278-294.

      [17] 鐘驚雷.小學生行為問題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研究[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25(4):113-116.

      [18] 蔡太生,胡宓.自我意識及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社會退縮行為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3):292-293.

      [19] 吳薇莉,簡渝嘉,方莉.成人依戀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132.

      [20] 葉平枝,兒童社會退縮影響因素及發(fā)展路徑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11):27-32.

      [21] 鄭淑杰.學前兒童社會退縮行為的影響因素、亞類型及其行為適應[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3:7.

      [22] RIMM-KAUFMAN SE,EARLY D,COX M,et al.Early behavioral attributes and teachers’ sensitivity as predictors of competent behavior in the kindergarten classroom[J].J.Appl.Dev.Psychology,2002(23):451-70.

      [23] RUBIN KH,LEMARE,LUCY J,et al.Social Withdrawal in Childhood:Developmental Pathways to Peer Rejection.In:Asher SR,Coie JD.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217-249.

      [24] 朱家雄.學前兒童心理衛(wèi)生與輔導[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52.

      [責任編輯:江桂珍]

      [收稿日期]2015-12-15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230號);聯(lián)校教育社科醫(yī)學研究論文獎計劃項目(JY12024);2015年長春師范大學科研基金項目(長師大社科合字[2015001])。

      [作者簡介]左恩玲(1981-),女,山東濟南人,博士研究生,講師;張向葵(1958-),女,黑龍江伊春人,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477(2016)05-0077-05

      教育心理[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5.021

      猜你喜歡
      教養(yǎng)方式氣質
      讓鷹城的顏值更高、氣質更佳
      人大建設(2020年1期)2020-07-27 02:47:02
      受得起,也是一種氣質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2
      西海岸新氣質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
      青年時代(2016年30期)2017-01-20 01:48:22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
      漢語世界(2016年2期)2016-09-22 11:48:37
      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少年兒童運動行為習慣影響的研究
      留守初中生看護人教養(yǎng)方式對問題行為的影響:自控能力的中介作用
      求知導刊(2016年3期)2016-04-21 12:45:21
      What’s InsideDoesn’t Count
      醫(yī)科學生大學英語四級成績差異的非主觀因素研究
      科技視界(2015年26期)2015-09-11 13:31:14
      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
      合作市| 乡宁县| 天峻县| 武陟县| 甘德县| 罗源县| 达拉特旗| 宣化县| 陆河县| 罗田县| 拜泉县| 广平县| 内乡县| 株洲县| 麦盖提县| 贞丰县| 泰州市| 清水河县| 辛集市| 青田县| 游戏| 大方县| 晋宁县| 闻喜县| 招远市| 浙江省| 西丰县| 博爱县| 普定县| 都安| 开鲁县| 珠海市| 岳池县| 太仓市| 汶川县| 田阳县| 信宜市| 汶川县| 奉节县| 桑植县| 大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