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菡
(溫嶺市教師進修學校,浙江 溫嶺 317500)
?
語文視角
文言文“獨特性”教學例談
林菡
(溫嶺市教師進修學校,浙江 溫嶺 317500)
[摘要]文言文有其區(qū)別于現(xiàn)代文的獨特性,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從抓獨特表達、抓獨特視角、抓獨特情懷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品詞賞句、以文推理。抓住每篇文言文的獨特性切入文言教學,從而在“言”與“文”之間找到平衡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文言文教學事半功倍。
[關鍵詞]文言文;獨特表達;獨特視角;閱讀教學
文言文教學如何在“言”與“文”之間找到平衡點,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愛上文言文呢?筆者經過實踐研究發(fā)現(xiàn),要想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一定要在“獨特”一詞上下工夫。所謂“獨特”,意為特有的、特別的,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文言文無論“言”還是“文”,都有其區(qū)別于現(xiàn)代文的獨特之處,或表達獨特,或視角獨特,或情懷獨特等。初中生正處于求知欲、好奇心最旺盛時期,他們對“獨特”的東西最感興趣。抓住每篇文言文的獨特性切入文言教學,勢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文言文教學事半功倍。
一、抓獨特表達,品詞賞句求真味
文言文表達上的獨特性首先表現(xiàn)在詞法和句式上,這些在教學中肯定繞不開。但單純地講這些知識,只會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古漢語課”,使學生昏昏欲睡。而撇開詞法、句式只求理解意義,又無法使學生領略到文言文獨特的表達魅力。文言文教學要吸引學生,首先就要從文言文的獨特表達著手。
1.重推敲,從詞法上感受文言的精煉
文言文詞法眾多,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詞語的用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這種用法的由來及其豐富內涵。教學通假字,可介紹通假字的成因,引導學生找尋古人使用通假字的規(guī)律;教學古今異義詞,讓學生體會詞義擴大、縮小、轉移、變化等奧妙;教學一詞多義,可讓學生領會詞義由古及今,不斷推演、衍生出引申義、比喻義的過程;教學詞類活用,就更要激發(fā)學生推敲探究詞語內在意蘊的興趣了。教師教學詞法時,可引導學生用比較、替換、添刪等方法,盡情體會文字的精煉之妙。
例如,教學“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酈道元《三峽》),其中“奔”字,教材注釋為“飛奔的馬”。學生理解起來沒有問題,但教學任務并沒有完成。“馬”與“風”都為名詞,詞義也相對。而“奔”字面上是動詞,與“風”不對稱。為什么這里不寫作“乘馬御風”卻要寫作“乘奔御風”呢。教師這個問題一出,學生馬上進入思考,比較、替換、鑒別之后,得出結論:“奔”在這里是詞類活用,活用為名詞;“奔”用在這兒,比“馬”字多了奔騰的氣勢,讀之令人眼前仿佛出現(xiàn)三峽水流湍急如萬馬奔騰的景象。古人在用詞上果然是字字錘煉啊。之后這一“奔”字又出現(xiàn)在吳均的《與朱元思書》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此時已經不需要教師點撥,學生自然就能領略到其中的妙處了。
2.重比較,從句式上領略文言的精妙
文言文句式可分為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兩類。固定句式有表示疑問的習慣說法,“如……何”“若……何”等;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不亦……乎”“何……之有”等;表示比較的習慣說法,“……孰與……”“……何如……”等;表示感嘆的習慣說法,“何其……”“何……之……”等;表示推測、揣度、商榷的習慣說法,“得無……耶”“無乃……乎”等等。特殊句式有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和倒裝句。要分清種類,如果死記硬背,對學生來說就有難度了。教師教學時要把握的是文言句式間微妙的差別,通過比較來加深學生記憶。
例如,教學“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晏子使楚》),學生始終無法體會“得無……耶”這種固定句式用在這兒的微妙意味。教師讓學生試著改變句式,先改為判斷句“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楚之水土使民善盜也”,學生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語氣太武斷,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爭端,不適合在外交場合用;再改為表示反問語氣的“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豈非楚之水土使民善盜乎”,學生覺得還是太生硬,當庭質問,讓對方下不了臺,有悖于晏子此次出使的目的。通過幾次比較,學生最終領會到“得無……耶”這種句式的妙處。此句意為“莫不是楚國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東西呢”,用了推測揣度的語氣,既挫敗了楚王誣蔑齊人入楚為盜的陰謀,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又有禮有節(jié),巧妙地揶揄諷刺讓楚王自取其辱,表現(xiàn)了晏子機智善辯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風度。文言句式教學只有通過比較,才能讓學生明了表意上的奧妙,從而喜歡上品讀回味。
3.重誦讀,從韻律上享受文言的精美
我國的誦讀教學,古已有之,就是教師讓學生置身于文章作者的角度,憑借聲音語調傳達、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文言文的誦讀可分為正確誦讀、理解誦讀和表情誦讀三個層次。其中正確誦讀主要解決讀準字音、分清句讀和讀出語氣問題,大多語文教師都在做。而理解誦讀和表情誦讀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實際上,理解誦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體驗感受;表情誦讀可以使自己在朗讀中得到思想方面的教育,藝術方面的熏陶。文言文有別于現(xiàn)代文,它更講究韻律的變化。教師要指導學生課內課外多多誦讀,要讀出文言文的韻味、情味、意味來,如此才能使學生享受到文言的精美,從而愛上文言文。
例如,讀《醉翁亭記》,用讀現(xiàn)代文的方法去讀是體會不到其中的味道的,非得要搖頭晃腦,讀得舒緩自然,適當拉長“也”字的語音,才能體會到作者身處山野那種放松愉悅的心情。有的學生在嘗試用這種方式誦讀后感受到:“以往讀古文,只覺被折磨得氣喘吁吁,很不舒服,可是這篇文章讀起來卻很通暢,尤其是句末這個‘也’字,讓人覺得文氣舒緩從容,十分有味道。讓人不知不覺地變得氣定神閑,似乎也融入作者那種意境中了,讀這篇文章覺得不是自己在讀,而是很自然地覺得自己就是作者,在吟誦贊嘆風光景色和悠然自得的生活。”
學會誦讀,學生才愿意進一步地探究文本的內在意蘊,從經典文言作品中得到文學文化的滋養(yǎng)。
二、抓獨特視角,抽絲剝繭見真章
視野決定創(chuàng)新,角度決定創(chuàng)意。獨特的寫作視角往往是文章出奇制勝的法寶。選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多寫作視角獨特的范例,教學時如能從獨特的視角切入,定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
1.由物外視角,覽開闊之境界
所謂“物外視角”,即作者超脫于物象之外,以俯視的角度看待景、物、事。“物外視角”類似于今天的“航拍”,以更高的視角去關注萬物,感受生活,體味人生?!拔锿庖暯恰笔刮恼鲁尸F(xiàn)的境界更開闊、更深邃。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聚焦獨特視角,研讀想象,從而探究作者內在的寫作訴求。
例如,教學《湖心亭看雪》,文中有一句“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笨芍^是寫景妙句。讀之讓人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茫茫如“太倉米”的深沉感慨。令筆者感興趣的是作者觀察的視角,前面幾句還可以理解,但要從怎樣的視角看去,才能“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呢。因為當你身處舟中,你是無法忽略船體和船上之人的。只有跳出船體,從高處俯視,或索性跳出畫面,冷靜旁觀,才能有這個效果。于是,筆者教學時就從此處切入,引導學生抓住疑點,深入研讀,探究作者寫作意圖,從而體會到作者置身于茫茫雪景之中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的情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由身外視角,探本真之人心
“身外視角”,或者叫“外人視角”,即把自己從人物中抽身出來,從一個外人的角度去審視自身。“身外視角”使寫作更客觀、更真實,同時在寫作上虛實相應,彌補了人物自身不能的缺憾。教學時教師可拋出疑問,引發(fā)學生爭議,反復研讀,進而從文本中獲得審美享受。
例如,教學《五柳先生傳》。這篇文章既有寫實的成分,又有寫虛的成分??此剖翘諟Y明的自傳,又有不完全吻合的地方,傳世以來就有爭議。教學時,筆者就把這個爭議拋給學生,讓他們深入研讀文本,結合學過的陶淵明的作品以及自己了解的陶淵明生平加以考證,看能不能得出一個有說服力的結論。學生拿到這個任務,興致盎然,積極動手,查找工具書,翻閱陶淵明作品,討論爭辯,思維空前活躍。經過激烈的探討,學生得到了大體一致的結論:此篇作品內容絕大部分是作者的自傳,有很多細節(jié)可以從他的詩文中得到印證,至于一些不吻合處,實際是寄托了詩人的平生理想與志趣。用給他人作傳的方式寫自傳,正是他匠心獨運之處。在這基礎上,教師適時地授以“身外視角”的寫作知識,學生頗受啟發(fā)。
三、抓獨特情懷,以文推理識真人
俗話說:文如其人。讀古人作品勢必會觸及古人獨特的情懷抱負。但古人與我們相隔了遙遠的時空,他們生活的時代與我們學生身處的時代格格不入,如果不能在兩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進行聯(lián)結溝通,學生很難理解古人的情懷抱負,進而也難以喜歡上他們的文章。我們教學古代作品,目的是希望學生能了解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時代散發(fā)出的獨特的人格魅力,從而理解他、喜歡他、甚至崇拜他。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文識人,調動起他們內心的激情,努力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1.棄糟取精,激揚愛國熱情
忠君愛國是古代文人不變的情懷,但“忠君”思想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愚忠”,這是不可取的。教學時應該讓學生明辨是非,棄糟取精,從中汲取正能量,成為自己人生前行的動力。例如,《出師表》。教學之前,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熟悉諸葛亮的生平,了解世人對他的評價,理解古代文人賢士忠君報國是他們的最高理想。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僅僅是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更是為了忠誠于自己的事業(yè),救蒼生于亂世??上В龅降氖莿⒍U這個“扶不起的阿斗”,因而這種忠誠就帶了“愚忠”的烙印。但在國家處于危難關頭時,這種精神會煥發(fā)出強大的感召力,正如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所贊頌的“時窮節(jié)乃現(xiàn)”“鬼神泣壯烈”;又如陸游感慨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一封奏疏能千百年被視為“至文”流傳不朽,主要原因就在這里。只有學生的認識達到這一點,《出師表》才會深入學生內心,成為正能量激勵他們。
2.存同求異,汲取逆境動力
仕途失意、報國無門是古代有志文人最痛苦的人生際遇。但同樣是落魄江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排遣方式。教學此類作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存同求異,從中汲取身處逆境時前行的動力。例如,同為宋朝文豪,范仲淹仕途不順,卻抱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赤子之心;歐陽修身處偏遠滁州,勤政之余,享受“與民同樂”的情趣;蘇軾被貶,卻能在“月色入戶”時,“欣然起行”到承天寺尋張懷民賞月“為樂”……這些文人豁達樂觀的胸懷,將連同他們的作品成為學生以后經歷逆境風雨時的慰藉、支撐和動力。
3.撫今追昔,培養(yǎng)高雅情趣
當今社會,青少年玩游戲、追星現(xiàn)象十分普遍。虛擬的網絡游戲、狂熱的明星崇拜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可以嘗試用古代文人的高雅情趣感染、熏陶學生,讓他們浮躁的內心沉靜下來。例如,謝太傅于寒雪日給小輩出題“白雪紛紛何所似”;劉禹錫身處陋室卻“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宋濂“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等等。這些文人的雅趣逸事通過教師細致詳盡的分析、引經據典的介紹,深深地吸引了學生。他們會因感到新奇而模仿,因模仿而樂在其中,因樂在其中而不自覺地培養(yǎng)了高雅的情趣。
抓獨特的情懷,讓學生見其所見,聞其所聞,感其所感,文章才會和作者有機融合,成為學生真正的精神營養(yǎng),為學生的成長助力。當然,文言文“獨特”之處并不僅僅是以上這些。只要我們用心發(fā)現(xiàn),總能找到每篇文言文的獨特之處。抓文言文“獨特”之處教學,定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打開文言文教學的新路子。
[責任編輯:黃曉娜]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477(2016)02-0039-03
[中圖分類號]G623.2
[作者簡介]林菡(1971-),女,浙江溫嶺人,中專高級講師,臺州市“教學能手”,溫嶺市“骨干教師”。
[收稿日期]2015-05-06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