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碧菁++曾海省
摘 要: 知識的學習,從來都不是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而是要學會如何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簡而言之,學習就是取之生活,用于生活的一個循環(huán)過程。英語本身作為外語,并沒有先天的語言及環(huán)境上的優(yōu)勢。為幫助學生提高英語的學習興趣及應用能力,作者主要將德化的鄉(xiāng)土文化及英語教學相結合,開發(fā)課外學習資源,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英語知識。
關鍵詞: 鄉(xiāng)土文化 英語教學 課外素材
學生進入到初高中,學習往往會比較被動,因為他們恰好處在青春期。若是教師強行向他們灌輸所學知識,學生的逆反心理反而會增強。為此,我們要構建出全面發(fā)展學生素質與家鄉(xiāng)鄉(xiāng)土文化資源相互滲透的新模式,開發(fā)校本課程,通過將所處的文化引入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感到學習的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正如徐特立先生曾說:“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鄉(xiāng)土教材?!?/p>
我們生活的素有“閩中寶庫”之稱的泉州德化,曾先后獲得過“中國陶瓷之鄉(xiāng)”、“中國小水電之鄉(xiāng)”、“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中國早熟梨之鄉(xiāng)”、“中國油茶之鄉(xiāng)”“中國竹子之鄉(xiāng)”的稱號。如此豐富的自然及文化資源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德化三中身處在如此的自然文化背景下,作為教師的我們可在此基礎上開發(fā)課內課外資源,開發(fā)屬于學校自身的校本課程,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所學習的內容與家鄉(xiāng)文化發(fā)展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更好地學習文化知識。
接下來,筆者將通過挖掘家鄉(xiāng)鄉(xiāng)土文化資源,將家鄉(xiāng)獨特的鄉(xiāng)土文化資源與英語這門學科的教育教學有機結合,全面形成我校自己的辦學特色,幫助學生更好地習得英語。
一、鄉(xiāng)土文化與語法教學
目前,我國很多農村的學校,課本是唯一的教學資源。然而,教科書的制定是根據全國大多數地區(qū)學生整體水平制定的,各地的風俗文化不同,師資力量不同,使得一些教學資源中有很多材料都與農村的實際生活相脫離,農村學生無法意識到自己所學知識能夠帶來的應用性,從而認為知識的學習對自己的發(fā)展作用不大。英語語法作為最難攻克的一關,也是讓教師的教學絞盡了腦汁。對于農村教師來說,將鄉(xiāng)土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成為農村學生學習的必然途徑。
學生不愿意學習英語,是因為英語無法被應用于農村學校的生活中。因此,我們要將鄉(xiāng)土資源作為語言教學的輔助材料,將其融入到日常英語教學的各個方面中。由于我們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因此我們可通過設置校本課程幫助學生了解英語語法。例如:在學習英語語法中的“過去式”時,我們可以選擇提供學生有關于家鄉(xiāng)近些年發(fā)展的一篇文章及家鄉(xiāng)之前的狀況,從而讓學生試圖了解“過去式”這個語法點所要表達的具體含義。整篇文章以本地的風土人情貫穿始終吸引學生,逐漸將學生的注意點轉移到英語語法的學習上。
二、鄉(xiāng)土文化與寫作教學
學生進入初高中,英語的重點就不止在詞匯及語法上,更重要的是要將詞匯及語法進行應用,從而組成一篇帶有自己觀點的文章。學??筛鶕W生所應掌握的一些詞匯、語法與文化資源相聯(lián)系,將介紹本地習俗、典故、歷史及風土人情等故事帶入其中,使得學生更好地掌握寫作。同時,我們可根據一些形容家鄉(xiāng)文化的故事,提煉出一般英文文章寫作的幾個部分。高中階段的英語作文都要求學生能夠寫作議論文,因此,我們可以分析,英文議論文寫作一般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根據問題提出觀點”——“提出理由驗證觀點”——“總結觀點”。同時,我們可根據這幾個步驟制定出一定的寫作框架。
德化素被稱為“中國陶瓷之鄉(xiāng)”,因此教師可共同完成一篇有關于“陶瓷制作過程”的文章。通過文章主要要求學生對陶瓷制作過程進行了解,提出整篇文章的架構,使得學生了解寫議論文時的條理性。通過了解陶瓷制作過程,將著眼點放到“firstly...,then...,next...,last...”這樣的文章架構上,從而更好地掌握議論文寫作的架構點。
三、文化之間的異同
英語的積累本就不只是詞匯語法的積累,更大程度上是文化的積淀,文化的沉淀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因此,有條件的話,學??砷_設每周一次的英語文化選修課。課前,要求學生自己搜集有關于所在地區(qū)民間文化藝術的知識,同時教師搜集有關英語國家的民間文化藝術知識,在選修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當地鄉(xiāng)土文化與英語國家鄉(xiāng)土文化的不同之處,從而使學生了解到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學習到英語國家的文化資源。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英語興趣的同時,使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更深刻地認識兩種文化的異同。由此,從一定角度上提高對本國與英語國家文化的認識,實現(xiàn)學習目標。
學習的本質是應用于生活。因此,知識的學習不是強行地灌輸,而是與生活的聯(lián)系。與我們生活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就是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我國各地民風迥異,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鄉(xiāng)土文化,而不同的鄉(xiāng)土文化又給我們的課程提供了不同的素材。因此,筆者結合德化文化背景,挖掘其地方特色,與本地英語的教學相聯(lián)系,挖掘課外學習資源,從而拓展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將我們的英語課堂內外同時兼顧,使得學生能夠學到生活化的英語知識。通過我們所有的文化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理解所學知識,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將所學知識加以應用。
參考文獻:
[1]舒麗萍.英語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實踐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
[2]靳玉樂.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理念與策略.四川教育出版社.
基金項目: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B類社科課題(基礎教育研究專項)計劃立項項目編號JBS14580項目負責人曾海省學科綜合實踐課題名稱《鄉(xiāng)土文化與課外學習資源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