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qū)良莊鎮(zhèn)宣洛小學 侯衍海
所謂常規(guī)教育,就是小學生在學校里日常生活、勞動、游戲,更主要的是學習時,所必須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的教育,它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等行為習慣的基本手段,更是培養(yǎng)學生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基礎訓練。向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進行學校的各項常規(guī)教育,是學校為完成教書育人這一任務的根本保證。為了加強班級德育工作,開學初,我利用班會,隊會對學生進行安全宣傳教育,認真貫徹《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小學生守則》《禮儀常規(guī)》及“小學生十不準”對學生進行安全,紀律,衛(wèi)生,思想品德,文明禮貌等教育,使學生從開學起就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除了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行為規(guī)范教育,我班還對學生進行了以下六方面的教育。
學校生活,要求孩子們樹立嚴格的集體和時間觀念,遵守學校紀律。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僅懂得了道理,如果不經過反復訓練,也不一定都做到。因此從開學起,我便對他們進行常規(guī)教育,對怎樣上課、下課、回答問題、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等,都做了明確的要求,然后,進行反復訓練,對做得好的同學給予表揚,并讓他示范給大家看。有的同學做錯了,就讓他們重做一次,兩次……不厭其煩,多次反復,直到做好為止,不能因為錯了一次而批評,應耐心地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去做好。
故事引導實際上也是一種榜樣教育,但這種教育方法主要是運用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向小學生介紹遵守常規(guī)的典型,啟發(fā)小學生向文藝作品中的榜樣學習,以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方法。小學生喜歡聽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師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載體,對小學生進行常規(guī)教育可以產生較好的效果。為了強化教育效果,教師有時還組織小學生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進行表演,使小學生在游戲的模仿實踐中學習和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性行為品質。三十多個孩子在一起學習,難免有打鬧、吵架的現象發(fā)生,為了培養(yǎng)孩子們團結友愛的精神,我常根據班內發(fā)生的具體事例編成小故事,對學生進行教育。
結合班內學生的思想實際,通過有意義的活動對小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個別學生對別人的東西(彩筆、鉛筆等)較感興趣,趁別人不注意時,就順手牽羊。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就先找些拾物交公的例子給他們講講,然后說,有的同學可能錯裝了別人的東西,在自己的書包中找一下,如果真的裝錯了,就勇敢的交到老師這兒來,結果有個同學紅著臉交上來了,不好意思地說:“我不是故意的,請老師和同學們原諒!”頓時,掌聲齊起,最后讓大家討論,都說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并且拾到東西要交公。通過這一事例,學生們辨明了是非,自這次班會活動之后,班內拾物交公的學生多了。
現在的小學生的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但他們對來自教師的表揚和鼓勵是非常重視的,所以教師應該利用小學生的這種上進心理需求,及時肯定小學生的良好行為表現,特別是對能夠自覺遵循常規(guī)的小學生要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就可以使小學生對正確的行為而獲得的正面強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來,而逐漸養(yǎng)成行為習慣。愛聽表揚是兒童心理特點,表揚運用得恰當,學生的積極因素就會像原子裂變一樣發(fā)生連鎖反應。例如,上課了,大部分同學在吵嚷,沒有做好上課準備,如果泛泛批評,收效甚微,如果點名批評,別人往往幸災樂禍;倘若從亂哄哄中找個坐得好,不說話,書本都準備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其他學生便會仿效,秩序井然。我常用表揚某個學生道德品質、思想行為上的積極因素去影響和克服后進學生中存在的消極因素,寓批評于表揚之中。這樣有利于學生之間互相學習,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長期生活在一起,老師比學生有著極其豐富的生活經驗。學生自然地視班主任老師為學習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著直接的或間接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應該以身做則,給學生作示范,嚴以律己、從我做起、為人師表、言行一致,在政治思想、民主意識、文化知識、工作作風方面,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成為小學生最直觀、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如在勞動課中,教師應當與學生共同參與來完成勞動任務,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學生們往往愛模仿老師的言行,把老師當成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所以,教師向學生提出各項常規(guī)要求,自己必須身體力行,說到做到。比如,要求學生愛護書本,自己首先要愛護教科書;要求學生書面整潔,字跡不潦草,自己的板書就應一絲不茍。
我們這個班,后進生的人數挺多。因此,轉化后進生是班主任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認為對后進生要給予特別的關愛。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視,感情上不厭倦,態(tài)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對差生的一片真誠的愛心,去叩響他們的心靈之門。要善于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比如:在課堂上不要緊緊盯著優(yōu)等生,應多給后進生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他們舉手發(fā)言,及時給予肯定、獎勵,使他們也能自信地面對學習。課外積極輔導,多與家長聯(lián)系,爭取家校聯(lián)合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同時也促進班級的整體發(fā)展。
綜上所述,常規(guī)教育是實現基礎教育的有力保證,一年級小學生從入學就抓緊常規(guī)教育,經過小學階段的系統(tǒng)教育訓練后,學生的道德面貌、行為習慣會取得可喜的變化??偠灾?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學生長期努力,需要老師不斷地督促引導。對學生進行行為規(guī)范訓練,必須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常年累月,使養(yǎng)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yǎng)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