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廖仲愷與國民黨左派的社會思想

      2016-03-15 11:39:03李志毓
      廣東社會科學 2016年3期
      關鍵詞:廖仲愷合作社社會主義

      李志毓

      ?

      廖仲愷與國民黨左派的社會思想

      李志毓

      [提 要]國民黨左派的社會思想,代表了20世紀中國一種不同于共產(chǎn)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與現(xiàn)代化方案。其中,廖仲愷的社會思想又獨具特色。他信仰社會主義,秉持激進農工立場,但反對階級斗爭;他從集合生產(chǎn)和社會平等的角度理解社會主義的優(yōu)勢,希望在發(fā)展國民經(jīng)濟同時,避免資本主義帶來的階級分化,為全體中國人謀平等的自由。相對于國營事業(yè),他更重視社會合作組織,認為在人民缺乏有效監(jiān)督和約束機制的情況下,國有公營事業(yè)難以避免腐敗危機,而合作組織既可解決生產(chǎn)分配問題,又可養(yǎng)成人民的自治能力,培養(yǎng)民主基礎。這些思考在今天仍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國民黨左派 廖仲愷 社會主義 合作社

      關于國民黨左派,在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曾作過如下定義:“指擁護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后根據(jù)中國共產(chǎn)黨的建議所確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和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的國民黨人”,其著名人物有廖仲愷、宋慶齡、鄧演達、何香凝等,“以宋慶齡為杰出代表”。①受到這一決議的影響,中國大陸的研究者,往往以聯(lián)共或反共作為區(qū)別國民黨左右派的依據(jù),而對國民黨自身的左翼思想、政治與組織脈絡等則關注較少。②事實上,國民黨左派的問題內涵豐富,它既包含20世紀20年代中國與世界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復雜關系,又反映出國民黨內部在思想和組織上的分化,以及各種不同政治力量對于中國革命前途的探索。廖仲愷是國民黨左派的杰出代表,他對于社會主義的探索是研究者一直關注的問題。③本文將廖仲愷的社會思想放置在國民黨左派社會思想的整體脈絡中,對比廖仲愷與其他國民黨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異同,闡述廖仲愷社會思想在二十世紀中國社會主義思想實踐中的獨特意義。

      一、重新認識國民黨左派

      國民黨左派,作為一個政治概念,產(chǎn)生于1924 - 1927年間的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當時,共產(chǎn)國際和蘇俄政府,為了要在中國造成激進的革命形勢,曾主導過一種政治策略——通過在國民黨政治高層、軍事領導人和下層群眾中,發(fā)展出一個親蘇親共的“左派”,來發(fā)動和領導國民革命,并進而將國民黨改造成一個親蘇親共的群眾型政黨。從國共合作之初,中國共產(chǎn)黨就開始在國民黨中發(fā)展“左派”。隨著不同時期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和革命目標的變化,中共眼中的“左派”的標準也隨時發(fā)生變化和調整。這種“發(fā)展左派”的策略,對于國民黨的組織、成分、政策和黨內權力結構的變遷,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也主導了我們今天對于國民黨左派的認識。

      上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大陸學界對于國民黨左派的認識日益深入,許多研究者開始關注國民黨左派在思想、政治上的獨立性和復雜性,關注國民黨左派的發(fā)展、演變,及其自身的政治綱領。在90年代初,就曾有學者撰文指出,國民黨左派經(jīng)歷過復雜的分化演變過程,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1.從“一大”至“中山艦事件”之前,是“左派”的形成發(fā)展階段,這一時期的領袖是廖仲愷和汪精衛(wèi),其特點是支持國民黨改組、擁護“三大政策”。1925年8月廖仲愷遇刺后,汪精衛(wèi)借助蔣介石的軍事實力鞏固了領袖地位,蔣介石則借助汪精衛(wèi)的政治庇護成為軍事領袖,形成汪蔣合作局面,直至“中山艦事件”爆發(fā)。2.從“中山艦事件”汪精衛(wèi)出走,到1926年10月,是“左派”的“受挫階段”,“左派”受到蔣介石的打擊,組織渙散、彷徨無主;3.從1926年北伐戰(zhàn)爭開始后,“左派”開始進入復興階段,形成了以宋慶齡、鄧演達、徐謙為政治首領、張發(fā)奎、唐生智為軍事支柱的新的“左派”中心,其主要任務是反蔣和發(fā)動“迎汪復職運動”。10月,“左派”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及各省區(qū)黨部聯(lián)席會議,規(guī)定了“左派”的四條政綱,包括:(一)擁護總理聯(lián)俄聯(lián)共政策;(二)擁護孫(中山)、廖(仲愷)農工政策;(三)反對西山會議派;(四)擁戴汪精衛(wèi)為領袖;4. 1927年汪精衛(wèi)返國之后,拉攏陳公博、甘乃光、顧孟余、孫科等人,又取得了唐生智、張發(fā)奎軍事集團的支持,最終“叛變革命”。作者認為,汪精衛(wèi)集團是“假左派”,宋慶齡、鄧演達為首的是“真左派”。④

      然而,國民黨左派的內涵,卻遠遠超出大革命的局限。就思想層面而言,從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開始,在國民黨內,就始終不乏具有社會主義性質或社會主義色彩的思想論述。但抱持不同程度社會主義思想的人,卻并非都是主張聯(lián)共的“左派”,有些甚至還是積極反共的“右派”。例如胡漢民、戴季陶都有唯物主義思想,也都關心社會問題,對勞工運動也曾予以關注,但是在大革命期間,兩人都反對聯(lián)共政策,反對中共主導的農工運動。因此,社會主義思想在國民黨內的回響和國民黨左派的問題,是相互關聯(lián)的兩個問題。大革命期間被認為是國民黨左派的人,思想非常復雜,并不都關注社會主義,被認為是“右派”的人,思想也很復雜,并不都反對社會主義。

      國民黨內部還持續(xù)存在著一種自覺的建設獨立的國民黨左派理論與組織的努力。1926年底在廣東成立的以甘乃光、陳孚木、王夢一等人為代表的“左派同盟”,就是一個試圖打造獨立的國民黨左派組織的團體。共產(chǎn)國際的一份報告說,左派同盟有幾十個人,幾乎包括了廣州所有著名的國民黨左派,按其社會成分來說,都是“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大半是大學生,和群眾沒有組織聯(lián)系。甘乃光經(jīng)常同陳延年等當時中共廣東的領導人談論群眾問題,責備中共從國民黨左派那里奪走了群眾,左派同盟的主要任務是同共產(chǎn)黨進行斗爭,他們的政治綱領的核心是階級合作,為了全民族利益放棄狹隘的階級利益,以“全民革命”而非“階級革命”作為國民黨的綱領。⑤

      甘乃光這種在理論上和組織上使國民黨左派擺脫中共定義、確立“左派”獨立性的努力,在國共分裂后得到了延續(xù)。汪精衛(wèi)和他的追隨者不但接過了國民黨左派的身份,而且試圖賦予這一身份以新的理論內涵。在1928年,汪精衛(wèi)的追隨者——陳公博和顧孟余,先后來到上海,分別創(chuàng)辦了《革命評論》與《前進》雜志,在民生與民主兩個方面,表達奉汪精衛(wèi)為精神領袖的國民黨左派的政治立場。1928年冬,又在上海召集了“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第一次代表大會”,提出“恢復十三年改組國民黨精神”的口號,在1928 - 1929年之間,有數(shù)十種自稱國民黨左派或與“改組派”觀點相近的雜志出版。⑥海外學術界往往將改組派及其所代表的思想路線,稱為國民黨左派。⑦

      可見,歷史上的國民黨左派,在思想系統(tǒng)和組織脈絡上,都是復雜的,變動的,他們的思想與政治實踐,反映了一種不同于共產(chǎn)主義的社會主義和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道路的思索與探求,在今天,這一歷史實踐,仍為我們思考歷史與現(xiàn)實,提供了思想資源。

      二、廖仲愷的社會思想

      在國民黨左派的社會思想與政治實踐中,廖仲愷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意義。無論是從國民黨內社會主義思想的角度,還是從聯(lián)俄聯(lián)共的角度,廖仲愷都是國民黨左派的核心。他在同盟會時期,即翻譯各種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理論在《民報》發(fā)表,例如亨利·喬治的《進步與貧乏》,布利斯(W. D. P. Bliss)的A Handbook of Socialism中的章節(jié)——《社會主義史大綱》、《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等等。不僅如此,在1920年代,廖仲愷擔任廣東省長期間,還曾嘗試將亨利·喬治的思想資源付諸政治實踐,于1923年在廣州市頒布了實現(xiàn)亨利·喬治土地稅方案的《廣東都市土地稅條例草案》。

      廖仲愷一生對于在中國推動社會革命抱持熱情。1924年國民黨改組之后,他更表現(xiàn)出鮮明的扶助農工立場,在廣東各地民團與農會的沖突中,全力援助農民。1924年11月廣寧縣農會因為減租要求與民團發(fā)生沖突,民團以武力收租、鎖人,并燒殺了兩個村莊。國民黨中央農民部部長廖仲愷“派大本營鐵甲車隊開赴廣寧,保護農會,剿辦匪徒”,⑧歷時三個月,攻下民團的炮樓,迫使廣寧地主承認農民的減租要求。同年12月,民團400多人武裝襲擊花縣農會駐所,搗毀農會,將農會委員長王福三重傷后割耳斷手。廖仲愷親自接見受害農民代表,并通知兵工廠,按成本價售給農會七九步槍40余支,每只配足子彈200發(fā),又從省府抽調駁殼槍7支贈給花縣農會。⑨在1924年5月江門油業(yè)工人與油東和商團的沖突中,廖仲愷以工人代表會主席身份發(fā)出支援工人的通電,嚴厲斥責油東及商團“仇恨工人,借端傷殺,圍困工會,拷打無辜,此等行為,直同野獸?!碧栒購V州工人“協(xié)力聲援”,“與此萬惡東行及蠻橫商團對抗”。并提出賠償損失、撫恤傷斃、電請政府保護工人、成立工團軍、嚴懲江門油東及商團的要求。10

      當時的國民黨還制定出各種勞動立法,保護工人利益。1924年9月,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命令廖仲愷、邵元沖、汪精衛(wèi)負責起草《工會條例》,同年11月由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正式頒布實施。條例規(guī)定了工人組織工會、參與規(guī)定工作時間、改良工作狀況及衛(wèi)生條件等各方面的權力,并用法律的形式宣布:“工會在必要時,得根據(jù)會員之多數(shù)決議宣告罷工”。?

      廖仲愷在社會革命問題上的激進態(tài)度,使他成為廣州政權中公認的“左派”。廖仲愷的傳記作者說,這一時期,他同時擔任了十三個重要職務,每天辦公12至17小時。他對于1924年商團事件的反應,比孫中山更為激烈,對于1925年的省港大罷工,認為其政治性遠遠超過其經(jīng)濟性,這是反對不平等條約的先聲。他對于工農群眾在革命中的地位有新的認識,所以在擔任農民、工人部長期間,特別致力于農工的組織工作。由于在農工運動中過于激進,他被人懷疑是共產(chǎn)黨。?因為這一點,他遭到許多人的仇視。同時,又因為廖仲愷擔任財政部長,要從軍人手中收回財政權,這遭到了軍人勢力的反對。他不遺余力投入各種實際工作,卻并未積極去謀求一個領袖地位,這顯示出他真純的革命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廖仲愷秉持激進的農工立場,卻從未信奉和宣傳過階級斗爭理論,也極少用階級話語來分析中國的社會問題和國民黨的統(tǒng)治基礎。對比廖仲愷和一些自稱要建設國民黨左派理論之人的思想言論,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不同之處。例如“左派同盟”的主要領導人甘乃光,他1922年在廣東嶺南大學經(jīng)濟系畢業(yè)之后,擔任了該校附屬中學的教員,因為學生廖夢醒的介紹而結識了廖仲愷。在廖仲愷擔任國民黨商民部部長時,曾任甘乃光為商民部秘書。1925 年8月廖仲愷遇刺后,甘乃光得到國府主席汪精衛(wèi)的器重,代理商民部長。1926年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中央執(zhí)行委員,后兼任監(jiān)察院委員、南路行政委員、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委員、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教員、《廣州民國日報》社長等職,是國民黨左派的一個理論家。?在1925 -1927年間,他曾編寫過《孫文主義發(fā)凡》、《孫文學說駁議之駁議》、《以黨建國》、《中國國民黨幾個根本問題》、《怎樣做農工行政》等多部闡釋國民黨理論和革命方法的著作。

      甘乃光在理論上比較多地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話語,擅于應用階級方法分析中國的社會矛盾,但其目的是階級調和而非階級斗爭。甘乃光比較重視黨的建設,認為在現(xiàn)階段要做一個真正的革命黨人,必須要做一個民眾運動者,使民眾有政治覺悟、自身運動起來以謀解放,而能夠使民眾活動起來的組織就是“黨”。?因此必須重視黨的建設,使黨有嚴密的組織紀律和強有力的指揮能力,不但能指揮黨員和各級政治機關,還要有能力動員民眾。黨組織內部應實行民主集中制。?國共分裂之后的改組派,更詳細地從階級成分、組織與訓練、人才選拔機制等方面,重新闡釋“以黨治國”理論,援引唯物論和階級論的視角,討論黨的群眾基礎問題和黨內民主問題。

      廖仲愷則很少從“階級”的角度論述國民黨的代表性或社會主義的特性。他對“黨”的理解,與其說是階級的代表,毋寧說是賢人的領導。1924年4月,廖仲愷在廣州嶺南大學史堅如石像開幕紀念會上發(fā)表演說,引用孫中山的理論說:“我們若把社會分為幾個階級,我們可以分為三層:一為先知先覺,二為后知后覺,三為不知不覺……”?與列寧主義的黨治理論相比,孫中山的黨治理論中帶有濃厚的精英主義、賢人政治色彩,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思想一脈相承,其核心是孫中山的知難行易學說和進化論的歷史觀。它可以簡單表述為:由“先知先覺”的黨魁,領導“后知后覺”的革命黨人,動員和教育廣大“不知不覺”的普通民眾,引領中國融入浩蕩的世界歷史進化潮流。這種“知難行易”、“賢人政治”和進化論的歷史觀,是孫中山“以黨治國”理論的思想基礎。在這一點上廖仲愷與孫中山是統(tǒng)一的,而不同于甘乃光、陳公博等年輕一代的“左派”。

      1925年3月2日,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刊登了廖仲愷為甘乃光的新書《各派社會主義與中國》所寫的序言。副標題為“試從孫文主義出發(fā)的一種新研究”。在文中,廖仲愷對中國的國民革命與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的前途,表達了審慎的悲觀,但對社會主義卻表示出堅定的信念。他說:(中國革命)將來結果如何?“能借革命之機會,將國計民生兩個大問題,滾作一團,為比較徹底的解決,不得而知。從目前那方面去看,自然是悲觀多,樂觀少,便說大話,也難說出一個所以然的道理,使人人相信而生希望?!钡?,研究世界文明的人常說,“文明之光往往從暗黑中透出來”,中國將來之光,也是可以隱約尋見的,廖仲愷說:“現(xiàn)今之青年學生,確有傾向于社會主義。中國將來之光,就是在這一點?!?

      什么是社會主義?廖仲愷認為,社會主義的特點,“是以社會全體動員,來做福于社會全體的。所以在這種主義之下之生產(chǎn),是社會全體生產(chǎn)的,……生產(chǎn)之利,不歸一人,而歸社會,所以生產(chǎn)越多,社會全體之享受越多。人人有平等之機會,社會無偏枯之病。”但是,生產(chǎn)成績如何,社會福利如何,仍要看“所能夠利用之資本之大小,知識之多寡,機器之良窳,人民之勤怠”,這與資本主義并沒有分別。廖仲愷說:“中國在這時代,自己經(jīng)濟的基礎這樣薄弱,而所受國際經(jīng)濟的壓迫這樣深重,若能夠有所樹立,除非是建一社會主義的國家,依科學的組織用集合的(collective)的方法,解決生產(chǎn)問題不可。生產(chǎn)問題解決,其他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廖仲愷從集合生產(chǎn)和社會平等的角度理解社會主義的優(yōu)勢,他說:“在產(chǎn)業(yè)私有制度之下,資本主義絕流而漁,操母財而營商賈者,利乎人群生活之需,因錢幣以購勞動,緣供給以肆征求,剩余價值之所歸,咸趨如一。而嗷嗷待哺之眾,乃與牛馬犧牲同其命運。于是憤懣不平之氣,釀成階級之斗爭,經(jīng)濟革命、社會改造之聲,囂然噪于天下矣?!?他希望設法避免資本主義發(fā)達、貧富分化帶來的階級斗爭,在發(fā)展國民經(jīng)濟、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同時,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為所有人謀取平等和自由。

      “用集合的(collective)的方法,解決生產(chǎn)問題”,調和階級矛盾、避免階級斗爭,這是國民黨左派共同的愿望。1932年出任國民政府實業(yè)部長的陳公博,曾表述過建立集中的國民經(jīng)濟體系的構想。他認為,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只要建設國民經(jīng)濟,就離不開大量的資本。在民窮財盡的中國,內資集不起,用外資又恐受制于人。只有兩個辦法,第一,將一切關乎國民經(jīng)濟命脈的大產(chǎn)業(yè)收歸國有,建設國家資本;第二,盡量利用現(xiàn)有的社會資本,無關經(jīng)濟命脈的產(chǎn)業(yè),如電話、電燈、電車、自來水等,都可讓予私人經(jīng)營。在農業(yè)的方面,則要建立合作化的生產(chǎn)組織,以村為單位,以農民協(xié)會為中心,成立生產(chǎn)合作社;同時,在每省設立一種國營公司,利用新型機器與科學技術,凡人民有土地而無暇耕種或缺乏資本而無以購置機械,即可委托此公司經(jīng)營。國家還要籌辦大規(guī)模的國有電氣和水利事業(yè),以促進生產(chǎn)。?國營公司可吸收大量工人,成為國家工人。這樣不但可以集中財力物力建設國民經(jīng)濟,還可以避免貧富分化和階級斗爭。

      與陳公博不同的是,廖仲愷并不十分推崇大的國營公司。在國營事業(yè)與社會合作組織之間,他更重視社會的合作組織,對于大規(guī)模的國有資本和國營事業(yè),則表示出憂慮。他說:“近世產(chǎn)業(yè)進步之國家,當社會之經(jīng)濟制度未經(jīng)徹底改革之先,為防資本集中于個人而犧牲社會故,對于交通、食水、煤氣、電力、制鹽、卷煙、煉鋼、織造、保險等事業(yè),其尤進者則并土地、礦山,與夫凡有專占性質或有關于公共衛(wèi)生者之屬”,皆行“共有公營政策”,誠能使其范圍推廣,則一種集產(chǎn)的社會主義可以達到。又說,當今世界范圍之內,“利用機器,擴張工場,振興實業(yè)”,都是為了解決生產(chǎn)問題,“若欲一面改良生活,而同時解決分配問題,以平和漸進之方,達理想組織之域”,則有兩種方法:一為履行公營政策;二為廣布合作組織。?

      但廖仲愷認為,在當時的中國,大規(guī)模的公有公營事業(yè)是很難建立的。因為“政治革命頓挫頻仍,腐敗勢力,以利相結,掃除滌蕩,尚不知竟于何時。公營政策之成功,自難企于現(xiàn)行制度之下?!币虼耍煤推绞侄谓鉀Q生產(chǎn)分配問題,就只能依靠人民的合作運動。“倘消費者能互相團結,以謀自助”,則資本主義之跋扈,可以消滅,民主的基礎,可以養(yǎng)成。?廖仲愷很重視合作社的發(fā)展,提倡廣泛建立消費合作社,認為這種組織“簡單易行”,可小可大,舉措裕如,“遠則為理想的國家奠定基礎于將來,近則為社會除絞取之弊,為人民免生活之困苦”,或可于不知不覺之中,達成經(jīng)濟的自治,“友愛同胞之觀念,因以增進,人類社會之本能,因以發(fā)達”。?

      除不易實現(xiàn)之外,廖仲愷還進一步指出公有公營的弊病。他看到,公有公營政策的實施,若非人民在政治制度上,對于國家營業(yè)機關能實行有效監(jiān)督,且能有適當?shù)奶幚磙k法,則“其流弊所至,輕則浪費,甚則腐敗,名則以利社會,實則有以飽私囊”,在“政治罪惡昭彰之國”,其流弊尤不易避免。而消費合作社則在監(jiān)督管理方面,比國營事業(yè)要有效得多。一方面,“合作社社員,雖仍以營業(yè)之任務,委托所選之少數(shù)人,然其對于業(yè)務之進行,比諸國家都市所經(jīng)營者,監(jiān)督之機會較多,且較直接而有力?!绷硪环矫?,消費合作社的經(jīng)營,委托于選任之經(jīng)營委員會,而社員全體大會,每年召開兩次或四次,一切營業(yè)情況,均須向全體大會報告,經(jīng)營職員有不如人意者,由大會改選,“流弊未易滋蔓”。至于國營事業(yè),則人民處代議制度之下,監(jiān)督辦法只能依賴“代表”列席于一年一度的代表大會,加以“會期甚短,而議案極繁”,雖有“賢能負責之議員”,也難以收到好的效果。人民不能直接任免國營事業(yè)的負責人,所謂監(jiān)督精神,亦不免渙散了。?

      建設國有資本和國營事業(yè),是后發(fā)現(xiàn)代化國家通常會選擇的發(fā)展模式,也是國民黨左派的共識,廖仲愷對這一制度之弊端的認識是深刻的。他對合作事業(yè)寄予很高的期待,不僅在于其經(jīng)營范圍可大可小,“其廣狹大小,惟以社員之眾寡、消費者購買額之多少為衡。茍能擴充及于全社會之消費者,則凡為人類所需用之物,合作社皆將有以供給之?!边€因為,合作社相比于國有事業(yè),更能發(fā)揮民眾的監(jiān)督功能,防止腐敗、浪費和經(jīng)營不善。合作社強調人民的自發(fā)性和主動性,“既本于人民之經(jīng)濟的自助,則其所結之果,以較憑借政治之機關,養(yǎng)成依賴之習慣者,佳勝多矣?!?

      鑒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長久以來的官僚制度、官僚習氣和人民對官員的畏懼、依賴及自發(fā)自主性的壓抑,廖仲愷將互助合作組織與人民自主、自發(fā)的能動性結合起來,無疑是一種寶貴的見解。畢竟,所有的國家建設事業(yè)都需要依靠一個個的人來完成,而只有當一個人能對自己的生產(chǎn)生活過程施加影響,能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和創(chuàng)造力,改變了、提升了自己的生活,才能讓人更加熱愛生活,熱愛自己所屬的那個共同體,才能調動起人的生命力和熱情,煥發(fā)出人的尊嚴。改組派的陳公博說,政治的問題就是經(jīng)濟的問題,“我只相信經(jīng)濟,不相信除了經(jīng)濟以外,更有政治?!?廖仲愷則看到,經(jīng)濟的問題也是政治的問題,內含人的主體性的問題。這一見解,不僅在國民黨左派的思想中是獨特而深刻的,對于我們今天來理解民權主義和民主的意義,也具有借鑒作用。

      結語

      國民黨左派的社會思想,代表了20世紀中國一種不同于共產(chǎn)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與現(xiàn)代化方案。其中,廖仲愷的思想又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意義。他信仰社會主義,秉持激進農工立場,但反對階級斗爭;他從集合生產(chǎn)和社會平等的角度理解社會主義的優(yōu)勢,希望在發(fā)展國民經(jīng)濟同時,避免資本主義帶來的階級分化,為全體中國人謀平等的自由。就此層面而言,這也是陳公博等國民黨左派的共同愿望。但與陳公博不同,廖仲愷更深刻的看到國有公營事業(yè)的弊端,相對于國營事業(yè),他更重視社會合作組織,認為在政治落后、人民缺乏民主素養(yǎng)和有效監(jiān)督、約束機制的情況下,國有公營事業(yè)勢難避免腐敗的危機,而合作組織既可解決生產(chǎn)分配問題,又可養(yǎng)成人民的自治能力,培養(yǎng)民主基礎。廖仲愷的社會思想,對于我們今天反思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與現(xiàn)代化建設道路,仍具有借鑒意義。

      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6頁。

      ②相關研究主要有尚明軒:《廖仲愷傳》,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尚明軒:《孫中山與國民黨左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尚明軒:《何香凝傳》,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年;莫志斌:《大革命時期國民黨左派問題論略》,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2期。

      ③相關研究主要有張作耀:《試論廖仲愷對民生主義的宣傳、實踐與發(fā)展》,北京:《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5期;宋士堂:《論“五四”前廖仲愷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北京:《歷史檔案》,1991年第4期;林建曾:《試論廖仲愷社會主義思想的發(fā)展變化及其特點》,惠州:《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等等。

      ④張光宇、鐘永恒:《大革命時期國民黨左派的演變和共產(chǎn)黨的政策》,武漢:《武漢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

      ⑤《沃林給共產(chǎn)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的書面報告》(1927 年9月20日于莫斯科),《聯(lián)共(布)、共產(chǎn)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第7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77~79頁。

      ⑥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思想史教研室編:《國民黨改組派資料選輯》(校內用書,1983年編)中有“改組派出版的報刊一覽表”,記錄刊物71種。

      ⑦So Wai - chor:The Kuomintang Left in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1924 - 1931,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ArifDirlik:Mass Movements and the Left Kuomintang,Modern China,Vol. 1,January,1975.曾瑪莉:《經(jīng)濟民族主義:30年代國民黨國家的經(jīng)濟建設計劃》,[加]卜正民、施恩德編:《民族的建構——亞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認同》,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

      ⑧《關于廣寧農民運動為大元帥草擬的命令》,《廖仲愷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229~230頁。

      ⑨金德群主編:《中國國民黨土地政策研究(1905 -1949)》,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138~140頁。

      ⑩廖仲愷:《支援江門油業(yè)工人通電》,尚明軒、余炎光編:《雙清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39頁。

      [責任編輯 李振武]

      [中圖分類號]K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 -114X(2016)03 -0124 -07

      作者簡介:李志毓,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歷史學博士。北京 100006

      猜你喜歡
      廖仲愷合作社社會主義
      廖仲愷民初1911—1922的理財活動
      蔬菜專業(yè)合作社的發(fā)展實踐與啟示
      完善專業(yè)合作社社會化服務,促進家庭農場發(fā)展
      煙農專業(yè)合作社用工管理探析
      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 16:34:15
      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chuàng)建新時期高中思想政治課堂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43:04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學生社團建設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中華革命黨時期廖仲愷在日活動的若干史實考辨
      廣州文博(2016年0期)2016-02-27 12:49:10
      廖仲愷夫婦詩畫聯(lián)情
      對聯(lián)(2011年13期)2011-08-06 06:12:56
      威信县| 万安县| 高清| 平果县| 成都市| 若羌县| 宜兰县| 阿瓦提县| 牡丹江市| 临安市| 汨罗市| 安仁县| 娄底市| 武冈市| 慈利县| 镇江市| 将乐县| 平泉县| 尼勒克县| 合江县| 长岛县| 科尔| 叙永县| 迁安市| 波密县| 铜陵市| 滦南县| 延津县| 惠来县| 启东市| 宽甸| 瑞安市| 河津市| 芦溪县| 称多县| 冀州市| 马龙县| 文山县| 扎兰屯市| 尤溪县| 武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