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濤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溫州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習俗的傳統(tǒng)儀式與保護策略
黃 濤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溫州龍舟競渡活動傳統(tǒng)上是由民間自發(fā)組織的,其主要程序分為五個階段:請神,進河,擺祭與參龍,斗龍,收殤。它主要有四個特色:一是競渡習俗極為繁盛和普遍;二是傳說龍舟競渡起源于紀念越王勾踐訓練水軍,并祭祀“五陰太?!薄?6殤官”等神靈;三是由“參龍”這種祈福辟邪的祭祀活動發(fā)展為一種口頭詩歌競賽;四是具有水上臺閣這種觀賞性龍舟。歷史上溫州龍舟競渡常出現(xiàn)安全事故和經費攤派的弊端,因而屢遭官府嚴厲打壓甚至強行禁止。今天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語境中,應按著傳統(tǒng)面目復興溫州龍舟競渡習俗。
溫州;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
溫州端午習俗有劃龍舟、吃粽子、吃薄餅、懸掛菖蒲艾蒿、系長命縷、“撞蛋”①孩子們用自家?guī)淼南跳喌盎ハ嗯鲎? 沒破裂者為贏.等。其中最為盛大、最有特色的是龍舟習俗。它也是溫州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熱鬧的節(jié)日習俗。
溫州臨海,城區(qū)河流縱橫,又有很盛的龍信仰和水神崇拜。溫州人團體意識強,爭強好勝,由于經商風習濃重而更加講究求吉辟邪。這些都是溫州龍舟習俗繁盛的重要因素。
傳統(tǒng)時期,溫州各村鎮(zhèn)都有龍舟,舉辦龍舟賽的水域很多?!稖刂菔兄尽穼濤堉哿曀赘攀鋈缦耓1]:
溫州東部平原,河道交錯,幾乎各村都置龍舟。南宋葉適詩:“一村一船遍一邦,處處旗鼓爭飛揚。”劃龍舟從五月初一開始,至初十前后結束。賽龍舟時,河道鑼鼓喧天,數條或數十條龍舟展旗競飛,岸上觀客吶喊助威,場面壯觀。解放前,常發(fā)生兩龍舟斗毆與觀眾擁擠坍橋落水事件。民國23年(1934年)和建國前夕,永嘉藤橋、梧埏因龍舟相撞引起斗毆,溺死41人。自南宋至民國,歷代政府曾多次禁劃龍舟,效果甚微。70年代末,溫州龍舟復盛,人民政府加以引導,消除迷信色彩,加強安全措施,遂成為民間健康體育活動。
這段文字記述了溫州龍舟習俗的盛況和演變脈絡,也說明了存在的主要問題。
溫州龍舟競渡活動的時間一般為十天,夏歷四月三十日進河,五月初十收殤。也有些地方五月初一進河,初六或初七初八收殤。籌備事宜在四月就開始了。如果要造新船,四月初一就在廟里舉行開殿門儀式,祭祀殤官神,開始造船的諸項事宜了。其主要程序分為五個階段:請神,進河,參龍,斗龍,收殤。
(一)請 神
也叫點殤或點香①溫州話“殤”與“香”音近, “點殤”“殤官”“收殤”中的“殤”也被說成或記作“香”.。就是祭祀和請出掌管龍舟的太保神和殤官神。時間在夏歷四月下旬的某個擇定的吉日,有的地方請道士主持儀式,不請道士的地方就由參龍師主持。太保是掌管36位殤官的神,有的地方說太保有五位:張德、彭方、張賢、洪武、周陸,稱五陰太保;有的地方說太保神是一位②上述五陰太保之說是瞿溪鎮(zhèn)參龍師任銀河所講述, 參見∶ 文獻[2]∶ 216. 而徐高發(fā)主編的《甌海龍舟參龍》記載∶“據民間流傳, 劃龍舟賽事由三十六位神仙掌管. 以周鹿太保為首, 內分施令(打鼓)、鳴金(打鑼)、搖旗、掌舵、劃船等等.” 講述人與具體村鎮(zhèn)不詳. 參見∶ 文獻[4]∶ 27.。殤官神是專管劃龍舟的神。溫州人認為龍舟上的每一個職位都是由一位殤官管著的。一般龍舟上有36個職位,也就有36殤官。按傳統(tǒng)的龍舟設置,36個職位包括:劃船手26人,另有執(zhí)旗者1人,唱神者(參龍師)1人,司鼓2人,掌鑼2人,托香斗者2人,前后掌舵者2人。大船要48人,其中劃手36人,參龍師和掌旗各增1人,其他職位同小船。36殤官各有其姓名和位置職司,如船頭楊一將軍,船尾周六相公,陣頭隊長一道殤官楊文顯,陣后哨長二道殤官蔡伊忠等。下面是甌海區(qū)某個地方參龍師所誦點香詞[2]27:
今天黃道吉日,本村劃龍舟首事弟子、法門弟子,敬請?zhí)|c出神仙三十六位,點天道、地道、年道、月道、日道、時道、陰陽二道。
謹奉寶香,初焚寶香。衷心奉請周鹿大仙,將大令交法門弟子總管,三十六位神仙隨時聽候指令。
據溫州市甌海區(qū)瞿溪鎮(zhèn)任銀河講述,當地傳說五陰太保原是戰(zhàn)國時期越國攻打吳國時統(tǒng)領水軍的五位長官。當時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忍辱負重,借民間劃龍舟訓練水軍,歷經十年,在公元前473年的端午節(jié),以變民為兵的水軍作為攻打吳國的主力軍,攻破吳國國都。戰(zhàn)爭結束后,越軍請唱神者為戰(zhàn)斗中犧牲者的亡靈招魂,帶他們回歸故土,這就是最初的“收殤”儀式。后來每年端午節(jié)劃龍舟時,這些殤鬼都難忍在陰司的寂寞,來到人間參加劃龍舟。這些亡魂附在劃手們的身上,幫助他們取勝,也造成不同龍舟隊之間的爭強好勝、爭執(zhí)斗毆乃至翻船事故。所以人們在廟中塑起五位太保的神像,每年劃龍舟之前都要拜祭他們,請他們管束36殤官。有的地方也塑起36殤官的神像[2]31。由此傳說可知,溫州端午龍舟競渡起源的民間解釋是為紀念勾踐訓練水軍,而不是為紀念屈原。明嘉靖《溫州府志》卷一《風俗》明確記載:“端午競渡,舊志云競渡起自越王勾踐,永嘉水鄉(xiāng)用以祈賽”[2]72。還有一種說法,36殤官是36種冤死鬼的管束者。古人將未成年而夭折的亡靈分為36種,每種冤死鬼都有一位負責管理的殤官,這樣就有36殤官。這些冤死鬼常到人間搗亂作祟,人們就拜請36殤官管束好這些冤鬼[2]216。
2015年甌海區(qū)瞿溪鎮(zhèn)蔣橋村的請神儀式是夏歷四月二十六日由參龍師主持的③2014年以來, 我與溫州大學圖書館特藏室的萬軍老師多次實地調查了溫州龍舟習俗, 重點考察了其中的參龍習俗, 訪談了多位參龍師.。凌晨五點左右,本村龍舟隊的頭家、參龍師和隊員們集合起來,列隊走向本村的顏魯公圣廟。該廟供奉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蔣橋村人自稱顏真卿是他們的先祖。他們身穿統(tǒng)一的黑色隊服,肩背斜挎紅綢帶。因蔣橋村代表的是黑龍,故其服裝、高帳及旗幟都是黑色的。走在隊伍前面的是凈水師①凈水師是專門負責在儀式中撒凈水的人. 請?zhí)r凈水師要先給自己灑水凈身, 再給來請神的人撒水凈身, 再給神廟里里外外撒凈水, 意為除去不潔凈, 表達對神的敬畏之心. 凈水是經儀式處理過的水, 先由道士或參龍師念咒語、焚燒凈水符, 再把灰放進水里. 龍舟競渡期間每天活動開始前都要撒凈水.、鑼鼓隊、舉著本村高帳和龍舟令旗的人。隊伍到圣廟門口時燃放鞭炮,告知神靈請神隊伍的來到。當參龍師在香案前開始參香案時,頭家?guī)ьI本村的人站在參龍師的左右前后隨著參龍師祭拜太保神和殤神,雙手合十向神祈禱。儀式完畢,頭家把香案上的香爐(代表太保等神靈)抱在胸前,參龍師拿起香案上的令箭,把諸神請走,來到河邊事先為太保等搭建的臨時行宮,行宮內設敬奉太保的香案。就在此行宮內舉行神靈安位儀式。將香爐和令箭放置于行宮的香案上,大家祭拜諸神。在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期間,諸神被請到這里,等活動結束,再被送回廟里。安位儀式結束,參龍師拿起令箭,頭家抱起香案上事先放置的另一只香爐,帶到龍舟上。龍舟沿著村頭、村尾來回劃三趟,俗稱“三趟啞巴船”。此后再把香爐和令箭放回臨時行宮的香案[3]。請神儀式結束。
(二)進 河
就是龍舟競渡很快要開始前做的下水儀式。進河儀式與競渡活動的間隔時間各地不一。有的地方是上午搞進河儀式,下午斗龍競渡。有的地方進河儀式后過幾天再競渡,也有地方做完進河儀式馬上開始競渡。舉行進河儀式的時間,一般在四月底或五月初一的凌晨。瞿溪鎮(zhèn)是選擇四月底五月初的某個黃道吉日進行。2015年的進河儀式是在6月15日即夏歷四月二十九日。首先參龍師要帶領龍舟隊到太保臨時行宮,祭拜神靈,參龍師唱進河詞。例如有位參龍師唱進河凈船詞為:“綠遍山原白滿川,三清教主凈龍船。先凈龍頭千年吉,后凈龍尾保平安?!彼?zhí)O麓~為:“香煙裊裊透九天,龍舟奉請?zhí)?。三十六道你掌管,嚴令眾仙保吉祥?!盵4]27然后參龍師拿令箭,頭家抱香爐,把諸神請上龍舟,從村頭到村尾劃一圈,再劃到埠頭停下,船頭一定要朝向本村請?zhí)5纳駨R方向,參龍師唱敬神求吉詞,再從村頭到村尾來回劃三趟,然后敲鼓、點炮、放焰火。再劃到任橋村朝圣點去報到。到這里是朝拜一位為競渡獲勝而溺死的當地英雄劃手任一角。當地有任一角溺死河中后成仙顯靈佑助本村龍舟隊競渡獲勝的傳說[2]218。這一帶各村龍舟隊開始競渡前都要先來這里朝圣。甌海劃龍舟有個規(guī)矩,就是第一個劃到任橋報到必須是青龍隊。當地人說,如果不是青龍第一個劃出來報到,這一年的競渡就會出亂子、打架,青龍第一個來報到,這年就平安無事。實際上這也是一起搞競渡的各村龍舟隊之間的相互認同和維持秩序的一種建構方式。然后龍舟返回,把太保、36殤官送回臨時行宮里,把龍舟抬上岸翻過來放好。進河儀式完成。
有的地方將請神儀式與進河儀式連在一起,一次做完,也不搭臨時行宮。
(三)參 龍
參龍就是由參龍師以擺出的特定物品為題吟誦祭詞和吉利詩句。參龍分布在龍舟競渡的各祭祀儀式中,這里指在端午節(jié)期間斗龍之前擇吉日專門搞的參龍活動。它本是唱頌敬神祈福詞語的祭祀活動,但在特定環(huán)節(jié),本地民眾將它延伸放大,成了一種帶有儀式性的文藝活動,部分環(huán)節(jié)還有競賽性。參龍分為“參香案”和“參紅”。前者是參香案上擺著的貢品,后者是參系著紅綢的竹竿上掛著的物品。這里的“參”是溫州方言的特殊用法?!皡垺钡摹皡ⅰ睉撌恰皡荨钡囊馑迹劣凇皡⑾惆浮薄皡⒓t”“參某物”中的“參”則應是由“參龍”之“參”順延、引申來的用法,意思大致相當于“詠”“就某物作詩”。其中參紅是多個參龍師一起參,看誰參得又快又好,帶有競賽性,是謂“文比”。這樣端午龍舟活動就有兩種競賽:“文比”和“武比”?!拔浔取敝庚堉鄹偠?。
參香案的地點多在擺祭的人家門口。擺祭就是擺出供品祭神。在舉行參龍活動這天,有些人家就在自家門口設香案,香案上擺著供品和幾件要參龍師參的物品,請參龍師來,以香案上擺的東西為題唱參龍詞。也有在河邊擺香案的。有求神保佑兒女考學順利的,有求財的,有求子的,就把要保佑的人或所求的事寫在紅紙上,放在香案上。放置的物品也常與所求的事有某種聯(lián)系,便于參龍師唱出自己所想聽到的吉利話,如求考學成功,放置文房四寶。參龍師唱完以后,主人將事先準備好的紅包送給他。如面對香案的開場詞:“春宵一刻值千金,龍到大宅會高親。今日恰遇黃道日,擺祭奉敬太保神?!盵4]33參書本的參龍詞:“天下文章知識深,從小學習要認真。大學畢業(yè)考博士,留學歸來成名人?!盵4]109參紅禮炮的參龍詞:“萬紫千紅總是春,主人熱情設‘迎紅’。禮炮聲聲震天響,誠心誠意接神公?!盵4]29謝紅包的參龍詞:“花有清香月有陰,大宅主家聽頂真。收你紅包講多謝,一倍付出萬倍增?!盵4]36
參香案結束后,是到河邊參紅。據我們訪談的參龍師任銀河講,一定要先參香案,再參紅,因為參香案是祭神、主要是讓神高興的,參紅主要是讓人高興的。參紅時,一些人家在龍舟要經過的河邊用紅布條將竹竿拴在石欄上或樹上,竹竿上懸掛著幾件物品,等待參龍師來參。這些物品五花八門,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是當地百姓用來考量參龍師的才藝的。也有的在竹竿上掛一個紙牌子,上面寫出要人參的東西,如寫“四大美人”“瞿溪二月初一 參一節(jié)”等。龍舟路過一掛參紅物品時,要稍作停留,參龍師要很快唱出詞來。如參洗衣粉的:“講起洗衣人人愁,最怕服裝染污油。如今有了洗衣粉,干干凈凈勿用愁?!盵4]96參口琴的:“伯牙交朋古圣人,紅掛口琴意義深。梅花三弄如意曲,高山流水遇知音。”[4]114參清涼扇的:“涼扇一把多功用,文扇胸背武扇襠。展合應手藏詩畫,訪親會友增風光?!盵4]118參田螺的:“云淡風輕近午天,阿郎種田轉回來。飯熱菜香誰制作,田螺姑娘親手燒?!盵4]148參龍詞一般是四句七言,偶句押韻,也有超過四句的長詩。內容必須是吉祥或有積極正面意義的詞語,忌諱不吉利、負面意義的詞語。如果參龍詞犯忌諱,會受到觀眾的惡評或埋怨。由于參紅擺的東西五花八門,設計的范圍很寬,需要參龍師文思敏捷、知識面寬,故難度大,最能體現(xiàn)參龍師的水平。邀請幾個村的龍舟隊到一個地點參龍,就形成競賽的局面。
端午節(jié)的參龍,當地稱為“參水龍”,就是有水上活動的參龍。還有一種參龍,是元宵節(jié)參龍燈,沒有龍舟下水的環(huán)節(jié),都是在廟里和街巷里的活動,叫做“參旱龍”。
(四)斗 龍
斗龍就是龍舟競渡的當地說法。斗龍的時間一般從五月初一開始,參加的龍舟越來越多,到初五達到高峰,初六以后越來越少,一般到初七初八就結束了,晚的能到初十。具體到各個河段參加競渡龍舟數量在日期上的分布則有區(qū)別。比如溫州競渡最盛的上河鄉(xiāng),仙門河河面寬直,寬約70至80米,長約800米,可容納五六只龍舟并列競渡,最適宜競渡,場面最為盛大,初四五六的下午很多地方的龍舟都趕到這里來比拼,別的競渡河段這幾天自然龍舟就少了。上河鄉(xiāng)有“初二三馬橋河,初四五六仙門河”的說法。
溫州河流縱橫,端午期間可以競渡的地方很多,比較熱鬧的競渡河段就有十五六個。唐宋時期,會昌湖一帶是最著名的競渡區(qū)域,到明清時期湖面淤縮,競渡規(guī)模衰減了。仙門河的競渡也有久遠歷史,南宋時期已有名聲,明清以來則是溫州最有人氣的競渡區(qū)域。這里匯聚的各村鎮(zhèn)來的龍舟最多,賽程最長,比拼最激烈。別的河段劃二三百米就結束一輪,這里至少要斗800米,多的要來回斗上2 400米才確定輸贏。2010年市政府發(fā)布公告指定了市區(qū)內各鎮(zhèn)或街道分別進行競渡的水域12處,禁止在指定的時間和水域之外搞競渡。
端午競渡期間,每天開始前,先從臨時行宮或廟殿里請?zhí):?6殤神上船,再開始比賽,一天比賽結束再送神靈上岸。過去每天都要到任橋朝圣點去報到,現(xiàn)在只在進河儀式和送殤儀式這天才去朝圣點。
競渡不僅比拼劃手的力氣,而且比拼隊員們的技術、應變能力和配合協(xié)調能力?!白诖舜?,只盼此船贏?!边@種好勝心是必然的。分屬不同村鎮(zhèn)的隊員與觀眾也有很強的地方榮譽感,都盼自己的隊贏了,能增強同一社區(qū)人們的集體觀念和凝聚力。雖然如此,按著競渡的規(guī)矩,不同社區(qū)的龍舟隊之間也要講禮儀。比如競渡場最近的村子作為主龍,對于來自其他村子的客龍要客氣。客龍來時,主龍所在村莊要放鞭炮迎接,結束比賽離開時要送行。比賽過程中,如果客龍實力明顯弱,主龍超過客龍一米左右,擊鼓者就發(fā)暫停劃槳令,不把客龍甩得太遠而“劃白水”。如果客龍實力太強,主龍要心平氣和地讓人家勝出,當天結束比賽后再研究策略,爭取第二天挽回名譽。話雖如此,難免有的隊員輸了不服氣,致使龍舟隊之間發(fā)生斗氣沖突。
龍舟競渡往往吸引許多當地百姓前來觀看。沿河兩岸人群熙熙攘攘,連綿數里。河面上彩旗飛揚,鑼鼓震天,數舟爭先,河岸上吶喊助威,人聲鼎沸,場面甚為壯觀。清代永嘉人葉樹玉有詩描述此景:“端陽笳鼓競龍舟,士女駢闐逐隊游。肘后香囊致叩叩,低頭只為見郎羞。”清代另一位永嘉人呂渭英《端午看斗龍歌》則描述龍舟競渡的全景,既寫到兩岸擁擠的人流,也生動描述水面奮勇爭先的龍舟劃手,最后幾句形容水上臺閣的華麗:“端午節(jié)高喧金鼓,南塘兩岸觀如堵。輕舟下水名斗龍,捷足先爭日卓午。勇者猛進思直前,才到中流夸雄武。再衰三竭轉瞬間,反貽后至來欺侮。鄉(xiāng)人踵事復增年,點綴佳辰多仿古。男紅女綠裝束工,百態(tài)爭妍獻媚嫵。絲棚結構似棚灜,油壁繁華如官府。是為臺閣沿俗稱,未知于義何所取?!?/p>
劃臺閣是溫州龍舟活動的一個特色習俗,也是體現(xiàn)端午繁盛景象的一道奇觀。水上臺閣又稱“彩舫”“彩龍舟”,是一種觀賞性的龍舟。它比一般競渡龍舟大,船身寬約4米,長約18米。船的兩頭是木雕彩漆的龍頭龍尾,船身兩側也畫著色彩鮮艷的龍。船身上搭著三個樓閣式亭臺,亭臺上有20個小孩裝扮成戲劇人物或魚蝦精靈等,或動或坐,姿態(tài)各異。龍頭龍尾與樓閣之間各設秋千架,架上掛一個大仙桃,仙桃中間坐著露出半身的俏麗兒童,額上留著劉海,面涂胭脂。前后兩個亭臺上還各有一座風車式秋千,每個秋千上坐著四名身穿戲裝的小孩,隨著秋千的起伏而騰空翻飛。船首船尾各有一對妝扮成戲劇人物的艄公艄婆,手持艄槳,服飾艷麗,煞是可愛。居中臺閣之上立有“帥”字大旗,四周插著許多彩色旗幡。劃手4人,一邊兩個,坐在旗幟遮掩著的不顯眼的地方。臺閣緩緩而行,閣中的管弦樂隊奏著悠揚的樂曲。水上臺閣由于觀賞性強,比競渡龍舟吸引了更多的百姓前來觀看。臺閣所到之處,兩岸觀者如潮,場面壯觀,盛極一時。吟詠水上臺閣的詩詞很多,如清代方鼎銳《竹枝詞》:“午日江城競渡時,綺樓畫閣望迷離。半天忽動秋千影,龍女騰空做水嬉?!鼻宕娫馈懂T江小記》記載了溫州水上臺閣:“龍舟競渡,帶水城郭皆有之。溫則異于他處,舟須數十人曳纜以行,舟上設秋千,扮劇文,彩旗繡繖,光輝奪目。舟后扮艄婆,或一人,或二人,以俊童為之。曾扮艄婆者,指以為優(yōu)伶之屬,人共恥之。必多給錢其家。一船之費總計數千緡,雖華采綺麗,然笨矣?!盵5]33溫州劃臺閣以梧田街道最為有名。劃臺閣所需費用較大,當地常因資金問題不能舉辦。1933年劃臺閣之后,中斷了70年,直到2004年才重辦。這次所造臺閣花費20余萬元[4]93-94。
(五)收 殤
又叫“收香”“收仙”,是請神仙回歸廟中原位的安神儀式。在競渡結束后選定的時間,將龍舟劃到競渡地點,大家焚香祭拜眾神仙,參龍師唱收殤詞。如請?zhí)kx船上岸的參龍詞:“今日劃船鑼鼓敲,奉請?zhí)kx船艙。太保上岸千年古,村頭村尾保安康。”收36殤官的參龍詞:“仙風吹下御爐香。龍舟游嬉收神仙。收齊神仙三十六,鳴鑼擊鼓把船開?!闭?zhí)w原位的參龍詞:“金銀財寶大家分,謝你禮炮散眾人。本地太保安原位,龍船回營收仙神?!盵4]39將龍舟抬上岸,在廟里舉行請神仙歸位的儀式后,再找妥善的地方收好龍頭、龍尾和船只。最后,在廟中大殿舉行酒宴,名為“太平?!薄敖饫|?!薄叭俑!钡?,歡慶當年龍舟競渡活動結束,全村每戶派一人參加。
溫州端午節(jié)的龍舟活動,傳統(tǒng)上是由民間自發(fā)組織的。其負責人稱“頭家”。每年由各村鎮(zhèn)選舉產生。通常有三種人適合做頭家,一是在本地德高望重的人,二是家里有錢又熱衷龍舟活動的人,第三種是通過“摸文”(即抓鬮)產生的人選。第三種是目前最流行的選頭家方式。頭家負責籌錢、購置用具,組織造龍舟、請參龍師、安排各項活動等,其工作是義務性的[3]17。一般有十來個人協(xié)助他操持,組成由頭家為首的一班人,每年輪換。
龍舟活動所需經費較多,特別是造新龍舟乃至劃臺閣花費更大,所以經費的籌集是個比較關鍵的事情。傳統(tǒng)的籌錢途徑有四種:一是善捐。頭家發(fā)出倡議,大家主動捐錢,有的富裕人家捐資數額很大。二是攤派。由頭家挨戶(本地稱“鑊灶腳”)攤派。因為龍舟活動是敬神祈福的事,通常大部分人家對這種攤派是樂于接受的,但也有一些經濟困難的人家有怨言。所以歷史上屢有政府禁止劃龍舟搞攤派的事。三是收“媛主銀”。溫州話稱姑娘為“媛主”或“媛子”。就是向近幾年出嫁的女子所嫁人家收錢,認為是女婿報答岳丈家的錢。近年來這種形式很少出現(xiàn)了,主要因為隨著當地經濟水平的提高,不須要收這種錢了。四是從香資支出。各村鎮(zhèn)皆有神廟,龍舟活動皆依托于某一神廟做儀式,這樣就與神廟有了密切關系。有些神廟收到的香資很豐厚,從香資支出造龍舟等花費就夠了,就不需要搞攤派等籌資方式了。所以過去溫州有些地方的龍舟活動是依托于神廟,以神廟為組織單位的,龍舟隊之間的競賽也被看做神廟之間的競賽。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神廟祭祀活動的復興,香資作為龍舟活動主要經費來源的情況也越來越多。除以上四種途徑以外,還有其他途徑:有的地方是村委出資,有的地方是當地企事業(yè)單位出資,有的地方由本社區(qū)某人獨立出資,等等。每年活動結束會用紅紙張貼公布收支明細賬目[4]114。
高端農膜產品的技術研發(fā),一方面投入比例要遠遠高于中低端農膜,另一方面需要先進的高分子新材料技術、高分子加工技術以及界面和表面材料科學技術,且開發(fā)周期長、對研發(fā)人員創(chuàng)新能力和素質要求高。另外,開發(fā)高端農膜需要高盈利率公司運營和管理結構的支持。
溫州自古以來龍舟競渡之風極盛極普遍,固然總體來說是一種良俗,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但是長期以來也存在一些較嚴重的問題:一是活動經費攤派給經濟能力不足的居民,給他們帶來過大壓力,甚至有強行勒索的情況發(fā)生;二是龍舟競渡會引起龍舟隊及其所屬村鎮(zhèn)之間的爭端、積怨、仇隙,甚至發(fā)生傷亡慘禍。這些問題在明清以來的歷史文獻中不乏記載。明代姜準《岐?,嵳劇肪砥咧娜涊d[6]:
自城市以達都鄙,里社叢祠各置龍舟。每逢端午,好事者先捐私囊,或并或修。競渡之日,遍掠祭戶以及祭戶之姻親,而補已所費。聚眾鼓噪,聞事劫奪者有之。為之姻親者往往質當待索,罔敢或遲。較之官府之爭,殊益有甚焉者矣。及其爭斗奪采,少有
不平,鼓枻相擊,損傷肢體,甚至殞命者有之,構隙興訟,傷財害民,踰有衣斯哉!
從這段文字可看出明代溫州龍舟活動的盛況及其兩大弊端。從“遍掠”“鼓噪”“劫奪”等用詞來看,作者對競渡持否定和反感的態(tài)度,對之僅看到其負面因素,但也由此可知明代這兩種問題已經很顯著了。清代孫同元、徐希勉《永嘉聞見錄補遺》則直接稱之為“惡習”:“端陽節(jié)競渡龍舟,好事者爭先恐后,時有墜足滅頂之禍。官廳雖懸為厲禁,終不能梗眾議。惡習移人,良堪浩嘆?!盵7]
溫州歷史上最嚴重的龍舟競渡事故當屬1949年的梧埏街龍舟慘禍。這年夏歷五月初七,梧埏街各村在梧埏河段進行的龍舟競渡進入高潮。下午兩點左右,大堡底村的一艘龍舟停歇在林氏宗祠附近,慈湖北村的龍舟劃到這里,本打算休息一下就回村了,但當兩艘龍舟并排時,兩船上的人又臨時興起競賽的欲望,奮力爭先而賽。賽到湖橋邊時,大堡底的龍舟稍為領先。按著民間競渡規(guī)約,兩船中有一船的船頭領先幾米,已分出勝負時,勝方應發(fā)停劃令,不把對方甩得太遠,是一種競賽的慣例和禮儀。而此時大堡底村方面,“掌舵手為取得全勝,競違反競賽慣例,乘勢繞過北村龍舟船頭。于是,北村龍舟便將船頭頂住大堡底龍舟的船尾。大堡底龍舟后尾的水手四五人見狀,便跳入北村龍舟,指責對方撞壞他們的船尾。雙方始則口角,繼而動武,北村龍舟因一時立人過多,造成超重,又因船上正互相毆斗,遂使船身失去平衡,釀成翻船的慘禍?!贝?,除少數會游泳的人自己上岸及被一艘路過的客輪救出外,其余全部淹死,后來打撈上23具尸體。傍晚,北村龍舟載著本村23具尸體劃到大堡底村巷口,北村大批人跟隨而來,死者的遠近親友數千人聞訊也從溫州各地趕過來,有血洗大堡底村之勢。該村人紛紛外逃。駐扎梧埏的解放軍21軍及時派出一個營的兵力趕到現(xiàn)場,勸阻北村民眾,暫時平息了事態(tài)。初九,經過地方士紳出面召集并有部隊首長、政府干部參加的會議商定解決糾紛方案,讓大堡底村負責遇難者安葬費用和給予每一死者家庭一萬斤稻谷的撫恤金。直到當年夏歷十月才解決完此案。在此期間,大堡底村民大多在外地逃避,致使農田荒蕪,顆粒無收,后來很多村民因無法生活而外流逃荒。北村遇難者家庭的稻田也大幅減產①孫興福口述、梧埏聯(lián)絡組撰∶ 《梧埏大堡底龍舟慘禍》. 參見∶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浙江省甌??h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甌海文史資料》第二輯, 溫州市西山印刷廠1988年2月承印(內部資料)∶ 126-128頁.。
由于龍舟競渡存在以上兩大弊端,明清以來競渡屢次受到地方政府的限制和禁止,有的時候令行禁止,但長期來看屢禁不止,顯示出龍舟競渡民間傳統(tǒng)的根深蒂固和頑強生命力。
清末張棡《杜園日記》記載了官府嚴禁劃龍舟的具體情況[8]37:
宗觀察嚴禁龍舟
五月初五
清光緒廿三年(1897年)五月初五,本年宗觀察湘文出示嚴禁龍舟競渡,于舊歲冬底委員四出分巡,各村各鎮(zhèn)凡有龍舟處,悉命勇丁持鋸解為數截,如數載上繳官,并敕各處船行船戶出具干結,不許代造龍舟,違者察出重究,而此風今歲遂為永絕。每年才交四月初一即鬧龍舟,鼓聲咚咚不絕,俗謂之“開殿門”。今歲端陽節(jié)屆,絕不聞一鼓聲,亦可謂令行禁止矣。
但到了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他的日記就記載了龍舟極多的情況[8]125:
謁陳邑令談龍舟不禁之弊
四月廿六日
晚飯后,同林屏周去謁毛二尹吟笙,面談本年河鄉(xiāng)龍舟極多,不早行嚴禁,恐有競爭釀命之禍。二尹深以為然,乃偕予二人同進衙署謁陳明倫大令,于花廳晤談。大令問:龍舟已經諭禁,何民違禁猶乃爾?予答以本年龍舟極多,河鄉(xiāng)總匯之河凡四處,曰拱端山河,曰莘塍河,曰塘下河,曰穗豐河,此數河內斗龍不下數百只。問何以如此之多?則由于地方無賴斂花紅銀之故……而無賴等名利雙收,制新龍舟以娛樂地方耳目,將來之或釀巨禍不計也。
到宣統(tǒng)元年(1909年),龍舟活動又遭嚴禁。張棡日記記載了警察抓捕參與活動的百姓并處以刑罰的情形[8]146:
瑞安余令親來禁龍舟
五月初三
十點半鐘,瑞城余令帶同警察兵數十名、差役數十名,自華表橋上岸到本地禁拿龍舟。夏姓龍舟聞風抬下垟去,被警察兵攔追不獲,反被警察兵擁擠落水。警兵遂由塘路趕到后岸,適張姓龍舟諸愚民正抬出廟門遇見,被警兵拿去二人,一嚴金英,一張阿豐,均當官笞執(zhí)三百,地保則笞執(zhí)七百,龍舟被其搗毀,一面飭差到龍舟倡首者張?zhí)锸郊覈擂k。噫!無端生事,橫罹法網,蚩蚩愚氓,可恨又可憐也。而余令如此猛厲,亦從前所未有也。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官府和部分鄉(xiāng)紳對民間龍舟競渡的嚴禁與惡評。他們不理解民間為什么這么熱衷此事,再三禁止懲處,仍然屢禁不止,而歸因于“無賴斂花紅銀之故”。他們一方面因為龍舟競渡容易生出爭執(zhí)禍端且損耗錢財從而禁止龍舟,這有一定道理;另一方面則看不到民間舉行龍舟競渡的合理緣由,完全否定,指為惡習,則是錯誤的。上文對組織和參與龍舟活動的百姓稱之為“無賴”“愚民”“愚氓”,顯示出作者作為地方上層人士對民眾的傲慢和歧視;稱龍舟活動為“無端生事”則顯示出對民俗活動的不解和偏見。
新中國建立之后,由于1949年端午節(jié)發(fā)生了梧埏大堡底龍舟慘禍,也由于龍舟競渡中固有的民間信仰、宗族習俗等內容被當時社會意識形態(tài)視為“封建迷信”,以及存在經費攤派問題,溫州市各級政府對民間龍舟活動嚴格管控,一般是禁劃的。“文革”期間,龍舟活動更被視為“四舊”而被嚴格禁止。20世紀80年代之后,溫州龍舟活動復興,但因其仍存在固有問題,90年代之后逐漸被禁止。先是1990年瑞安縣場橋、仙巖、梅頭三鎮(zhèn)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禁止劃龍舟的決議,接著瑞安全縣禁劃,然后平陽縣也禁劃。1994年,鹿城、龍灣、甌海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暫行禁止龍舟活動的通知》。直到2004年,溫州市政府通過了《關于溫州市區(qū)民間劃龍舟管理暫行辦法》,這年端午節(jié)龍舟活動才開禁。雖然開禁,溫州市政府對龍舟活動有嚴格的限定和管控。2005年發(fā)布的《溫州市區(qū)民間劃龍舟活動管理辦法》第六條規(guī)定:“民間劃龍舟活動時間定為10天以內,具體活動時間由市人民政府每年根據端午節(jié)和高考、中考的時間確定,以通告的形式予以公布。準許舉辦劃龍舟的具體水域,由各區(qū)人民政府確定,以通告的形式予以公布。禁止在政府確定的時間和水域之外進行民間劃龍舟活動。”[4]125傳統(tǒng)的龍舟活動時間和地點按民間習慣確定,照此規(guī)定民間活動的傳統(tǒng)習慣就要改變,且如果端午節(jié)龍舟活動時間與高考、中考時間重合,就不能劃龍舟。2016年端午節(jié)期間,溫州市區(qū)就因為這個原因沒有舉辦龍舟活動??梢詣濤堉鄣乃蛞彩钦畤栏褚?guī)定的。該公文還規(guī)定:“不進行迷信等有害群眾心理健康的活動?!盵4]127這里所說的“迷信”活動應該是指傳統(tǒng)的請神祭祀儀式。《甌海區(qū)2008年劃龍舟管理工作總結》將本區(qū)龍舟數量較多視為工作存在的問題:“龍舟數量居高不下。今年全市龍舟1 408只,同比減少112只,減幅近8%。而我區(qū)龍舟數量卻仍然居高不下,幾乎占了全市總量的三分之一。今年婁橋和南白象街道在龍舟總量控制方面做得比較好,比去年都有所減少,但也有個別鎮(zhèn)(街道)不減反增,值得引起反思和重視。”[4]151在其“工作建議”部分的第一條則說:“要想法設法減少龍舟總量。我區(qū)龍舟數量多,管理難度大,工作壓力大。因此,我們要在減少龍舟數量方面多想辦法,多出措施,可以考慮按減少的龍舟數量或比例進行物質獎勵?!盵4]152在這樣的管控之下,龍舟活動的傳統(tǒng)特色很難保持,也很難興盛起來。近年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溫州市政府對龍舟活動的傳統(tǒng)儀式不再排斥,并采取了一定的支持鼓勵措施,龍舟活動的傳統(tǒng)特色有較大程度的恢復。
由以上內容可知,溫州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習俗主要有四個特色:一是競渡習俗極為繁盛和普遍;二是傳說龍舟競渡起源于紀念越王勾踐訓練水軍,并祭祀“五陰太?!薄?6殤官”等神靈;三是由“參龍”這種祈福辟邪的祭祀活動發(fā)展為一種口頭詩歌競賽;四是具有水上臺閣這種觀賞性龍舟。這幾點在全國范圍內都是很突出和很有地方特色的,彌足珍貴。要保護溫州端午習俗,必須珍視、保持和傳承好這些特色,而不能因為它們有某些弊端或出于誤解而歧視、限制、打壓之。
首先,龍舟競渡習俗的傳承與保護不能搞“去信仰化”。在溫州,民間信仰要素是端午競渡的傳承動力,也是競渡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組織方式。溫州的龍舟活動自始至終都有濃郁的民間信仰色彩,這是它的傳統(tǒng)特色,也是它作為一項民俗活動的本相。如果去掉這些民間信仰活動,溫州端午龍舟活動就變得面目皆非,跟單純的體育競賽差不多了。
其次,將舉辦龍舟活動的主動權還給民間,由民眾按著傳統(tǒng)民間方式來組織和操辦龍舟競渡活動。相關政府部門可以加以必要的支持和管理,但不能越俎代庖、管得太死。對于龍舟競渡容易出現(xiàn)安全事故和經費攤派的弊端,應該能夠采取措施予以避免,而不能因噎廢食地取締或打壓龍舟競渡。
[1] 溫州市志編纂委員會. 溫州市志∶ 卷十一[M].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 497.
[2] 徐高發(fā). 甌海龍舟[M].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2011.
[3] 萬軍. 甌海參龍[M]. 北京∶ 中國民族攝影出版社. 2016∶ 49.
[4] 徐高發(fā). 甌海龍舟參龍[M].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2011.
[5] 陳瑞贊. 東甌逸事匯錄[M]. 上?!?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6] 姜準. 岐?,嵳劇?卷七[M]. 蔡克驕, 點校.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 125.
[7] 孫同元, 徐希勉. 永嘉聞見錄補遺[C] // 陳瑞贊. 東甌逸事匯錄. 上?!?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33.
[8] 張棡. 宗觀察嚴禁龍舟[C] // 俞雄. 張棡日記選編. 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3.
The Study of Dragon Boat Race Customs in Wenzhou——Concerning Traditional Ritual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HUANG Tao
(College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Wenzhou dragon boat races have been organized spontaneously in folk traditional ways. Their main procedures ar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worshipping gods, putting boats in waters, laying out sacrificial offerings and racing struggles among dragon boats as well as the conclusion ceremony. There are chiefly four characteristics in these races in Wenzhou∶ firstly, the customs of dragon boat races are extremely prosperous and popular. secondly, there is a legend in Wenzhou that the dragon boat race originated in the memory of Goujian, king of Yue Kingdom, who once trained navy by dragon boast. Meanwhile, gods like Wuyintaibao and 36 Shangguan are worshipped on such occasions. Thirdly, a kind of oral poem competition has developed from Canlong , a kind of ritual blessing activity. Fourthly, there are ornamental dragon boats existed then similar as overwater folklore activities. Because safety accidents and expenditure apportions constantly appeared in history, Wenzhou dragon boat races were severely suppressed or repeatedly banned by the governments of the Qing Dynasty. Today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nzhou traditional dragon boat race customs have to be revitalized.
Wenzhou; Dragon Boat Festival; Dragon Boat; Boat Race
K890
A
1674-3555(2016)06-0037-10
10.3875/j.issn.1674-3555.2016.06.005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朱青海)
2016-06-29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課題(CRIHAP201506)
黃濤(1964- ),男,河北景縣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傳統(tǒng)節(jié)日,語言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