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麗
(平輿縣教師進修學校,河南平輿 463400)
?
對小學作文教學的探討和實踐
劉淑麗
(平輿縣教師進修學校,河南平輿463400)
摘要: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少,寫出來的文章缺少生活的影子。素材是寫作的源泉,這是“如何提高小學生寫作水平”首要解決的問題。寫作的過程就是感受生活、體驗人生的過程。為有效提高小學生作文寫作水平,本文將提高小學生寫作的教學歸納為:看、行、想、練、寫。
關鍵詞:作文教學寫作水平教學實踐
作文教學應以“新課標”為教學準繩,樹立現(xiàn)代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作文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
從應試教育走過來的語文教師,或多或少地受到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方式的影響。陳舊的教學觀念、單一的教學方法,嚴重阻礙了作文教學的健康發(fā)展,致使學生不愛寫作、害怕寫作,空話套話連篇,表達虛情假意,形成了裝腔作勢的新八股,作文教學陷入了只重視方法技巧、只追求快速應試的畸形發(fā)展中。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教師必須接受挑戰(zhàn)。
1.教師的轉(zhuǎn)變。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角色定位,千方百計讓學生主動寫作,當好學生的促進者,而不是把問題分析得清清楚楚,扼殺學生的想象力。
2.轉(zhuǎn)變教學方式。教師要大膽改革課堂教學,不應只教會學生作文的布局謀篇,還要教會學生觀察和思考,“提倡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溝通課堂內(nèi)外,聯(lián)系社會生活開展研究性學習等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改變原來封閉性學習方式,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這是創(chuàng)新作文寫作方法的有效途徑。
教育倡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寫作亦如此,給學生一碗寫作的“水”不如授予他找“水”的方法。因此,培養(yǎng)學生怎樣挖掘?qū)懽鞯乃夭氖翘岣邔W生寫作水平的基本功。
我堅持這樣的寫作理念:不會看就不會寫。這里的“看”指的是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文學鑒賞是人們通過審美思維所實現(xiàn)的對文學作品的感受、體驗、欣賞和鑒別,它不僅具有明顯的主觀色彩,而且?guī)в幸庀笤賱?chuàng)造的性質(zhì)。很難想象,一個文學鑒賞能力缺乏的人能寫出一篇好文章來。
小學語文教學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特別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fā)展健康的個性,逐步形成健康人格,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請不要懷疑小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在孩子的童真世界里,他們對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感受比成年人來得更直接、更單純。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蘊藏著人類千百年來對真、善、美理想人格追求的本質(zhì)力量和歷史成果的繼承。具備文學鑒賞能力的人能從中汲取各種營養(yǎng),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獲得愉悅和休息。
鑒賞活動,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而是帶有鑒賞者自身創(chuàng)造意味的一種活動。面對文學作品所提供的一個個審美意象,鑒賞者必須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驅(qū)動自己的情感,使意象在自己感受、體驗中獲得生命的活力,以體悟其不盡的意味。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王夫之有言:“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逼渲兴f的“各以其情而自得”,正是說明不同讀者對于同一審美意象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悟,即鑒賞活動具有審美意象再創(chuàng)造性質(zhì)。
現(xiàn)代教育不是“圍墻教育”,現(xiàn)代教育是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基本教育應為社會發(fā)展和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伴]門造車”式的教育只能是復制一批又一批的書呆子。陶行知先生倡導“行知教育”就是教育要走進生活,走進社會。教育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他主張“研究學問要以事為中心,要在必有事焉上下手”,他認為“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chuàng)造是孫子”。陶先生的這些主張在教育呈多元化方向發(fā)展的今天仍具有指導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寫作也是如此,沒有經(jīng)歷過生活的洗禮,沒有經(jīng)歷過生活的磨礪,寫出來的文章是蒼白無力,空洞無物,經(jīng)不起讀者檢驗的。
走近生活,融入社會,在社會中或充當勞動者的角色,或觀察者的角色,或參與者的角色,讓小學生認識社會積累寫作素材。如組織學生開展圖畫作文、音樂作文、活動作文訓練;組織學生學當小記者,開展采訪活動,向廣播電臺、報刊寫稿;開展社會調(diào)查,撰寫調(diào)查小報告,等等。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增長見識,豐富寫作題材。通過自己的“踐行”,用一個審視者的眼光看待社會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慧眼看天下”。頌揚社會的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小學生參與了社會實踐,以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體驗,筆下寫出來的作品才會有血有肉,才會充滿真實的情感,才會感染人、激勵人。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熟讀泛讀,廣覽群書的重要性。寫作不是憑空想象的,更不是天馬行空。小學生在作文時,經(jīng)常會犯離題的錯誤。學生會抱怨:怎么一寫起作文就“巷子里趕牛——進退兩難”呢?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怎樣讀文學作品。
很多學生在讀文學作品時“一目十行”、“走馬觀花”,這樣的結(jié)果只有一個:過目就忘。因此,有沒有帶著“思考探究”的求學態(tài)度去閱讀文學作品十分重要。
語文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從中汲取寫作的營養(yǎng),匯聚寫作的源泉。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蘊藏著人類千百年來對真、善、美理想人格追求的本質(zhì)力量,使人類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傳承不息,帶著對文學作品的“思考”閱讀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不僅能提高文學的鑒賞能力,塑造理想的人格,而且在優(yōu)秀文學作品潛移默化地熏陶下培養(yǎng)出寫作的靈感。
從教學法的角度看,作文過程是運用語言文字對思想內(nèi)容進行整理、加工的過程。葉圣陶先生說:“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積蓄,臨到執(zhí)筆,拿出來就是,是很自然的?!边@里所說的“積蓄”不就是廣泛閱讀,飽覽群書嗎?
由此可見,多閱讀并從閱讀中得到“寫作的榜樣”是作文教學的實質(zhì)所在,為了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突破作文關,語文教師不妨采取“讀多篇寫一篇”的作文教學方法。按照狀物、寫景、記事、寫人的順序進行分類訓練,以讀帶寫,讀多篇寫一篇。即讀幾篇在內(nèi)容或?qū)懽鞣椒ㄉ舷囝愃频奈恼?,然后引導學生模仿這樣的方法寫一篇作文。
1.觀察與思考結(jié)合——想。學生學會觀察和思考,是作文“寫得具體和生動”的前提,這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引導。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多角度思考問題是從觀察思考日常生活中人、事、物做起。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大自然,運用發(fā)散思維,充分想象,在作文中多運用比喻、對比手法,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同啟發(fā)學生認真思考結(jié)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2.以讀導寫——練。如以《窮人》一課為例,同學們被桑娜夫婦的善良和樂于助人的品行所感動,同時也被托爾斯泰樸實的語言、細膩的心理描寫所折服。趁著大家還沉浸藝術的陶醉之中,我問:“漁夫在桑娜拉開帳簾之后會看到什么?會想到什么呢?請大家仔細觀察圖片,想一想,說一說。”課堂的氣氛很快活躍起來,大家議論紛紛。接著,我又問:“漁夫和桑娜要養(yǎng)活五個孩子已經(jīng)夠艱難的了,現(xiàn)在要養(yǎng)活七個孩子,當然更加艱難。那么,他們一家九口究竟是怎樣熬過去的呢?把你想到的說出來,好嗎?”大家的興致更高了,各抒己見。有的說了桑娜關心西蒙的孩子勝過關心自己的孩子的感人實例,有的談了西蒙的孩子長大后怎樣孝敬漁夫和桑娜,還有的講了七個孩子是怎樣團結(jié)友愛的。相互討論使學生的理解更深刻,為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吹酱蠹矣懻摰呐d趣很濃,我便引導他們把想到的和講到的寫出來,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以情境激發(fā)寫作欲望——寫。人是有感情的,心總會被感動。劉勰說:“情動辭發(fā)。”因此,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設或利用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
2008年汶川地震后,各界紛紛慷慨解囊,大力救援,體現(xiàn)了全人類對生命的共同關注和人類固有的慈善心靈。在《愛的奉獻》的樂聲中,我校學生紛紛把自己平時省下的零用錢、壓歲錢莊重地投入捐款箱。此情此景,實在令人感動。事后,我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寫出了《第一次捐款》等文章。文章里有的學生敘述了捐款的動人場面,謳歌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高尚精神;有的描述了受害者的窘?jīng)r,令我們深思。
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基礎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感受最深的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親情、師生情、同學情的觀念在他們腦中還是一種具體的感受,然而在他們心靈深處,卻蘊藏著對人間情感的真切渴望,同時又被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xiàn)象而困擾著他們對情感的思考。“人之初,性本善”。對孩子人格美的雕琢塑造,源于對孩子思想靈魂的審美熏陶,從他們最熟悉的生活入手,教孩子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體驗美,發(fā)掘?qū)懽鞯脑慈?,積累寫作的素材,何愁作文難呢?
參考文獻:
[1]李明霞.淺議小學作文創(chuàng)造性教學芻議[J].科學中國人,2015(11):221.
[2]楊德雄.芻議如何指導小學生作文入門[J].讀與寫,2015(12).
[3]石惠紅.新課改背景下小學多元化作文教學芻議[J].新課程學習,2010(11):67-67.